“内燃机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制造业,未来几十年,内燃机仍将在移动式动力装置中占有支配地位。” 6月9日,中国内燃机协会秘书长邢敏在2021中国(三明)高效内燃机及智能制造技术与创新发展论坛上的一席话,道出了自己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本次论坛由中国内燃机协会主办,福建省应用型本科先进制造专业类教学联盟与三明学院共同承办。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传统内燃机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节能减排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内燃机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如何实现技术突破,提高热效率、降低碳排放,走绿色发展之路?如何加强相关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自内燃机产业的专家和高校学者们共聚一堂,交流新思想、新方法,共商创新发展大计。
中国内燃机产量 十年蝉联世界冠军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内燃机工业表现依旧‘亮眼’。2020年中国内燃机工业完成功率数持续增长,再创历史新高。”邢敏说。
从1908年我国自制的第一台内燃机诞生起,内燃机工业从无到有,经过一个多世纪发展,我国已成长为全球内燃机生产和使用大国。
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高文生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内燃机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内燃机功率水平逐年提高,技术水平显著进步,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品牌配套率、市场集中度、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并建立了完整的零部件产业链。
最新的内燃机行业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内燃机产量稳定,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十四五”发力 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为减缓气候变暖,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内燃机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成共识。
虽然我国的内燃机行业与国际发达技术相比较,在产品创新性、企业核心技术储备、国际化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目前行业内正积极寻求创新和提升,以提高热效率、降低碳排放的技术突破,实现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初,中原内配(002448)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效内燃机气缸套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成果,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鉴定,这正是行业企业推动内燃机与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
校企融合三明智能制造崭露头角
伴随着智能化进程的影响、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应用,内燃机产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论坛上,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邹悟会介绍了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大高效内燃机前瞻性技术研究的情况。他认为:“在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高效节能的内燃机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同样受到国家大力支持。未来内燃机主体地位不会变,依然占据着动力装置的主导地位。”
“智能制造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原智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本学认为,未来汽车、机械加工等行业将出现大面积的机器换人现象,企业如不及时转型升级,将面临更高的风险。
在我们身边,智能制造正在崭露头角。
2018年,三钢集团与三明学院依托双方共同成立的闽光学院,合作研发了砂轮片全自动更换系统,将原本需要两名工人耗时半小时合力完成的切割棒材砂轮锯砂轮片更换工作,缩减至8分钟内由机器自动完成,操作过程中仅需一名技术工人摁动按钮即可完成。这套装备,不仅为企业提高了更换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还消除了安全隐患,每年提高效益500万元以上。
该项目设备的上线运行成为我市校企融合研发新技术,以智能制造推动工业生产领域发展的一次成功破冰。
目前“3D双目视觉+机器人”解决无序抓取问题,AI深度学习算法解决产品表面缺陷检测问题等新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领域被广泛运用,正为企业解决问题提供着更加高效智能的方案。
“产学研用商”融合定制“高精尖”人才
引领发展,人才为先。
论坛期间,三明学院与中原内配集团签订了校企产教融合协议,并聘请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邢敏、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高文生、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邹悟会等校外专家,担任三明学院产教融合中心客座教授、兼职副教授。
会上,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三明学院产教融合中心揭牌。下一步将依托这一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扎实有效的校企合作项目,共同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面对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不仅要密切关注全球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动向,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与新装备研发,同时‘产、学、研、用、商’须紧密联合、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内燃机行业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高浩说。
工业4.0时代,随着智能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岗位职业将会被机器取代,与此同时也将产生许多新岗位、新的专业,新需求将倒逼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改变。
“无论什么行业,人才的先期培养都应该先于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储备,实现内燃机行业转型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也必须依靠人才的力量。”中原智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本学说,未来内燃机主体地位不会变,因此内燃机人才需求不会缩减,企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缺口将会不减反增。
“我们的教育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型,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以适应更高挑战,创造更多价值。”刘本学认为,新形势下,“机器换人”,换的是重复劳动岗位和没有创造性工作的人员,智能化的生产线需要更多的维护维保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与企业实际接轨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他建议,高校方面不仅需要重新梳理能源与动力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更新专业教材,授课老师还要提前了解并掌握未来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意识地将最新技术发展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同时,可以考虑将工厂“搬进”高校,让高校具备一部分工厂的实际场景,学生在学好机电学科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参与前沿课题研究或相关活动实践,去感受内燃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出一批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精尖”人才。
与会专家、学者们还建议,高校要发挥平台优势,通过与企业和院所之间的密切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三明日报B2版 2021年6月21日)
链接地址:http://smrb.smnet.com.cn/pc/layout/content/202106/21/content_10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