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假期间,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莘莘学子踊跃投身社会实践,以青春之姿丈量广袤大地,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奏响了一曲激昂的青春与责任的奋进乐章,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
聚焦民生福祉,助力医改前行
医乃仁术,必具仁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医”心向党实践团队深入三明市医改的前沿阵地——三明市第一医院。在与医务人员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医院推动医改的关键举措:优化薪酬分配体系;合理调整科室设置,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队员们深入乡镇社区,走访了群英社区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在基层,他们发现了“中西医结合”模式的特色应用,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治理模式的持续完善。基层医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守门人”的神圣职责,推动医疗服务从单纯的后端治疗逐步向前端预防与健康管理转变。这场医改,不仅是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变革,更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深刻革命。
挖掘文化宝藏,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也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积极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1月9日至10日,经济与管理学院清流筑梦队奔赴三明清流县,开展了“深挖五经魁文化,文创土产促振兴”调研实践活动。
在李家乡,队员们深入冷泉边、民居、花生地、养殖场和工坊,从收集泉水数据到研究“五经魁”面具,从探讨传统武术改良到了解特色农产品制作,全方位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与产业发展潜力。面对清流土特产在市场上面临的困境,团队提出以“五经魁”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创土产品牌,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方式,让清流特色农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生活。
探寻畲族风情,共寻振兴之路
畲乡风情,古韵悠长。1月10日至11日,访畲探源振兴队奔赴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扣纸的制作工艺呈现在大众眼前。
在社会实践期间,队员们参观了民族文化馆、畲药馆等地,全方位领略了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机。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团队深入了解了畲族村发展面临的瓶颈。为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将畲族元素融入文创设计,开展电商直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队员们还走进畲族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及产业情况,并为他们送上新春的美好祝福。他们的行动,不仅传承和弘扬了畲族文化,也为畲族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情暖新春佳节,共筑闽台深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新春佳节前夕,三明学院青春萤火学堂实践团队在台籍教师林宏隆博士的带领下,深入白莲镇。两岸师生携手,为乡村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新春体验,传递着闽台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在活动中心,具有书法特长的志愿者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台湾省籍学生虽然书写习惯有所不同,但同样热情高涨,共同表达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新春文化小课堂”上,志愿者借助趣味故事和动画讲解春节习俗,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春节习俗的交流。同时实践队前往孤寡老人家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让乡村在新春佳节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一直以来,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精心打造“1234”育人金字塔模式,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此次寒假系列活动,正是该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从医改实践调查到乡村产业调研,从民族文化探寻到两岸文化交流,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契合“1234”育人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理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中长才干、增见识,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地方组,三明学院杨梦琪、苑成凤】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22388646119221716&t=1739761028157&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722388646119221716&ref_read_id=4148320a-0300-4d47-9231-df6fc41a4832_1739776363684
来源:学习强国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