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赖芯渝、林国权、叶姚、王悦颖、苏少昆
1月20日至23日,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三基色照“福”行社会实践团联合大田县第一中学志愿服务队,以“福”文化为线索,深入考察大田县特色板凳龙非遗文化,活动聚焦于“传承非遗民俗文化,探究“福”文化精髓”,旨在挖掘板凳龙文化中的“福”意,为“文化蓝”注入“年味红”,吹起“新青春”,三色一体,共同厚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理念,推动大田特色非遗“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蓝色福韵,传承非遗经典
实践团首站抵达大田县均溪镇,与非遗手艺人温道双共探板凳龙的制作奥秘。温师傅作为这一技艺的蓝色守护者,其手中的龙头龙尾,既是技艺的结晶,更是“福”文化的象征。在温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深入领略了板凳龙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更亲身体验了制作流程,真切感悟到这份蓝色非遗底蕴中蕴含的“福”意与匠心。
随后,实践团走进大田县温镇村温氏宗祠太原堂,这里不仅是板凳龙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福”文化的关键承载之所。宗祠内精美的板凳龙成品与古老建筑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家族文化与“福”文化的紧密联系。
红色福年,探寻民俗信仰
随着年关渐近,实践团深入大田县均溪镇当地居民家中,亲身体验板凳龙的拼接与抬龙活动,感受红色年味中的“福”文化。
在居民们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沉浸式体验了板凳龙的拼接与抬龙活动,在传承千年的民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探寻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抬龙的瞬间,不仅是力量的凝聚,更是“福”气的传递。每一次舞动,都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现代社会,如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大田县的板凳龙文化,正是在当地居民的代代相传中,在与现代生活的不断融合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绿色福传,焕发非遗青春
为助力板凳龙文化传承与发展,让“福”文化在校园中绽放新光彩,实践团走进大田县第一中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辅以生动有趣的互动,将板凳龙的历史渊源、精巧制作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一一展现在师生们眼前,激发了师生们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保护意识,让这所充满活力的青春校园处处洋溢着“福”文化的独特气息。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板凳龙非遗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一场对“福”文化精髓的传承接力。在“红绿蓝”三色福文化的交融映衬下,实践团成员齐心协力,让板凳龙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不仅为大田县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增添了新动能,更辐射至更广泛地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此次活动极大地拓宽了实践团成员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在与板凳龙文化的深度对话中沉浸式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领悟到传承传统文化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延续的伟大使命,为他们未来投身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筑牢了坚不可摧的根基,更激励着他们以实际行动,让“福”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中国网 2025-02-6
链接:http://www.bjtimechina.com.cn/2025-02/06/content_4302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