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以来,学生处推出春季心理健康宣传系列活动,聚焦春季高发的情绪波动、春困失眠等问题,通过创意工坊、沉浸式解压训练与健康作息科普,吸引逾1000名青年学子参与。
指尖疗愈:艺术疗愈唤醒“心灵能量”
“把冬季积压的焦虑,扭进春天的色彩里!”在艺术疗愈工作坊中,心理健康中心以“季节情绪迁移”为切入点,带领40名参与者体验了扭扭棒手工与曼陀罗绘画的融合艺术疗愈课程。
通过弯曲彩色扭扭棒制作立体花朵,配合绘制曼陀罗图案的对称填色过程,逐步进入专注的“心流状态”。活动现场,同学们将完成的作品拼接成一面“心灵疗愈墙”,教育与音乐学院的李同学表示:“原本紧绷的情绪在创作中慢慢松开了,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集体艺术的一部分,特别有成就感。”

减压训练:正念冥想重构“睡眠认知”
针对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睡前刷手机拖延症”,学生处特别设计了“睡前减压·正念助眠”团体辅导活动。在灯光柔和的团辅室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旭俐引导参与者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呼吸觉察与身体扫描练习。
活动结合科学助眠技巧,如“478呼吸法”、睡眠环境优化指南,并带领参与者沉浸式体验身体重力感知训练。来自文化传播学院的张春依分享:“跟着指导语放松时,第一次感受到身体真正‘关机’的状态。现在每晚睡前会练习10分钟正念呼吸,入睡时间明显缩短了。”

睡眠讲座:身心科学解码“春困迷思”
“春困是大脑的‘系统更新提示’,不是懒惰标志。”在健康科普讲座中,三明市台江医院副院长孙启美医生用生动比喻揭开睡眠误区。通过展示脑垂体与睡眠的隐藏关联、褪黑素分泌周期模型、精神疾病的睡眠预警信号,孙医生指出:熬夜导致的“社会时差”会引发记忆衰退、决策失误率上升等问题。
讲座重点解析了“睡眠周期与生理修复”、日间补觉技巧等实用知识,并提出“CBT的行为重塑术”。在现场互动环节,不少同学表示要重新规划作息表,“原来每天少刷半小时手机,就能多获得一个完整睡眠周期。”机电工程学院罗旌源激动地说道。

本次系列活动通过“体验+科普”的双轨模式,从情绪释放、行为训练到认知重构等多维度切入身心健康议题。接下来,学生处将持续推出系列心理健康活动,助力青年学子打破春季心理倦怠循环。
(学生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