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学生处、教育与音乐学院组织80余名师生赴沙县夏茂镇开展“踏寻红色印记,凝聚民族合力,振兴乡村赋能”实践活动。通过构建“一体化”党团楼协同育人机制“穿针引线”,将红色教育、民族团结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织就一幅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育人特色发展的和谐画卷。
“思想引领·铸魂育人”,激活红色教育新引擎
活动打破传统说教模式,精心设计“移动课堂+实地探访+研讨分享”三位一体教育链。前往沙县俞邦村的大巴上,师生们通过观看总书记考察俞邦村的纪实影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感受总书记对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殷切关怀与精准指导;回顾小吃产业的致富奋斗故事,“沉浸式”学习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从红色历史到乡村蝶变,我们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学生党员在活动结束后表示道。
“艺术赋能·校地共建”,培育民族团结新样态
依托音乐学专业师生党员及少数民族美育的专业特长,三明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和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同学们在俞邦村搭建专业演出舞台,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节目涵盖声乐、器乐和舞蹈等多种形式,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元素。从萨克斯管乐团演奏的《红色的童谣》,到少数民族预科班表演的《美丽中国》等民族舞蹈,精彩的节目展现了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党团楼融合·协同联动”,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
本次活动积极响应学校“一站式”社区建设号召,打破传统组织界限,创新构建“一体化”党团楼协同育人机制。音乐学专业学生党支部与紫荆园一号楼、五号楼楼栋党支部结对共建,2024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同学全程参与。在文艺演出筹备期间,党员干部、专业教师、学生骨干下沉到社区一线,与少数民族预科班同学建立紧密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实现了“活动策划在社区、资源整合在社区、服务保障在社区”,使思政教育从“课堂灌输”转变为“社区浸润”。

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多民族学生对红色历史和乡村振兴的认知,更通过专业实践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推动了校地合作。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一体化”党团楼协同育人机制,助力构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新生态。
(学生处、教育与音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