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溯源・传承・创生:福建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暑期实践队用多元实践激活泉州非遗

发布时间:2025-07-15浏览次数:10

盛夏的泉州古城,燕尾脊下弦歌不辍,非遗工坊里匠心流淌。近期海峡理工学院“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创新的热忱,奔赴这座“世界非遗之都——泉州”。以非遗技艺学习为传承根基,以多元数字设计为创新路径,用青春笔触描绘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图景。

溯源:在文物肌理中触摸文化根脉

泉州非遗博物馆的雕花木门缓缓推开,400余件非遗珍品在晨光中舒展历史褶皱。实践队便从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开始。在“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展区,玻璃展柜按工艺流程陈列着:从樟木粗坯的原始纹理,到眉眼初雕的模糊轮廓,再到彩绘完成的灵动神态,直观展现着 38道工序的神奇蜕变。在互动展区,队员们化身“研学导览员”,带领游客解锁非遗的隐藏细节,在李尧宝刻纸展台,用放大镜观察《鲤鱼跃龙门》中细如发丝的金线;在泉州花灯区域,通过透光实验对比针刺无骨灯的2万余个针孔密度;在南音工乂谱墙前,用扫码听曲的方式,让古老符号转化为《八骏马》的悠扬旋律。

传习:在匠艺切磋中延续活态基因

“手腕要稳,像纫针一样让刻刀垂直切入木材。”在泉州木偶头雕刻非遗工坊,中国雕刻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黄清辉引导队员吴锴涵完成“开脸”的第一刀。案台上整齐排列着16把特制刻刀,最小的刀头仅0.3毫米宽,专门用于雕刻木偶的睫毛。吴锴涵屏住呼吸,随着大师的力道缓缓下刀,半小时后,一个略带青涩的木偶眉眼雏形终于浮现,尽管线条不如师傅的流畅,却已是他练习20余次的最佳成果。实践队队长吴锴涵说到“想不到木偶雕刻要经过选料、细雕、打磨、上妆等38道工序,要在不足5厘米的木料上雕琢出‘三庭五眼’的精准比例。”在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陈乙言问道:作为艺术专业大学生该怎么样传承和创新非遗呢?黄清辉大师说道:“这样的‘拜师学艺’场景,每天都在上演,非遗的发展要先传后承,当代大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专业,从不同角度对非遗进行创新,使非遗以多元形态适应多元社会。”

在泉州木偶剧院内,实践队员吴圳林正跟着木偶戏传承人学习木偶戏表演。他站在舞台一侧,手中握着 16根提线,操控着面前的木偶。“手腕要灵活,提线的力度要均匀,这样木偶的动作才能流畅自然。”传承人耐心地指导着。吴圳林按照传承人教授的方法,尝试让木偶做出抬手的动作,一次、两次、三次……经过一下午的反复练习,终于能让木偶做出连贯的抬手、转身动作。当看到木偶在自己的操控下仿佛有了生命,吴圳林说:“这一下午的汗水没白流,终于体会到了木偶戏的魅力,每一个动作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汗水。”

创生:在数字设计中激活当代生命力

实践队员们在了解非遗技艺之后,被这份跨越千年的坚守深深打动,队员们迅速按专业特长成立了——影视组、动画组、戏剧组、设计组,一场非遗创新传播的行动就此展开。影视组扛起相机,以镜头为笔,将泉州非遗的故事娓娓道来,精心打磨出宣传片《泉州非遗故事》;动画组则发挥想象力,让非遗元素在屏幕上“活”起来,他们创作的动画短片《小木偶的奇妙冒险》,以拟人化手法讲述非遗故事;戏剧组结合在工坊学到的木偶知识,创作了温情短剧《最听话的人》本剧以木偶戏为引,讲述了叛逆大学生苏偶逸与非遗传承父亲从矛盾重重到亲情和解的过程;设计组从生活场景出发,设计出“非遗生活系列”文创产品。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队员们纷纷表示:“我们不仅学到了非遗技艺,更感受到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匠人精神。”未来,海峡理工学院将持续搭建非遗传承与专业学习的融合平台,鼓励学子们深耕专业领域,以匠心守初心,用创意焕新彩。让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让古老非遗在青春力量的托举下,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彩。(作者:宋帅康、吴锴涵、廖毓铮、庄桢瑜)

链接:http://www.bjtimechina.com.cn/2025-07/15/content_43173136.html


来源:中国网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