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下文简称《文选》)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以“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旨在通过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从《文选》第一卷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加快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和国际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与会致辞并作主旨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飞、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孙猛、三明学院党委书记陈列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焦佩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主持会议。
张永生在致辞中认为,《文选》的出版发行正当其时,不仅对于理解和加快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也成为中国引领全球绿色发展新范式的重要思想与行动指南。《文选》对于发展的基本问题的反思与回答,重构了发展的底层逻辑及其背后的哲学基础,从而也重构了人与自然以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成为以新的科学范式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指导。要跳出工业文明思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学科体系创新。
辛向阳在致辞中认为,《文选》不仅是直接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教材,而且是系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这本著作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他从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出发,从“五个一”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基本方略、新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美丽中国)不同维度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地位。
高世楫认为,《文选》更加完整、更加丰富、更加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指导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文选》原著,可以更加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深邃的哲学思考、深刻的理论洞察、科学的方法论。
艾四林聚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了民生内涵(从物质到生态权益)、重构了社会公平(生态产品作为公平正义载体),并超越“保护与发展对立”的西方困境,为人类文明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正是因为新时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优良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生态利益的共享,才真正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孙熙国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双重超越,其“生命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是推动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革命的根本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真正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发展观的重大贡献,是对自然中心论的超越。
张云飞以“绿色科技范式的转型”为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推动科技范式从机械论向生态学转变,运用绿色科技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为此,要形成发展绿色技术的举国体制,促进绿色技术全球自由流通,助力南方国家绿色转型。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表明推动绿色科技不仅仅是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必由之路,更是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抉择。
孙猛以“高校的生态文明使命”为题,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农林高校要坚持服务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当中的突出位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职责;特别是要凸显生态文明的教育特色,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打造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业高校新范式。
陈列平在发言中认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关心关注着三明生态文明建设,先后11次到三明调研指导,走遍了三明的山山水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其中有8次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1997年4月在三明常口村调研时首次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与“两山”理论基本内涵一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里程碑,蕴含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伟力和时代意义。
焦佩锋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范,我们需要以自主的态度继续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和阐释。要以学习《文选》为契机,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明”维度,从这一思想蕴含的“十个坚持”到我们党的使命宗旨、从辩证思维到全球倡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理论框架。
庄贵阳提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维构建法”。在学科维度建立由“生态文明范式”统领的交叉学科群;在学术维度发展“宏观-中观-微观”相衔接的理论体系;在话语维度创新“中国概念-国际表达”的传播范式;在实践维度完善“政策-技术-文化”协同的转化机制。
黄承梁在主持会议时认为,《文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进程中的理论丰碑与纲领性文献。要更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厚土壤的“两个结合”,通过历史逻辑的梳理、理论逻辑的阐发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切观照,继续全面系统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全面总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务实管用的实践范式,全面阐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全面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新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文选》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为人类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21世纪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是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二是实现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三是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方法论;四是提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与会学者倡议学术界要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生态文明一级学科建设;二是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学理阐释;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治理理论;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蒋来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杨新铭,以及来自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环境报等新闻媒体代表一并出席会议。
链接1:http://www.qstheory.cn/20250723/9b9765c10cf04d5286f43808b1430681/c.html
来源:求是网 2025-07-23
链接2: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3_5892497.shtml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5-07-23
链接3:https://mp.weixin.qq.com/s/mOG46KMKyNNqF1i1-pWPyA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