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伊始,由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组建的红色建筑队深入闽西北红土地,跨越宁化、清流、永安、龙岩、三元等地,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科技唤醒沉睡历史,在多维实践中守护红色根脉。团队运用无人机、测绘仪等技术,让红色旧址在像素中重焕清晰,推动革命遗迹的数字化保护与活态传承,让红色根脉在科技助力下焕发新生。

实践中,队员们发现闽西北留存大量革命时期建筑遗迹,历经风雨侵蚀,部分面临原貌模糊、史料散佚等问题。“这些历史遗迹是会说话的教材,却在时光中慢慢褪色。”红色建筑队队长林宗泽的话道出红色旧址的保护痛点。而团队带来的数字化技术,正为红色遗产保护补上科技短板,让红色遗迹从凭记忆留存走向靠数据永存,实现可追溯的保护,可感知的传承。

数据采集的路上,队员们严格遵循保护规范,在宁化凤凰山长征出发地,操控无人机多光线拍摄旧址群,用像素定格红色印记;在龙岩古田会议旧址,以测绘仪激光束与CAD技术交织,构建三维模型复刻革命圣地原貌;在连城新泉镇、清流嵩溪镇等地,队员们围坐革命后代身旁,听老人缓缓道来东方军入闽首战“围点打援”的峥嵘往事。那些关于红军遗迹的点滴记忆,跨越数十载光阴,在青年学子心头点燃燎原星火。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被悉心纳入红色故事库,成为解读革命时期动员策略的鲜活注脚,也让信仰的重量在倾听中愈发清晰。从无人机影像到数字模型,从史料采集到遗迹建档,团队在短短一周内为20余处红色旧址建立了精准数字档案,不仅为红色遗产筑起“数字防线”,更在实践中读懂了“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密码。


据悉,三明学院红色建筑队以技术为笔、以热忱为墨,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库建设,致力打造让革命遗迹与生态、民俗交融成鲜活的研学路线。当红色基因通过短视频、数字展览注入青年血脉,红土地上的新时代答卷,正在被他们以青春之名,一笔一划刻在入历史的丰碑。
(建筑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