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阶段,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对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路径,既有政策法规的明确要求,又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政策法规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扎实有力推进
近年来,我国通过教育立法的国家战略导向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政策要求,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家校社协同提供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支持。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获得重要的政策支撑。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教育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等专项政策与行动计划,国家和地方已经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拥有坚实的法治保障。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职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已经有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则使家校社协同育人获得了法律层面的确认和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也明确了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主体的责任和要求,这是我国第一次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专门的立法规定。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是实现新时代教育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适应教育“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注重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青少年全面发展涉及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等方面,家校社应协同推进。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数智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数智技术从突破时空壁垒、延伸共育场景等方面重构协同育人模式,但同时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构成多维度的挑战,尤其是碎片化信息和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对青少年价值观念塑造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构筑“数智免疫”体系,积极应对数智时代挑战,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力。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种多元主体深度整合的育人模式,是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在拓宽视野、完善体系和提升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视野
家校社协同育人打破传统教育边界,以学校、家庭、社会的深度协作与功能互补,改变了传统教育关注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局限,使爱国主义教育在主体、空间、内容、时间等维度上得到显著扩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从相对封闭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向开放的全景式教育生态。
(二)推动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系统化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是包括多层次结构、多类型教育、多主体协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体现全周期的教育链路,既需要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衔接递进,又离不开家校社不同场域的多元融合。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政策引领、资源融通,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等关键要素支撑,破除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内存在的横向断层和纵向割裂,有效解决教育“孤岛化”“碎片化”等难题,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完善与深化。
(三)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作为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多种形式激发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和责任感。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是与青少年成长关系密切的重要场所,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实践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确保青少年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接受方向一致、内容相通、行动协调的教育,更有利于把爱国主义教育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路径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聚焦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一核心愿景,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是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推进教育范式变革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爱国主义教育范式从“单一主导”向“多元共治”、“理论灌输”向“场景化实践”发生重大转变。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范式实现变革,关键在于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首先,各主体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理念。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三者协同从“机械配合”转向“有机融合”。其次,积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全面推动建立“教联体”,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这些都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平台。
(二)构建全链条教育生态,着力完善教育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要以系统思维贯通爱国主义教育各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成为人的一生中长期的连续的学习过程。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发挥学校为主的正规教育的作用,又要重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的作用,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要强化家校社在不同教育领域、教育层次、教育形式中的作用,推动各要素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三)加强教育供应链管理,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提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散落在各个角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供应链管理,是提升资源整体使用效率、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首先,以“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整体性建构,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所有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从师资协同、课程融通等维度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供给链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动教育资源从“分散闲置”转向“高效共生”。其次,深化数智技术融合应用,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数智技术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育资源从“静态储备”向“动态流动”进行重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碎片化”走向整合优化。
(四)聚焦社会协同力提升,健全协同支持体系
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协同力,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全民化、实践化、长效化,适应爱国主义教育全民性、终身性特点的重要措施。提升社会协同力的关键,在于健全协同支持体系。首先,从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将推进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专项规划或者重点工程,并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其次,构建全方位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发挥相关法律法规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更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国家政策或者较强指导意义的实施方案,从队伍培养、机制创新、载体建设、资源保障、氛围营造、考核评价等方面,为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作者单位为三明学院)
链接:http://smrb.smnet.com.cn/pc/layout/content/202508/03/content_171607.html
时间:2025-08-03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