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至23日,三明学院"疆来有我"推普剧社实践队在新疆玛纳斯县的5天,以"文化润疆"为使命,通过微短剧创作、进村入户宣讲、社区小学支教、推普先进个人采访等多样化载体,开启了一场语言推普与文化交融的实践之旅。这支由三明学院电视台骨干成员组成的团队,用专业能力与青春热情,为边疆语言振兴注入新动能。
政校联动:搭建语言推广战略框架
实践首日,团队走进玛纳斯县福建援疆三明分指挥部,与援疆干部、教育局负责人展开座谈。双方围绕"推普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达成共识:将语言推广与产业需求、文化传承、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同日,县教育局会议室里,团队与当地干部共同敲定微短剧角色分配方案,决定将哈萨克族语言、美食文化等元素融入剧本,确保推普内容既规范又接地气。

微短剧创作:让语言学习突破次元壁
从社区课堂到产业一线,实践队以"一天一剧"的节奏推进创作。红领巾小课堂"上,30名中小学生参与演绎《什么?馕来了!》《究竟xìn福还是xìng福》,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在欢笑中理解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塔西河乡政府内,《古诗文里的口音风波》结合当地村民发音前后鼻音不分的习惯,用普通话重新诠释经典诗词。玛纳斯湿地公园里,《快看!是金匡鸟啊》将生态保护用语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而县博物馆与葡萄酒企业取景的《直播间里的"葡萄酒"风波》,则通过员工用普通话讲解酿造工艺,展现语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所有微短剧自7月28日起,在新疆玛纳斯县融媒体中心微信视频号、三明学院电视台抖音号两大平台同步上线,上线以来平台播放、点赞量破万。
深度调研:将语言痛点转化为创新支点
实践队深入清水河乡团庄村,采访村党支部副书记、推普先进个人吾拉塔依·赛德力,记录其通过夜校教学帮助村民用普通话对接旅游市场的案例。吾拉塔依·赛德力坦言:"村民通过夜校学习普通话已成功实现外出就业,但农家乐、牧家乐仍需提升服务语言能力。"同时实践队拍摄微专题片《天山下的推普人》,影片以吾拉塔依·赛德力的推普故事为主线,穿插实践队调研、教学、拍摄的珍贵画面,真实呈现语言如何成为打开就业门路、提升服务品质的"金钥匙"。

青春足迹:5天12地,推普不停歇
从7月17日至23日,实践队完成6部微短剧拍摄、3场社区活动、2次政企座谈,累计采访干部群众超50人次。推普实践队带队指导老师王劭政表示:此次新疆推普实践以“文化润疆”为使命,通过微短剧创作、进村入户宣讲、社区小学支教等多样化载体,实现了推普工作“接地气、聚民心、育未来”初步成效,未来,我们将坚持“普及+提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让普通话成为新疆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金钥匙”,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贡献语言力量!"

据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主办,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疆来有我"推普剧社以青春之名,在玛纳斯大地上架起语言的桥梁,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各族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纽带。(黄美如、郑依芯)
链接:http://www.fj.chinanews.com.cn/news/2025/2025-08-13/570656.html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