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三明学院:青春筑梦实践路,奋楫笃行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30浏览次数:10

时代的考卷常出常新,青春的答案愈写愈真。2025年暑期,三明学院紧扣“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主题,组织110支实践团队、万余名师生以“红色、绿色、蓝色、古色”为实践脉络,在红色沃土中铸魂、绿色田野里赋能、蓝色创新中破局、古色文脉中寻根,足迹遍布26个地区。此次实践中,68名学科专任教师参与指导,其中包括“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11名,产出调研报告、论文、文创和视频等206件作品。实践成果显著,受到CCTV、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报道280篇。

一、“红色”铸魂:在历史根脉中筑牢信仰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明院学子循着红色足迹,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守护根脉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一)深挖理论内涵,推动思想教育“实起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湖南长沙开展为期一周的“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的实践考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韶山毛泽东故居与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中追寻“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炽热之心,致力于讲述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探寻海丝文化”实践队深入泉州22处海丝遗产点,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调研挖掘其思政育人价值,为海丝文化融入中学“大思政课”提供实证支撑。本次实践不仅为海丝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提供了扎实的一手资料,也探索出了地域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彰显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重要价值。

(二)创新传承方式,助力红色文化“火起来”

艺术设计学院“青绘历史・担当艺行”团队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运用 AIGC技术生成抗战历史线稿,拼接成百米画卷开展“千人万笔填色”活动,让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全民参与”;建筑工程学院立足三明红色文物保护需求,采用无人机航拍、测绘仪测量等技术,对宁化、清流等地红军标语、战斗遗迹进行数字化采集,将建筑专业知识与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让理论学习转化为守护红色根脉的实际行动。

(三)深化精神体悟,促进理想信念“强起来”

文化传播学院“明”心忆烽火团队走访三明沙县、永安等地革命旧址,通过实地走访、人物采访、现场讲解等方式,深入革命旧址、聆听英雄事迹、开展红色文化调研;教育与音乐学院战时师魂实践队,聚焦抗战时期闽西内迁学校史料,组织团队深入永安、大田、长汀等地,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等方式挖掘“学术报国、教育抗战”精神遗产,整理出“战时师魂”典型案例,并将其转化为微党团课内容,有效推动校史资源从“文化存量”向“教育增量”的转化。

学校共有27支实践团队,239名师生与之有着同样的理念和行动。这些队伍都让红色根脉从“书本”走向“田间地头”,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唯有牢记历史,将红色理论入心入脑,才能实现国家发展走深走实。”这是师生们共同的认知。

二、“绿色”赋能:在绿水青山中书写振兴画卷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三明学院学子以绿色发展为行动指引,深入乡村田野、江河流域与对口协作地区,将专业智慧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服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

(一)扎根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文化传播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跨越四千公里赴新疆玛纳斯县,创新构建“产业+文化+民生”三维推普模式,以原创微短剧《农家乐的“沟通密码”》等6部场景作品贴近百姓生活,有效推动普通话普及与产业提升融合——帮助当地葡萄酒企业直播间咨询量增长40%,农家乐月收入翻倍,实现“语言赋能产业,推普助力振兴”;教育与音乐学院“一路阳光”教育关爱实践队在永安市罗坊中心小学开展为期十天的支教服务,覆盖百余名学生,成功推动80%学生书写规范性提升、90%能讲述红色故事,初步构建“文化+艺术+思政+实践+陪伴”五维课程体系,为乡村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二)守护绿水青山,为生态保护“献良策”

资源与化工学院“河小禹”专项实践队以沙溪流域及闽江源为重点,通过政校写作模式,与三明水文分中心共同开展水样采集、同建宁县水利局研讨治理经验,整合科学监测、公众参与与政府管理,系统探索流域长效治理路径;海峡理工学院闽水协治队立足大田县,通过“民生+历史+科技”多维视角深入调研河长制实施成效,总结经验,为青年参与生态治理、推进水环境保护提供实践范本与理论支持。

(三)深化对口协作,为区域发展“续新篇”

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宁夏大学博雅书院,通过“实地调研+产业参与+文化互鉴”三维实践模式,梳理1.5亿元协作资金推动枸杞、硒砂瓜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实地验证规模化种植使亩均收益提升40%的实效,总结三明支持优质农产品东南销售渠道拓展、实现溢价超30%的协作经验,为深化闽宁协作、推动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体育康养学院与上海体育大学联合组建的体医(卫)融合志愿服务队,在将乐县探索基层健康治理与体医服务创新路径,依托校地合作与医卫教融合,推动产业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助力群众共享“体卫融合”红利,以体育故事传播运动健康理念,强化校地服务责任担当。

全校共有24支实践队伍,立足“绿色”发展理念,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入手,累计师生参与人数超300人,学子们以实干为笔,描绘绿色发展新图景。

三、蓝色创新:在产教融合中激活发展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鼓励师生依托学科专业,聚焦科技创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一)聚力智能制造,为产业升级“赋新能”

机电工程学院汇华社会实践队深入本地制造业企业,围绕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平衡路径,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信息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产品溯源体系提升附加值”等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资源与化工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展以“红果筑梦,乡约三明”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农科院专家围绕育种技术推广、种植模式创新等议题开展深度座谈,从科技角度为农户精准支招,为三明市洋溪镇城郊高优农业的科技赋能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助推产业升级,浇灌“科技+产业”的振兴硕果。

(二)深化数字赋能,为乡村振兴“提质效”

信息工程学院“碧水金滩联盟”实践队前往南靖县,探究南靖“生态+绿色经济”融合发展,借助大数据为当地产业优化与生态保护提供青年视角的建议;建筑工程学院道路智能巡检实践队,自主研发的“筑慧眼”智能巡检系统,对莆炎高速公路沙溪特大桥、国道G205线荆西桥头等路段开展检测50余公里,标记27处病害,生成6份标准化巡检报告,为当地道路养护部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减少了传统人工巡检的人力成本,也为“产教融合”写下了生动注脚。

(三)创新文旅融合,为文化传承“增活力”

艺术与设计学院“客韵华裳·非遗薪传”实践队深入沙县东门古街非遗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生动的技艺展示和精美的服饰展陈,并在现场演示蓝染制作从采蓝制靛到扎结浸染的全过程,让民众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让客家文创服饰在传承中焕发生机;教育与音乐学院“文艺轻骑兵”团队,以艺术创新唤醒八闽传统文化,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戏剧元素与流行音乐碰撞,实现“自然声场+生态舞台”的融合。团队在陈大镇、泰宁古城两地共举办大型文艺汇演3场、累计观众达1000余人次,让文化传承依靠现代创新音乐形式有了青春表达。

全校共组建28支“蓝色”科创类实践团队,参与师生246人。师生们扎根产业现场和基层一线,以科技专业能力服务社会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四、“古色”传承:在文脉赓续中凝聚民族力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明院学子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凝聚。

(一)挖掘地域文化,为传统传承“探新路”

学校团委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共赴三明市沙县区、三元区、泰宁县进行实地考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致力于“讲好地方背后的文化故事”,推动高校专业实践与地方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让地方文化传承在青春创作中找到新路径;三基色绘清风照“福”行实践团以“体悟廉洁精神,助力廉洁文化建设”为核心,赴泰宁、将乐、宁化县开展沉浸式廉洁主题寻访,深刻体悟“清清爽爽干群关系”的精神源头,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青春思考;海外学院“小红帽”志愿服务队以“尤溪探源,文脉新生:朱子文化活化传承”为主题,赴尤溪挖掘朱子文化内涵并探索当代传承路径,结合外语专业特色,通过新媒体与跨文化交流,推动朱子文化从尤溪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实现传统文脉的创新延续。

(二)聚力民族团结,为共同体意识“筑根基”

文化传播学院“红、绿、蓝”三基色推普实践团深入福建省宁化县开展研学支教活动,通过“先学后教”的支教模式,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在宁化县民族学校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推普研学支教活动,提升畲乡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注入新的活力;海峡理工学院潮涌闽台队实践队围绕闽台产业与文化双融合,调研3家台资企业、参访南日岛鲍鱼博物馆,挖掘两岸产业协作潜力,以产业协同筑牢民族团结经济基础,以文化共鸣凝聚民族向心力,为深化闽台民族团结融合注入活力。

(三)融通两岸文脉,为心灵契合“搭桥梁”

建筑工程学院“兴启点”闽台乡建乡创设计服务团携手台湾高校学子,以钢材为媒、艺术为桥,依靠“日间创作+夜间露营”模式,两岸学子同住营地、共话设计,在合作互鉴中深化友谊,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更加鲜活,书写明院学子与台湾青年共同的“大地论文”。机电工程学院海峡澜心实践队积极探寻两岸共同文化根脉,参访823战地公园、妈祖庙等地标,实证“两岸同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事实。团队聚焦教育领域融合领域,提出将两岸同源文化转化为跨学科教学资源的路径,以文化传承与教育互通强化两岸青年的民族认同,为推动两岸民族团结、促进心灵契合贡献青春力量。

全校31支“古色”主题实践团队254名师生,深入八闽城乡和两岸多地,为传统艺术赋予现代表达,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苏醒,焕发出鲜活的生机与活力,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从红色遗址的历史探寻,到绿色田野的生态守护;从古老文化的创新传承,到科技前沿的探索突破,每一次走访、每一份报告、每一场服务,都是与时代的对话。三明学院学子以“四色”实践为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未来,学院学子还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在新征程上继续走好属于这代人的“新时代长征路”。(通讯员:肖雄、廖珺婕)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5-08-25

链接:http://bjtime.china.com.cn/2025-08/25/content_4321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