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青春赋新能,研学助振兴——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携手大田县第一中学共促研学

发布时间:2025-09-03浏览次数:10

日前,三明学院“闽域研学,绘梦岩城”实践队联合大田县第一中学志愿服务队,深入大田县均溪镇、吴山镇、屏山乡、济阳乡等地,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通过实地调研、文化赋能、校地联动等举措,为当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均溪镇:深挖红色文脉,传承教育精神

实践队前往均溪镇,聚焦“第二集美学村”这一核心地标。队员们走访旧址展馆,梳理抗战时期闽中儿女在此坚守教育、传播文化的历史脉络。通过与讲解员黄秀凤老师的深入交流,队员们挖掘出诸多“烽火办学”的鲜活故事,深刻感悟“第二集美学村”所承载的教育报国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为探索其与大田本地研学、文旅资源的融合路径积累了丰富素材。

吴山镇:融合茶韵研学,传承红色基因

吴山镇的中国高山茶城,是实践队探索茶文化赋能的重要一站。在古色古香的展厅内,茶艺师陈妍玲老师为队员们呈现了一场专业茶艺表演。她精准把控水温、出汤节奏,将高山茶的韵味通过茶汤完美呈现。表演后,陈妍玲邀请队员们上手实践,从握壶姿势到茶水比例,细致指导。队员们在茶城的茶香与文化氛围中,不仅学会泡茶,更理解了如何借助茶城平台,讲好大田茶故事,为后续优化研学路线、挖掘产业文化赋能提供了思路。

考察完茶城,实践队来到阳春研学基地,了解研学营地的课程与目的,结合当地生态与文化特色,为研学基地现有课程提供优化建议,希望通过丰富体验项目,让更多人感受乡村之美。此后,实践队前往朱德红军馆,怀着崇敬之心,感悟在这片土地上的英勇事迹与奋斗历程,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队员们积极探讨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研学课程,融入当地研学体系,让红色基因得以更好地传承。

屏山乡:探索茶俗传承,助力产业增值

在屏山乡,实践队的核心调研地锁定大仙峰·茶美人茶旅融合实践基地。这里既是茶叶生产的核心区,也是“茶旅融合”的示范窗口。实践队深入茶园与传统制茶工坊,与茶农促膝长谈,收集世代相传的“茶俗故事”,记录制茶技艺的传承脉络。队员们还关注茶叶生产中的废料利用,与村民一同探讨茶梗、茶末变废为宝的可能,为乡村产业增值寻找新方向。

济阳乡:解码古厝标语,赋能乡村寻根

在济阳乡的传统村落,队员们漫步于古厝间,细致记录建筑特色与历史,关注古厝背后的故事,试图从砖石木雕中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深入凤阳堡内部,队员们的目光被墙体上的标语吸引,这些或斑驳或清晰的标语,承载着不同年代的乡村记忆。队员们认真梳理标语内容,结合村落历史档案,挖掘标语背后的故事,试图从这些“时光印记”里,为古厝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寻根。

校地联动:播撒传承种子,共促乡村振兴

走进大田县第一中学,大田一中苏少昆、周婧婧老师向学生们传递乡村振兴理念。开展“古厝里的乡村故事”等主题活动,用生动的讲解和互动体验,让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家乡文化。互动环节,不少学生主动分享自家与茶、与古厝的故事,更有同学提出“用短视频记录古厝标语”的创意,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双向交流中生根发芽。

此次实践队的大田之行,不仅是一次对闽域文旅资源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陈政老师表示:“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队员们的实践视野,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价值,为校地协同助力地方发展及文化传承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队员们的实地调研与文化赋能,大田县的茶俗、古厝等特色资源焕发新活力,为当地文旅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链接:http://whzg.chinareports.org.cn/whzg/news/26830.html

来源:中国报道网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