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根据省主席陈仪“齐一师资训练”的指示,原省立福州、莆田、龙溪、建瓯四所师范及闽侯、晋江两所乡村师范,合并于福州乌石山原省立福州师范校址,校名改称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简称“闽师”,我就是在这一年进入“闽师”求学的。
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校徽
闽师在福州有悠久光荣的历史,设备齐全,图书仪器丰富。校长是著名教育家姜琦,教师队伍中多为名流学者。所以当时闽师在福州是个很有名的学校。
乌石山福建师范学校全景
闽师在乌石山有两座红砖教学大楼,一座图书馆楼,一座可容千余人的大礼堂。礼堂讲台前有陈宝琛题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的对联。设有生物、化学实验、音乐等专用教室和工场。厨房膳厅宽大,设有浴室、服务部等。宿舍倚乌山斜坡中。学生全体住校,不得随便外出,校门设有守门警,只于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才可自由外出。在外遇见师长必须立正敬礼,碰见同学也要互相行礼,以示友爱。衣着必须整齐,男生一律穿黑衣帽,打黄绑腿;女生穿士林蓝上衣,围过膝黑裙,不得涂脂抹粉,穿奇装异服。学校风尚,严正纯朴。学生学习,自觉认真。生活条件好,每餐四菜二汤,八人一桌,实行卫生用膳(每人用两把汤匙进食)。
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校门
学校对学生成绩考查很认真。有平时、临时,学月、期终四种考。平时考:由各该科教师平日于课堂上向学生个别提出问答的成绩;临时考:是教务处临时出题抽若干班作临时测验的成绩;学月考和期终考:是每一学月和学期终时,各班学生统一到大礼堂集中考试,按编号进场,用密封试卷,座位左右前后都为不同班级学生,进考场后不得交头接耳夹带作弊,如被监考人员发现,即把试卷作废。因此,大家都认真学习。
学校设军训主任教官一人(中校团级),教官二人(少校营级),主持每天早晚升降旗及三餐排队进膳厅就餐和对学生实行军事生活管理,维持学校秩序。
学校每星期一第三、四节“纪念周”时,除由学校领导作报告外,还时请外界知名人士到校作演讲。如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教育家陈鹤琴等都应邀到该校演讲过。
学校每学期开一次体育运动会,会期三天。上半年是“五四”青年节,下半年为12月12日校庆纪念日。地点在省体育场(现福州五一广场),项目有田径、球类、拔河等。
每年4—6三个月,学校各班男生要至东湖营房参加全省高中以上学校一年级学生集中军事训练三个月,过非常严格的当兵生活。女生则调去进行护士训练。
闽师师生在大湖大厝民校教室留下的抗战将士画
抗战军兴,为了要唤醒民众,组训民众,1937年12月全省高中二、三年级学生被调东湖接受民训工作训练,一个月后分派各县去做民训工作。结训时,每人发给斗笠一顶,佩剑一把,由教育厅长郑贞文提出“笠剑学风”相勖勉。剑上镌有“成功成仁”四字,表示要大家为了抗战,不能成功,就得成仁的意思。
1938年1月,我与母校二、三年级同学20多人由王敦善老师率领往顺昌和泰宁县去做民训工作。在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寒假回校后,因福州地处沿海,为避免无谓损失,沿海重点学校,均决定迁移内地,以利长期抗战。是年3月,闽师便开始迁闽中山城永安文庙。
( 作者:赖华编(1916—2003年),系福建永安人,1940年7月毕业于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普师科。文章来源:《闽师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