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季,福建全省各师范学校归并成为福建师范学校。我从莆田师范并入,于1937年毕业,是福建师范的首届毕业生。在福建师范学习时间虽只一年,但母校却始终令我难以忘怀。
当时母校设在福州乌石山,大部分校舍建在山麓处,校门外有一条马路直达南门市区,交通极为方便。校门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中间点缀有养鱼池,与乌石山上的林树相互辉映,绿野青山,把校园装扮得分外绚丽可爱。那时学生宿舍都在半山腰,有蜿蜒的石级走廊可漫步而上,站在那走廊里,四望校景,顿觉心旷神怡,令人陶醉!
校本部设有普通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体育师范科;尚干乡分校还设有乡村师范、社会师范两科,学生总人数达1000多人(本部800多人,分校200多人),在当时规模是比较大的。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学府,当时把全省各师范学校合并为一所,主要目的是要集中力量把师范教育办好。校长姜琦是国内著名的教育家,办学认真负责,有一套过硬的办学本领,他在礼堂两旁题写对联:“好学力行知耻斯称三德,克己乐群爱众便是四存”,以此作为校训;校长室的墙壁上按班级座号贴满学生的照片,每日下午课外活动时,他轮流通知约10位学生到校长室座谈,首先对一对照片和姓名,他说是彼此认识认识,继而就询问同学对各科教师教学的反映和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反映,鼓励同学们对教师和学校多提意见和建议;他态度和蔼亲切,因此深得同学们的爱戴和尊敬。
学校有好的带头人,加上教师的素质也很高(留学国外归来的教授就有好多位),所以学校办得很有特色。
(一)学校管理很严格——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订得很完善,入学第一周,就专门学习这些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自动遵守。全校师生食宿都在校内,学校实行军训,有教官10人,校门口设有校警站岗,学生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可以外出外,其他时间一律不许外出(有特殊情况经请假获准者例外),上课和晚自修时间不许到宿舍去(因病例外),学习用品放在自己教室后面橱柜里,每人一柜,可以关锁;每座宿舍都有专人管理,每日早上起床后要整理内务,每星期大扫除一次,公共场所分片包干;每晚在教室自修,都配有几位教师巡视并为同学解难;日常生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准拖拖拉拉。最为独特的规定是上课时间谢绝外宾甚至督学到校视察参观,照姜校长的话说是:会影响同学们听课的注意力。要参观只许在课外活动和晚自修时间。因为学校管理严格,同学们自入学起就养成遵规守法、生活有纪律的习惯,这对以后跨出校门、为人师表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校设备齐全——图书馆、实验室、生物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医务室、劳作工场以及邮政代办所、物品供应室……样样齐全。值得提出的是,图书馆藏书之多、报刊杂志之全,是当时全省中等师范所少有的。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览,星期日都开放。生物室标本很多,也是其他学校比不上的。劳作工场中的设备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制作教具,也发挥很大作用。其他如澡堂、洗衣处等等生活上所需要的设备都有,购买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可到供应室买,信件兑款由邮政代办所代办,因此管理虽严格,但同学们并不感到不方便,这也为教学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当时母校的师资力量都很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都非常认真,对同学的要求也很严格,所有作业都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比如作文必须在二节作文课内交卷,字体必须端正,错别字要扣分,凡评上甲等(80分以上)的,就在课堂上讲评并予以表扬和张贴观摩,不及格(不及60分)的,同时也在课堂上讲评及张贴出来,这对同学们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其他各科也对同学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母校当时特别重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科,认为作为一个师范生,不学好这两门功课,以后便无法当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这一侧重点,很值得后人借鉴。
(四)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组织了体育、写作、美术、音乐(包括乐器)、歌咏、戏剧、舞蹈、制作教具等等兴趣小组,各小组都配有教师指导,每位同学最少要报名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活动。在各兴趣小组里,同学们如鱼得水,既活泼了身心,也学到一些专长。到了星期六下午,就举行比赛或展览,晚上举行文娱活动,每月还举办一次文艺晚会。展览的作品和文艺晚会演出的节目,都是各兴趣小组提供或编导出来的,有些大型文艺晚会,一部分教师也来参加,演得很精彩,连家在福州的同学也心甘情愿地放弃每星期唯一回家的机会,自愿留在校里观看。也正因为如此,学校管理虽然严格,学习虽然紧张,但有这些有声有色、多彩多姿的课外活动加以调剂,生活就感到既紧张辛苦而又轻松愉快,难怪当我们毕业时都对这可亲可爱的母校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旧梦依稀”我离开母校已整整55个春秋了,但她留给我的是多么难忘的怀念和忆恋!
(作者:柯庆泰,福建莆田人,1937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普师科,文章来源:《闽师之源》,出版时间: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