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夏季,我念完莆田师范一年级,在福州东湖参加福建省高中、师范和大专院校学生集中军训三个月后,突然听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福建省政府作出决定,将当时全省福州、莆田、龙溪、建瓯四所普通师范和晋江、闽侯两所乡村师范合并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校址设在福州乌石山。我是1935年7月参加全省应届初中毕业生会考后,根据我的志愿,录取在莆田师范的。在莆田师范学习一年,各方面情况都比较熟悉,师生关系也很融洽,今后要远离家乡到福州就学,人地生疏,未来的学习环境能适应吗?我有些迷惘。
1936年9月,我和莆田师范其他同学一起,带着行李到福州乌石山新校址报到注册。抬头一看,校门口上面是“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六个大字,校门两边悬挂一副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题书的对联:“齐一师资训练,发扬民族精神。”当时全省师范学校就是根据这个口号合并的。踏上校门口七级弧形混凝土台阶,迎面矗立一座“凹”形红砖双层教学大楼,我们的教室就在这座上。教学大楼北面是图书馆,藏书几万册,供全校师生借阅。教学大楼东侧是大操场,大操场北面有一条曲折的石径延伸到乌山之巅。山腰有一座大礼堂可容千余人,讲台两边悬挂福建师范的前身——全闽师范学堂创办人陈宝琛撰写的对联:“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近山巅处有几座平房,那是学生宿舍。全校学生每天上课、出操和休息,上上下下走几百级石阶也习以为常。
福建师范(简称“闽师”)福州乌石山校本部开设三年制普通师范科、三年制体育师范科、二年制幼稚师范科,闽侯县尚干乡分校开设三年制社教师范科、四年制乡村师范科,全校师生1000多人。首任校长姜琦是教育学专家,当时学校的中层干部和教学骨干都是他亲自遴选聘任的,师资队伍人才济济。教务处主任邬擀于、训育处主任徐元龙、总务处主任张化清,都是精明干练的办学能手。教育学教师刘季伯、王敦善、薛克柽,语文教师陈竺同、俞庆赉、龚达清、许钦文,数学教师王邦珍、林伯和等,都是声望很高的老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许钦文老师。许老师是当代知名的作家,他应聘到闽师执教,不是以名作家自居,在课堂上大谈文艺理论与创作经验,而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从学生今后从事教学的实际出发,抓紧语文“双基”教学,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讲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能力;写作教学除重视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训练外,对标点符号的用法和消灭错别字也紧抓不放。他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按字扣分,对某个字经改正后一错再错的,加倍扣分。许老师还认真进行语音教学,他是我学习汉语拼音字母的启蒙老师,至今,每当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音教学时,脑海中经常浮现出和蔼可亲的许老师用种种口型和手势帮助学生记住每个拼音字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情景。
当时,闽师学术风气很浓厚,学校经常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和学科竞赛。1936年底,学校举行全校学生分年段论文竞赛,二年段论文题目是《民族危机中师范生的责任》。我是普通师范科二年级乙班学生,参加竞赛的结果,我获得二年段第一名,文章发表在校刊《福建师范》季刊上。那时,校内一些爱好文学的学生组织一个“乌山文艺社”,以墙报的形式刊出几期《乌山文艺》半月刊,我也经常为这个刊物写稿,这对当时闽师学生的创作活动是一个推动。
闽师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行教育实习,实习的场所是附属第一小学和附属第二小学。这两所附小都是当时福州第一流的小学,附一校长高光远、附二校长邹有华都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教师都是优秀的师范毕业生。通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打下了我们今后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
闽师学生的学习安排是科学化的,而生活节奏则是军事化的。当时学校实行军训,男生穿黑色校服,头戴军帽,腰缠皮带,脚打绑腿,个个虎虎有生气。全校学生按军队序列编队,年段为大队,班级为中队,每个中队辖三个分队。每天凌晨,嘹亮的起床号一吹,同学们立即跳下床铺,以最快的速度穿衣漱洗整理内务后,沿着下山的石径直奔大操场。军事教官张域、徐鹏九、邓少贞高喊口令带领学生跑步,进行队列训练,整个校园热气腾腾。每当我们在宏伟的大礼堂集会,齐声高唱“泱泱大哉,古我八闽……”的雄浑校歌,每当我们胸前别着闽师的三角校徽,假日在福州街头阔步前进,每个人都为自己是当时全省唯一的师范学府——闽师的一名学生而自豪。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福建省政府于这年9月把全省高中、师范二、三年级和大专院校学生集中在福州东湖“福建省民众训练干部总队”训练一个月后,派往各县进行民训工作。当时我念完闽师二年级,受训结束后,和闽师同学一起被分配往南安进行民训三个月,接着又被分配往华安进行民训三个月。1938年4月民训结束,我们回校继续学习。这时闽师已迁到永安,在日寇侵华的狼烟中,我们在永安城关文庙念完三年级的最后三个月功课。6月姜琦校长辞职,由王秀南接任校长。这年7月,我作为福建师范第二届毕业生离开燕江之畔的母校。半个多世纪来,对在闽师的那一段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一直未能忘怀。
(作者:张振书,福建莆田人,1938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普师科,文章来源:《闽师之源》,出版时间: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