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然而,长期的奴化教育留下深重创伤,全岛中小学师资严重匮乏。紧要关头,福建担起为台湾培养师资的重任。300多位闽师师生怀揣“教育救国”的赤诚分批跨海赴台,除少数投身教育行政,多数深耕小学、中学及师范教育一线。他们用粉笔与课本接续抗战精神,书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两岸教育血脉相连的历史。
破旧立新:他们这样擦除殖民印记
“以增强民族意识、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和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为己任!”
台湾光复之初,日籍教师占比逾九成,文化认同断裂成为最紧迫的挑战。闽师师生毅然肩负使命,投身以“祖国化”为核心的教育重建事业。
王敦善带领团队赴台省训练团,培训首批本土教育行政干部,为全岛教育体系搭建框架。陈朋老师任台北市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教导主任,将严谨教风注入新岗位。黄于万等毕业生从双溪初中到台北女师附小,从拼音字母教起,在课堂上重建民族记忆。
语言教育家林国梁提出“读、说、写、作”混合教学法,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特聘主持混合教学国语课程实验,并在岛内得以正式实施。陈登瑞校友任台湾教育改革委员会委员,推动教育制度革新。陈泽沦等毕业生分布全岛各校,从基础教育到师资培训,构建起完整的教育传承链条。
书法家钟福天开创“说字是画,说画是字”艺术风格,作品巡展北京、东京,《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报道。水彩画家张厚进以《海味》《篮里的蟳》等作品十余次入选全国美展。
钟福天书法作品《丽(麗)》
跨越阻隔:四十年后,学子终回“娘家”
“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迅速发展,两岸校友的联系已日益加强。”
1948年5月,在陈泽沦等人倡议下,台湾永师校友会在台北成立,三四十位师生齐聚一堂,定下“加强团结,为母校争光”的约定。此后,校友年会成为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纵使两岸阻隔数十年,这份同窗情谊从未中断。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尘封的思念喷涌而出——
1988年,著名学者陈大络(李敖之师)成为首批返闽台胞。他辗转尤溪故里,呼吁“知识分子当以国家大义为先”,并以书法、著述传播中华文化。
1988年旅台校友陈大络返校
1989年,77岁的钟福天重返母校。当从杨真才校长接过补发的毕业证书时,他哽咽道:“我们只是被学校‘嫁’出去的孩子,终于回娘家了!”他还为在台校友捎回12张毕业证书,泛黄的纸张承载着半个世纪的母校情。
1993年12月12日,三明师范学校举行建校90周年庆典。13位台湾校友与90岁高龄的老校长王秀南组团返校,半个世纪的思念在那一刻凝成永恒。
1993年12月13日,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重访大湖
薪火永续:从教育报国到两岸桥梁
“三明学院是福建省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五所先行先试高校之一,也是全省第一所与台湾合作办学的山区新建本科高校。”
进入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成为共同期盼。三明学院接续闽师教育传统,以闽台合作为重要抓手,从学术研讨平台搭建到联合办学模式创新,从人才联合培养到文化深度交融,持续织密两岸教育交流网络,让“教育报国”的初心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传。
1993年,福建中等师范教育研究会、《师范教育》编辑部与三明师范学校联合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师范教育学术研讨会”,为后续闽台教育对话写下开创性一笔。
2009年,三明学院率先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全省山区高校中首个闽台合作办学的探路者。十余年间,学校与15所台湾高校搭建合作平台,培养3000余名闽台联合人才,柔性引进台湾教师100余人次。
如今,闽师师生当年播撒的文化种子已枝繁叶茂。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客家武术文化论坛、“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节俗活动……台湾校友程志英、余秀妃当初在信中的“惟愿两岸早统一”的期盼,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首届海峡两岸师范教育学术研讨会
结语
抗战胜利的旗帜上,不仅有枪炮赢回的疆土,更有粉笔重塑的灵魂。当1945年闽师师生在渡轮上遥望台湾海岸线时,他们带去的不只是课本,更是一个民族夺回文化根脉的坚定信念。八十年后,这份信念化作两岸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展台上的书画墨香,成为历史最温暖的注脚。
(资料来源:《三明学院校史》,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闽师之源》,出版时间: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