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烽火弦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研学、暑期实践、班团交流等多元形式,引领青年学子回溯抗战时期教育文化工作者的坚守历程,在沉浸式体验与深度思考中传承红色基因,凝聚青春力量。
溯源:在抗战旧址中解码坚守基因
活动前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50余人走进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实践教学基地。在志愿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沉浸式回溯抗战时期集美学校辗转内迁、坚持办学的艰辛岁月。从驻足校史馆、师德师风馆探寻历史脉络,到置身“森林课堂”复原场景体悟往昔教学日常,陈嘉庚等爱国教育家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坚定信念与不屈毅力,深深叩击着每位同学的心灵。这堂突破教室边界的思政课,让原本抽象的教育家精神变得可触可感,也让同学们对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路径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砺行:以文脉长征淬炼担当底色
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烽火弦歌”实践队赴大田开展“红色课堂再出发”暑期社会实践。在斑驳的木质课桌椅旁,聆听俞文农老师“船可暂离港口,教育不能偏离救国航向”的事迹,队员们深受触动。同期,“文脉长征”实践队奔赴永安、福州,追寻抗战时期福建进步师生的光辉足迹。在永安文庙、改进出版社旧址、福建音专旧址,队员们追寻党领导下的文化抗战足迹,感受笔杆子与艺术在烽火岁月中的强大战斗力。在福州乌山,实践队溯源师范教育的爱国初心,体悟教育报国传统的薪火相传。
传薪:于思想碰撞中续写育人新篇
实地调研后,各团支部接续开展“烽火弦歌”主题班团会,将“行走的感悟”转化为“思想的碰撞”。通过回顾历程、分享心得,引导青年学子将前期实践与理论学习中的感悟进行内化与升华,进一步思考自身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李浩淼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我在行走中触摸到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那些教育工作者在危难中坚守讲台、以文化人的心路历程,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他提到作为思政专业学生,未来既要讲好这些红色故事,更要像先辈们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用所学为新时代的“育人弦歌”添上自己的一笔。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魏秀兰表示,“‘烽火弦歌’系列活动既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是学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实践。”未来,学院将继续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创新活动形式,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坚定信仰,真正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坚守”与“担当”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