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导航

烽火闽师|战时民校掠影

时间:2025-10-02浏览:10

因抗日战争爆发,福建省立师范学校于1938年3月由福州乌石山迁永安文庙。文庙原是县立燕江小学校址,由于福建师范迁来永安,燕江小学便迁城隍庙。不久,省立福州实验小学也迁永安,安顿在城隍庙,改名省立永安实验小学,原燕江小学再迁贡川乡下。文庙与城隍庙虽相隔一两条街,但实际上后门毗邻相通。我原是燕江小学学生,后考进实验小学,成为省立永安实验小学首届毕业班的学生。福建师范迁永安后,师生们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利用课余出墙报,上街演活报剧,深入街巷创办战时民校,使永安民众耳目一新。特别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对邻校的哥哥姐姐们更是羡慕不已。一是感到他们很有学识,将来都是为人师表;二是学校设备充足,有许多钢琴、风琴和各种体育器材;三是听说师范生吃公家伙食,连书簿费也不用家里负担,更使我们一些家境贫穷的小学生神往。特别是有几位师范生,利用我家祖屋大厅举办战时民校,开展民众教育,把我家附近的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家住在永安北门晏公街童厝巷,在当时是比较偏僻的里巷。永安原是一座小小的山城,文化教育很落后,我家附近的居民中文盲、半文盲不少。像我一样十一二岁年龄段的小孩,大多只读到小学二、三年级就中途辍学了,女孩子读书的就更少。这些小孩不上学,有的早上去卖油条,有的给人挑水,上山砍柴,有的当小学徒看店。一般家长认为只要认识几个字,会记记帐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展战时民众教育,谈何容易。但这几位师范生,干劲大,不畏艰苦。首先他们挨家挨户动员。他们知道我是小学生,请我为他们带路。那时,普通话不流行,师范生又听不懂方言,有时我还要为他们当翻译。由于他们耐心动员,竟有四五十人上夜校。


战时民校就在我家大厅上开学了。厅上放着两张大八仙桌,桌两端放两盏马灯。坐凳由学员自己带,围着八仙桌坐着。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也教唱抗战歌曲。我那时虽是小学毕业班学生,但没有什么作业,所以吃完晚饭,也常到民校去,跟着唱或做小先生。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妇女和失学儿童积极性更高。老师风雨无阻。下雨天,老师提着马灯,穿着黑制服,戴着写有“闽师”两字的斗笠来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创办抗战民校,这是闽师兼办社教的大胆尝试,也是师范学校实现“教学做想合一”的最好途径。它的影响是:(1)满足了一部分群众学习文化的要求,提高了民众的素质;(2)宣传了抗战救国的道理,也训练了民众,教育了民众,增强了群众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3)扩大了师范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校工作效能,同时也提高了师范生的工作能力。师范生参加创办民校活动,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责任心、自尊心,在接触社会中也增加了对社会问题的了解


可惜,战时民校只办了短短的几个月。1939年5月9日,文庙遭到日机两度轰炸,福建师范学校迁大湖乡下,办在我家的战时民校只好停办。那时,在我家创办战时民校的师范生中有一位名叫黄国栋。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考进福建学院,想不到黄国栋也考进福建学院,我们俩紧紧握手,不言而笑了。我大学毕业后,回桑梓办教育,一晃40余年,是否因为受了战时民校那些老师熏陶影响呢?


(作者:赖宝珊,福建永安人;文章来源:《闽师之源》,出版时间: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