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导航

烽火闽师|战时民校掠影

时间:2025-10-03浏览:10

我是1941年9月考入福建师范的,1944年7月毕业时,学校已易名为永安师范。时光流逝,离开母校已48个寒暑了,回忆当年在校的学习生活,特别是那不因岁月的消逝而消失的印象,深刻影响着我这辈子的立身处世行事。

 

 难忘的新生训练与生产劳动课


开学的第一天,校领导、师长简明扼要地给我们介绍学校的概况,着重讲解教师工作是如何的重要与光荣,要求我们立志争取当个合格的教师。要求我们从进入师范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严格要求自己,即从日常生活上严要求,勤学习,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别忘了我们正处在日寇入侵的年代,国难方殷,对困难要战而胜之。


抗战时期物质条件差,生活艰苦,尤其是食宿在校的师范生正在长身体,饭量大,却经常不果腹,真是箪食瓢饮,甚至挨饿是寻常事。


尽管生活是那样的艰苦,但在劳动生产课上却能出色完成任务。


生产劳动课,一二年级每周安排两个下午,都在学校农场老师指导下开展种菜活动。学校规定:每学期每生应缴青菜50市斤(这是及格线)。当然,生产劳动课更重要的意义,是从劳动中掌握各种蔬菜的特性,并从中学会如何松土、作畦、栽种、浇水、施肥、除虫和锄草等知识。这也是当时学校反复倡导的“三杆”之一。


要把菜种好,就得“勤”字当头,“干”字在先,不怕脏、苦、累,才能出成绩。记得第一学期乙班叶拱枢同学,种的芥菜特别好,上缴1000多斤给农场,受到学校表扬。


上生产劳动课和种菜,既学了生物学中的一些有关种菜的理论、技术、田间管理等知识,又协助学校食堂解决了日常吃菜难的问题,同时还锻炼了身心、培养了耐劳吃苦的思想品德。


我们不但种菜,有时食堂因缺粮、缺柴,学校就发动同学到几里外去挑米、砍柴。


劳动虽然艰苦,但它却锻炼了人的意志,古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没有参加具体劳动的人体会是不深刻的,劳动使我们养成了勤劳、俭朴、刻苦的好习惯。

 

 两句永铭的格言与一次生动的读书会


闽师学生的作业簿上,印着王秀南校长的亲笔字:“学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格言配合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导、推动、督促和鞭策的作用。随着岁月的推移,我对它领会越加深刻,它镌刻在我脑际,成为我一生学习、工作的座右铭,不仅鞭策我在校的三年修业,而且影响我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我在长期的教学和班级工作中,永远牢记着“……不进则退……易放难收”的教训,且常拿它来和同学共勉。


记得1943年暑假的一个下午,黄震校长亲自组织以二年级为主的留校学生,召开了一次生动的读书会。开始,黄校长扼要说明开会的目的要求,紧接着就让同学们围绕着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自由发言,有的介绍怎样阅读课外书刊,有的谈如何将课外阅读与正课结合,有的讲怎样作阅读笔记、写心得体会或收获。你一言我一语,大家踊跃发言。最后由黄校长作总结性的发言,他对同学们的优点、经验予以肯定、鼓励;对于阅读中的缺点与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校长语重心长的话音到今天还萦绕在我的脑际。特别是他反复强调在学好功课的基础上,要经常进行课外阅读,并循循善诱地指导我们怎样选读好的书刊,如何作阅读笔记或读后感,或阅读之后,怎样提纲挈领的写要点……鼓励同学要勤读、多想、多问、多切磋,不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克服困难,胜任愉快。会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会开得好,收获大,富有启发性,指导具体细致,最好能多开几次。这对一年后就毕业的我们尤为重要,它激发培养我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激励指导着我们如何在书海里去精读泛览,使我终生受益匪浅。

 

 开展国民教育(扫盲)活动


记得普三下一开学,全年段的同学被学校分派到大湖乡管辖的、以坑边为中心的周边村庄去推行国民教育活动。当时每个自然村都派了几名学生,只有坑边这一示范中心的同学多达十几个。当时同学们的具体任务是扫盲和宣传日军侵华的野心与罪行。


要扫盲,首先得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村里哪些是文盲,登记文盲的姓名、性别、年龄诸情况,造成花名册,然后挨家挨户去反复动员、发动那目不识丁的农民兄弟姐妹前来参加扫盲活动。


当时我被分配到岭后的一个自然村,只身到一个陌生的村庄去开展工作,难度更大了。首先要登门造访、联系村里的头头,请其介绍村的情况。其次,是打扫布置扫盲班及村周围环境。第三,依照花名册,发动群众入学上课。第四,给扫盲班同学上课(一天上两次课,有的上午收工后上,有的下午上工前上,每次40分钟左右)。


当时的农村落后得很,农民群众绝大多数穷极了,许多农户,连锅盖都揭不开,对于学文化实在无心,所以动员他们参加扫盲学习,难乎其难。在诸多困难面前,除了竭思尽虑、想方设法外,便是单枪匹马的苦干实干,如是坚持了两个多月,才回校作总结。老师则针对扫盲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知识缺漏,重新组织课堂教学,予以解答、补缺补漏,也引导同学在难题面前,自寻解决办法或相互切磋、琢磨、研讨以求解决。参加国民教育,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前的试教演习,同时又了解了社会,可谓受益匪浅。

 

(颜水浪,福建同安人,1944年7月毕业于永安师范普师科;文章来源:《闽师之源》,出版时间: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