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资源与化工学院:把论文写在祖国青山绿水间 以科技服务赋能区域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88

    编者按: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三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即日起,本专栏推出“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展现三明学院以特色发展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青山叠翠,碧水蜿蜒。在闽西北广袤的土地上,资源与化工学院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山河,以科技服务乡土,正生动演绎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篇章。他们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河岸林间、生产一线,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青春守护绿水青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永安市林下种植基地,生物工程系师生扎根一线,为农户提供金线莲实生苗林下栽培技术指导。“过去我们种植金线莲,技术和品种都跟不上,效益始终不理想。”一位种植户表示,“杨琳老师团队带来的新技术,不仅播种效率提升,采收时的成品损伤也大幅降低。”学院依托三明道地中药材良种选育与示范栽培团队,成功突破金线莲人工育种技术瓶颈,显著提高授粉率、结实率与种子萌发率。该成果已在三明、泉州、南平、龙岩等地推广应用,三年来累计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200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

团队同步推进多花黄精与“建菊3号”茶用菊的研究,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攻克林下仿生态种植关键技术,建立示范基地200亩,推广种植400亩。其中“建菊3号”亩产值达4.9万元,有力推动三明特色农业现代化转型。十年来,生物工程系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三明11个县区,开展科技服务百余次,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亿元,将专业实践深深扎根在乡村振兴一线。

创新驱动产业,服务区域发展

转向产业一线,氟化工研究院作为全省首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协同”的省级氟化工创新平台,自2017年成立以来,持续推动三明地区氟化工产业向高端化迈进。研究院积极引育高层次人才,聘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22名专家担任顾问,引进留美归国博士、北大博士等26名高层次人才,组建80余人的研发团队,并成立“氟化工”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科研攻关。

“科研必须紧盯企业‘痛点’,紧扣产业需求。”研究院负责人李奇勇表示,团队聚焦含氟新材料、氟代制药技术、含氟医药中间体等方向,精准对接海斯福、“三农”新材料等龙头企业技术需求。截至目前,研究院已提供服务200多项,举办全国性氟新材料学术交流会、中国科学院技术对接会等23场,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8项,推动20余项技术成果落地转化,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18项,年新增产值超过6.85亿元。其中,与三明海斯福化工联合研发的“高性能氟橡胶关键技术”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建成年产500吨中试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带动企业新增产值8000万元。

青春守护生态,践行绿色理念

在闽江源头,“河小禹”专项社会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正俯身采集水样、记录数据,以专业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每一组数据都关系这片山水的健康,容不得丝毫马虎。”一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如是说。在学院团委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下,团队与市水文局、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合作,常态化开展水质监测,运用GIS技术解析污染源,通过生物指示物种评估生态状况,实现环保实践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

2014年起,学院持续开展巡河护河行动,围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劳动实践与产教融合等主题,组建“资小科”“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美丽中国行”等品牌团队30余支。师生足迹遍布三明11个县市区、120多个乡镇村落,系统开展巡河护河、生物多样性调研、林下仿生态种植技术推广、环保科普宣传及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实践活动249场,参与师生23220人次,服务总时长39464.7小时,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从林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实验室中的科研攻坚,再到闽江源头的青春守护,资源与化工学院始终坚持推动学术追求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如今,学院通过持续深化的“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正以扎实的作为和丰硕的成果,生动诠释着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让科技的力量在闽西北的青山绿水间不断绽放新的光彩。

(资源与化工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