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勇 宋帅康 吴锴涵)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是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承办学院,办学历史已走过15个年头。作为闽台合作办学的特色院系,多年来,学院聚焦管理类、工科类、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不断探索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难题的思路,初步构建起“产业需求精准捕捉+人才供给靶向培育”的双螺旋联动体系。
需求端螺旋:动态捕捉产业“真需求”
“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跟着产业需求转。”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政企校”三方联动,搭建产业需求实时感知网络。一是“访企拓岗+”常态化,由学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需求调研专班”,每年分多批赴厦门、福州、泉州等毕业生就业集中地走访企业,2025年已累计考察走访建发合诚、大拇哥动漫等企业30余家,摸底产业发展动向,收集岗位需求120余个。二是以政府联动为纽带,精准锚定区域产业发展导向、人才需求。学院主动对接部分地市人社部门,建立“政策解读 + 需求传递”常态化合作机制,针对区域产业升级带来的技能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供给端螺旋:靶向培育岗位“适配力”
人才匹配产业标准是“需求端拧出什么‘纹路’,供给端就锻造什么‘齿轮’”。学院通过“课程-实践-师资”三维升级,靶向锻造学生岗位适配能力,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咬合。一是动态更新课程模块。将企业真实需求拆解为可落地的教学内容,实施课程体系“动态迭代”。例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BIM技术需求,学院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增设BIM实操模块,为学生补齐应用技能短板。二是嵌入式搭建实践平台。以“校企共建、项目共担、成果共享”为核心,搭建覆盖多专业的嵌入式实践平台,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运作,实现“课堂所学”与“职场所需”的无缝衔接。其中,市场营销专业与厦门安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建“电商运营实训基地”,学生以“准员工”身份组建项目小组,参与企业运营。三是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台湾师资引进+本校教师驻点”双路径,打造理论功底与产业实战能力兼备的跨界教学团队,将大量行业企业新鲜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为人才培养注入“产业基因”。
双螺旋联动:闭环迭代激活生态
“需求牵引供给调整,供给反哺需求升级,形成持续优化的就业生态闭环。”学院通过“反馈-优化-评估”的联动机制,让双螺旋适配效能不断释放,推动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一是优化毕业生反馈闭环。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系统,对毕业6个月、1年、2年的学生开展常态化调研,收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建议。二是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需求导向+特色赋能”的全链条培养格局。联合企业技术骨干、两岸教师共同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打破传统课程壁垒,深化“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将企业岗位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学科竞赛评分规则融入日常教学,推动学生“学完即能上手、毕业即达上岗标准”。三是优化动态评估迭代机制。建立“双螺旋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聚焦“需求捕捉精准度、课程优化适配度、实践技能转化率、就业质量满意度”四大核心维度,联合教育咨询机构、企业专员、毕业生代表开展量化评估,形成“量化数据+质性意见”的综合评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联千企百业,影响千家万户。我院将不断深化双螺旋适配机制与区域产教联合体的深度融合,推动需求精准捕捉与供给靶向培育升级,持续拓宽闽台资源共享与产业需求渠道,为区域产业发展与两岸人才协同培育注入更强活力。
来源:新福建 2025-10-24
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443/3647385.html?isShare=true&advColumn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