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教育与音乐学院:“以艺为媒”助力“沙县小吃第一村”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10-31浏览次数:188


    编者按: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三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即日起,本专栏推出“立德树人 服务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展现三明学院以特色发展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从田间地头的民俗汇演到暑期夏令营的艺术课堂,从孩子们童声合唱里的清澈向往到老人们眼眶中泛起的感动泪光……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这个“沙县小吃第一村”,正被一股来自教育与音乐学院的艺术暖流悄然改变。作为沙县小吃的发源地,夏茂镇的青壮年大多奔赴全球经营小吃产业,繁荣的背后是“一老一少”群体的牵挂。教育与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到来后,用艺术点亮节庆、用温情抚慰人心、用创意赋能产业,为这座闻名遐迩的小吃之乡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温度,谱写了一曲校地共建、振兴乡村的动人乐章。

    从“流量”到“销量”,艺术激活产业新动能

    “我们不只是表演,更是用艺术为夏茂的文旅经济引流。”教育与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将舞台搭在了田间地头,让高雅艺术与乡土节庆碰撞出绚烂火花。

    在“3·23”民俗文化节,一场融合地方民俗与现代艺术的大型文艺汇演惊艳亮相。师生们创编的歌舞,将沙县小吃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绿色农耕故事娓娓道来,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深厚的艺术质感。国庆中秋期间,学院又派出少数民族及国际留学生表演团队,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上演“沉浸式”快闪。悠扬的民乐与飘香的小吃相得益彰,动感的舞蹈点燃了游客的消费热情。

舞蹈表演

萨克斯管乐演奏

    “两大节庆活动累计带动人流超3万人次,直接及间接刺激区域消费近20万元,真正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夏茂镇党委陈罗峄书记欣喜地表示。

踏寻红色印记,凝聚民族合力,振兴乡村赋能”党团楼主题实践活动

    艺术的赋能不止于节庆。学院青年教师梁思宇发挥专业特长,为夏茂镇特产青萘量身打造了一支创意广告宣传片。影片中,萨克斯的悠扬旋律伴随着青萘的清脆口感,将夏茂的风土人情与农耕故事巧妙融合。宣传片上线后迅速走红,直接带动青萘销售约3万斤,销售额突破10万元,成功探索出一条“艺术+电商”的助农新路径。

    从“课堂”到“心房”,艺术纾解民生之牵挂

    “这里的每一次互动,都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最温暖的力量。”教育与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实践日志中这样写道。在夏茂,师生们打破了教室的围墙,将艺术的课堂延伸至村民的心房,聚焦“一老一少”群体,用真情实感纾解外出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今年母亲节,青年教师梁思宇带领音乐专业学生走进夏茂乐龄学堂,为80多位留守及独居老人送上“感恩母爱·艺术相伴”专场慰问演出。当《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等熟悉的旋律响起,老人们眼中泛起了泪光,掌声与歌声交织,艺术成为连接亲情的温暖桥梁。

梁思宇老师演奏《烛光里的妈妈》

    暑期,学院师范专业学生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在夏茂中心学校开设了为期两周的“艺术启迪梦想”夏令营。90余名留守儿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美术、书法、舞蹈和朗诵。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家乡,用旋律舞动童年,在艺术的熏陶中,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夏茂第一中心小学暑期社会实践开班仪式

    “夏令营不仅为孩子的童年添了色彩,更让我们在外做小吃时少了牵挂,这是实实在在的暖心举措!”一位家长的反馈,道出了众多创业者的心声。夏茂镇政府吕辉木镇长动情地表示:“三明学院用艺术为乡村民生兜底,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

    从“单干”到“共建”,校地融合凝聚振兴合力

    艺术赋能乡村的丰硕成果,离不开校地双方的深度协同与机制保障。在此过程中,学院立足三明、扎根三明、服务三明,积极推动校地关系从“单向输血”向“双向滋养”升级。

    作为连接校地的重要桥梁,驻村书记张弢积极协调、穿针引线,确保了各项艺术实践活动的顺利落地。学院师生在策划阶段就主动与镇党委、政府、村民沟通,力求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从节庆主题的策划到夏令营课程的设置,从农产品的推广到文化活动的执行,都鼓励村民全程参与,真正实现了从“我们为他们做”到“我们和他们一起做”的共建共享转变。

夏茂镇与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举行共建签约仪式

    据统计,教育与音乐学院在夏茂镇的系列实践已累计带动消费近20万元,助销农产品超10万元,服务老人与儿童近200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高校智慧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契合,是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随着更多“夏茂模式”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三明学院正用艺术与情怀,扎实书写着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教育与音乐学院、财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