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福建日报|新福建APP】山海与共:再现历史记忆中的小城大爱

发布时间:2023-02-03

近日播出的三集纪录片《沪明往事》围绕沪闽、沪明交流历史主线,聚焦讲述了三明这个坐落于祖国东南腹地闽西北的小城温情故事,带来一波牵动三明与上海两地民众的城市情缘“回忆杀”。纪录片用颇具时代张力的叙事话语勾勒出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小人物在这场建设浪潮中的生命体验,引人共鸣,令人动容。温情的叙事中蕴含了一条理解整部纪录片表意的重要暗线:大爱。小城大爱,这份大爱中有着上海建设者不畏偏远艰辛投身新城建设事业的无怨无悔,也有三明百姓心心念念的无限感怀,构成了今天三明城市品格的重要底色。而《沪明往事》正是用影像化的回忆表达,再次诠释那个时代中两地奋斗者共同书写的大爱记忆。

共识:珍贵集体记忆的挖掘与梳理

《沪明往事》选题切口小且专,锁定的是较少人了解和梳理的“小三线”建设中的沪明历史,用聚焦的目光回溯时代议题在一个具体的城市空间如何展开,尽最大可能遍历寻访并不太为人知的珍贵历史记忆。其整个创作过程凝聚了三明与上海两地研究专家的史料挖掘、两地老一辈建设者的珍贵口述史,挖掘抢救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仅是制作精湛、感人至深的文艺纪录片,更是展现“小三线”建设背景下福建地区城市建设进程的系统化影像文献资料,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为了强化纪录片这一形态影像化呈现与存档“过往记忆”的细腻质感传播效果,《沪明往事》在解题呈现上兼顾了宏观时代线索与微观个体日常感的交叠推进,把个体感受放置到时代背景中去,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进一步勾勒出人与时代精神、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得观者能够借由个体叙事窥见时代浪潮,理解老一辈城市建设者的生命经验,也有助于促进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共情:影像叙事逻辑下勾连起的过去与当下

如何让这段历史的呈现既能再现过往真实、贴合老一辈的旧日情怀,也能通过艺术化的审美表达建构起历史时期下集体记忆与当下新时代议题之间的关联,进而与年轻一代产生真切的情感互动,这是《沪明往事》致力于要解决的问题。

细节的聚焦刻画是贯穿全片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方案,细节之中见真实,更见真情。有些细节是这座城市的居民都熟悉的实体,比如,仍旧活跃在三明人当下生活中的鹰厦铁路作为记忆回溯的起点铺陈起整个城市的诞生缘起,也历久弥新地陪伴见证这个城市当下的繁荣日常;再比如,老三明食品厂周围空气中弥漫的花生糖、鹅牌咖啡茶、烤饼干的“海派”香气,伴随穿越过城市几十年的发展变迁。还有大量动人心弦的细节蕴藏在亲历者的讲述中,如,拖家带口用一根扁担挑起两个箱子和一个铁皮桶的全部家当来到三明、第一炉钢炼成前惊心动魄的救险时刻……将个体的琐碎感性经验与时代的珍贵记忆勾连起来,用有温度的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振。

共鸣与共创:在奋斗者的家国情怀中探索城市精神的延续

《沪明往事》是对沪明两座城市在建设奋斗时期历史记忆的仪式化书写,其中最为珍贵的构成是老一辈的口述史。在这些不同个体经历视角下原汁原味的讲述里,我们可以还原出那个时代下上海建设者义无反顾投身艰苦创业环境的最真挚最细腻的心理活动和生命决策,“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而且要带头去,愉快地去。”“到艰苦的地方去,没有意见,什么都没有,就这样子来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为平常的选择态度,是生活的底色;而对于观众而言,感受到的是奋斗者的无私无畏与家国情深的大爱。

也是这样的大爱,让老一辈上海援建者“他乡成故乡”。纪录片中原三明食品厂的退休员工李满来在采访中说:“我上海话会讲,普通话会讲……三明本地话也会讲,我到底算哪里人,所以说我想想我还应该算三明人吧。”在一个城市的奋斗光阴会给个体的人生留下什么,也许不只是简历里一条条关于经历的描述,更多是切身对于这个城市的情感,老一辈们这份“我是三明人”的归属认同感也是三明与建设者之间最深厚的情感联结。而纪录片之外,作为投身这座小城刚满三年半的新三明建设者,隔着屏幕与三明的初代建设者达成了心灵与精神上的共鸣。

从“城市的诞生”到“青山不老”再到“生生不息”,《沪明往事》由城市历史娓娓道来,将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延续至现实。这份温暖表达再现了一段山海与共的奋斗集体记忆,也启示和激励着今天的奋斗者,要给这座城市的明天留下怎样的回忆。

来源:新福建APP 2023-01-29

链接网址: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46556.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