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
已授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适用年级:2024级
二○二四年七月
目录
一、专业学科基础课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独立设
置的实践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工程材料实验 | 课程代码 | 0913305404 | ||||||||||
课程类型 |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R其他 | 授课教师 | 张发兵/康海鑫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0.5 | ||||||||||
开课学期 | 1 | 实践学时 | 16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预修《智能建造专业导论》等课程,具备一定的工程理念。 同步及后续课程:《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等。 | ||||||||||||
B 课程描述 | 《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与《智能工程材料》课程紧密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了解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要求和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C 课程目标 | 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 课程目标1:知识 熟悉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定义;了解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掌握水泥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的定义;理解砂和石子拥有良好颗粒集配的意义,掌握细度模数的定义;掌握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掌握混凝土和易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砂浆和易性的概念;掌握沥青粘滞性、塑性、温度敏感性的概念。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 掌握李氏瓶、电子天平、烘箱、量筒、水泥净浆搅拌机、维卡仪、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压力机、摇筛机、塌落度筒、砂浆稠度仪、砂浆分层度测定仪、针入度测定仪、软化点测定仪、延伸仪等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相应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 养成良好从业习惯,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 ||||||||||||
4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4.研究 | 4.1 具备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研究方法 | 课程目标2 |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7.1能充分认识并合理评价针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产生的影响 | 课程目标3 | |||||||||||
11.项目管理 | 11.3 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的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能协调平衡多种资源,从而优化工程实践的经济效益。 | 课程目标1 | |||||||||||
E 教学内容 | 实践项目及内容 | 学时分配 | |||||||||||
实验 | 合计 | ||||||||||||
材料基本性质实验 1、测定水泥的密度 2、测定砂、石的表观密度 3、测定砂的堆积密度 | 2 | 2 | |||||||||||
水泥实验(一)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2、水泥凝结时间测定 3、水泥胶砂强度试件制作 | 2 | 2 | |||||||||||
水泥实验(二) 1、水泥胶砂抗压强度测定 2、水泥胶砂抗折强度测定 | 2 | 2 | |||||||||||
混凝土用骨料筛分实验 1、砂的筛分实验 2、石子的筛分实验 | 2 | 2 | |||||||||||
普通混凝土实验(一)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 3、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测定 4、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制作 | 2 | 2 | |||||||||||
普通混凝土实验(二) 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 | 2 | 2 | |||||||||||
砂浆实验 1、砂浆稠度实验 2、砂浆分层度实验 | 2 | 2 | |||||||||||
石油沥青实验 1、测定石油沥青的针入度 2、测定石油沥青的延度 3、测定石油沥青的软化点 | 2 | 2 | |||||||||||
合 计 | 16 | 16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示范R讨论实操£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实践名称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材料基本性质实验 | 1、2、3 | 了解材料发展历史 | 提高学生民族 与历史自信 | 讲授 试验 | ||||||||
2 | 水泥实验(一) | 1、2、3 | 介绍工业废弃物在水泥原材料中的应用 |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讲授 试验 | ||||||||
3 | 水泥实验(二) | 1、2、3 | 讲授 试验 | ||||||||||
4 | 混凝土用骨料筛分实验 | 1、2、3 | 讲授 试验 | ||||||||||
5 | 普通混凝土实验(一) | 1、2、3 | 讲授 试验 | ||||||||||
6 | 普通混凝土实验(二) | 1、2、3 | 介绍一些失败的工程案例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讲授 试验 | ||||||||
7 | 砂浆实验 | 1、2、3 | 讲授 试验 | ||||||||||
8 | 石油沥青实验 | 1、2、3 | 讲授 试验 | ||||||||||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考勤10% | 课堂表现30% | 实验报告60% | |||||||||||
课程目标1 (0.3) | 熟悉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定义;了解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掌握水泥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的定义;理解砂和石子拥有良好颗粒集配的意义,掌握细度模数的定义;掌握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掌握混凝土和易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砂浆和易性的概念;掌握沥青粘滞性、塑性、温度敏感性的概念。 | 10 | 20 | 0.7 | |||||||||
课程目标2 (0.6) | 掌握李氏瓶、电子天平、烘箱、量筒、水泥净浆搅拌机、维卡仪、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压力机、摇筛机、塌落度筒、砂浆稠度仪、砂浆分层度测定仪、针入度测定仪、软化点测定仪、延伸仪等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相应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0 | 40 | 0.7 | |||||||||
课程目标3 (0.1) | 养成良好从业习惯,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 10 | 0.7 | ||||||||||
总分 | 10 | 30 | 6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 陈志源、李启令编著,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6,第3版 2.参考书目: [1] 苏达根编著,土木工程材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 彭小琴编著,土木工程材料,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年 [3] 彭小芹主编,《土木工程材料》,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年 3、线上课程推荐: [1]《土木工程材料》(国家精品课),大连理工大学 王宝民等,中国大学MOOC [2]《土木工程材料》,东南大学 高英,中国大学MOOC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实验所需的所有设备及道具;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2)实作评价: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年7月 6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年 7月 6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年7月6日 |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土木工程制图与CAD | 课程代码 | 0912330402 | ||||||||||
课程类型 |
| 授课教师 | 彭仪欣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3 | ||||||||||
开课学期 | 1 | 总学时 | 48 | 其中实践学时 | 16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无先修课程、本门课程为专业先导课; 同步课程:《土木工程概论》 后修课程:结构力学,桥梁工程,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 ||||||||||||
B 课程描述 | 《土木工程制图与CAD》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通过学习投影原理、施工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熟悉相关的规范标准,通过上机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CAD命令,进而能够准确绘制符合规范的建筑施工图,从而具备识图绘图的综合素质。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二)能力 2.能够准确识读施工图,熟练掌握AutoCAD的绘图、修改、图层、文字标注、尺寸标注等工具,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快速绘制施工图; (三)素养 3.重视工程制图的严谨与客观,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1.工程知识 | 1.2 具备识别、理解工程建设、智能建造领域复杂技术问题所要求的工程知识; | 课程目标1、2 | |||||||||||
8.职业规范 | 8.1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土木工程职业规范,并能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 课程目标2 | |||||||||||
11.项目管理 | 11.3 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的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能协调平衡多种资源,从而优化工程实践的经济效益。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一章 制图基本知识与技术 | 1.5 | 0 | 2 | ||||||||||
第二章 投影法和点的多面正投影 | 1.5 | 0 | 2 | ||||||||||
第三章 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线面投影分析 | 6 | 0 | 4 | ||||||||||
第四章 平面立体构形及轴测图画法 | 6 | 0 | 4 | ||||||||||
第五章 规则曲线、曲面及曲面立体 | 6 | 0 | 6 | ||||||||||
第六章 组合体 | 3 | 0 | 3 | ||||||||||
第七章 图样画法 | 3 | 0 | 3 | ||||||||||
第十二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图 | 3 | 0 | 3 | ||||||||||
第十三章 房屋建筑图 | 2 | 0 | 2 | ||||||||||
第八章 绘图软件AutoCAD的基本用法和二维绘图 | 0 | 16 | 16 | ||||||||||
合 计 | 32 | 16 | 48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一章 制图基本知识与技术 1.1制图标准 1.2字体 1.3图纸幅面 1.4绘图比例 1.5图线 1.6尺寸的标注形式 1.7手工绘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8手工绘图中的几何作图 第二章 投影法和点的多面正投影 2.1投影法 2.2三投影体系及点的三面投影图 | 1、3 | 遵守制图标准 | 树立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意思 | 课堂讲授 | ||||||||
2 | 第三章 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线面投影分析 3.1平面立体的三面投影 3.2立体上直线的投影分析3.3立体上平面的投影分析 | 1 | 课堂讲授 | ||||||||||
3 | 第三章 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线面投影分析 3.4点、线、面间的相对几何关系 3.5同坡屋顶的画法 | 1 | 职业操守 | 1.从业人格; 2.工作精神 | 课堂讲授 | ||||||||
4 | 第四章 平面立体构形及轴测图画法 4.1基本平面体的叠加 4.2基本平面体的切割 | 1 | 课堂讲授 | ||||||||||
5 | 第四章 平面立体构形及轴测图画法 4.3基本平面体的交接 4.4平面立体的尺寸标注 4.5轴测投影原理及画法 | 1 | 轴测图作图演示 | 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 课堂讲授 | ||||||||
6 | 第五章 规则曲线、曲面及曲面立体 5.1曲线 5.2曲面概述 5.3直纹面 5.4旋转曲线面 5.5基本曲面立体和立体上的曲表面 | 1 | 课堂讲授 | ||||||||||
7 | 第五章 规则曲线、曲面及曲面立体 5.6平面与曲表面相交 5.7两曲面体或曲表面相交5.8圆柱与圆锥的轴测图画法 | 1 | 课堂讲授 | ||||||||||
8 | 第六章 组合体 6.1组合体的形成分析 6.2组合体的三视图及其画法 6.3组合体的尺寸注法 6.4组合体三视图的阅读和根据两视图作第三视图 6.5组合体的轴测图 | 1 | 课堂讲授 | ||||||||||
9 | 第七章 图样画法 7.1基本视图 7.2剖视图 7.3断面图 7.4轴测图中的剖切画法 7.5简化画法 7.6第三角画法 | 1、2 | 课堂讲授 | ||||||||||
10 | 第十二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图 12.1钢筋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12.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图示方法 12.3钢筋混凝土构配件图的阅读 12.4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的改革及平法 | 1、2 | 课堂讲授 | ||||||||||
11 | 第十三章 房屋建筑图 13.1概述 13.2房屋总平面图 13.3建筑平面图 13.4建筑立面图 13.5建筑剖面图 13.6建筑详图 13.7结构施工图 | 1、2、3 | 总平面图中建 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 | 可持续发展观 | 课堂讲授 上机指导 | ||||||||
12 | 第八章 绘图软件AutoCAD的基本用法和二维绘图 8.1AutoCAD用户界面 8.2绘图基础 8.3常用绘图命令 8.4对图形的显示控制 | 2 | 中国工业设计软件发展现状介绍 | 科技强国的意识 | 上机指导 | ||||||||
13 | 第八章 绘图软件AutoCAD的基本用法和二维绘图 8.5图层、线型、线宽、颜色 8.6图形编辑 8.7使用多线 8.8辅助绘图工具 | 2 | 上机指导 | ||||||||||
14 | 第八章 绘图软件AutoCAD的基本用法和二维绘图 8.9成图方法参考 8.10块的使用 8.11图案填充 8.12注写文字 8.13尺寸标注 | 2 | |||||||||||
15 | 第八章 绘图软件AutoCAD的基本用法和二维绘图 8.14 绘制建筑平面图 | 2 | 天正建筑软件介绍 | 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态度 | 上机指导 | ||||||||
16 | 第八章 绘图软件AutoCAD的基本用法和二维绘图 8.14 绘制建筑平面图 | 2、3 | 上机指导 | ||||||||||
H 评价方式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课堂表现 10% | 平时作业 30% | 期末考试 60% | |||||||||||
课程目标1 30% | 掌握投影原理的基本知识,熟悉施工图制图规范。 | 5 | 15 | 10 | 0.7 | ||||||||
课程目标2 60% | 能够准确识读施工图;熟练掌握AutoCAD的绘图、修改、图层、文字标注、尺寸标注等工具,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快速绘制施工图。 | 5 | 10 | 45 | 0.7 | ||||||||
课程目标3 10% | 重视工程制图的严谨与客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 5 | 5 | 0.7 | |||||||||
总分 | 10 | 30 | 6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教材:卢传贤.土木工程制图(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06 学习资料: 1、施建俊主编.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6 2、左咏梅,王立群主编.土木工程CAD.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1 3、王以功,刘家友.土木工程CAD.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8 4、赵冰华,土木工程CAD+天正建筑基础实例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1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计算机机房; 2.CAD软件(2010-2014版本);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年 7 月 11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2024年 7 月 11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年 7 月 12 日 |
三明学院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智能工程材料 | 课程代码 | |||||||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R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 课程负责人 | 张仁巍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2 | ||||||
开课学期 | 第2学期 | 总学时 | 32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预修《土木工程概论》等课程,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理念。 同步及后续课程:《混凝土结构》等。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性质、制备、使用方法、用途及检测方法,并了解工程材料性质与材料组成和结构的关系,以及改善材料性能的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针对不同工程能合理的选择材料和正确使用材料,并熟悉材料性质与设计参数和施工措施的相互关系。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质及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的基本技能训练。(预期结果)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掌握常见的工程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沥青,木材等材料的基本特点,属性等;理解常见工程材料的工程性质和力学性质。 (二)能力 2.分析工程特点,能够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工程材料;评价具备分析材料的能力,具备选择材料,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素养 3.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1.工程知识 | 1.1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工程素养和正确的方法论; | 课程目标1 |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7.2在工程实践中注重使用节能环保新材料和先进技术,重视节能节水环保;理解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师的新要求。 | 课程目标2 | |||||||
11.项目管理 | 11.2 具备建设工程全周期一体化视野、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 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一章绪言 | 2 | 2 | |||||||
第二章建筑钢材 | 4 | 4 | |||||||
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 | 2 | 2 | |||||||
第四章水泥 | 4 | 4 | |||||||
第五章混凝土 | 6 | 6 | |||||||
第六章建筑砂浆 | 2 | 2 | |||||||
第七章烧结砖 | 2 | 2 | |||||||
第八章合成树脂 | 1 | 1 | |||||||
第九章沥青材料 | 3 | 3 | |||||||
第十章木材 | 2 | 2 | |||||||
第十一章其他土木工程材料 | 4 | 4 | |||||||
合 计 | 32 | 32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课程导论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授课内容版块、学习方法,教学相关事项通报,课后学习任务布置,作业1,等 第1章 绪言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智能工程材料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理解智能工程材料的标准化;掌握智能工程材料的分类。 | 1、2、3 | 课堂公约 |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 课堂 | |||||||
了解材料发展历史, | 民族与历史自信 | |||||||||||
了解工程材料发展概况 | 中国工程建设技术自信 | |||||||||||
2 | 第1章 绪言 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质(包括强度和变形);掌握建筑材料耐久性及提高耐久性的措施。 | 1 | 评价方法 | 寻找差距 | 课堂 | |||||||
3 | 第2章 建筑钢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建筑钢材的种类,钢材的化学成分对钢材性能的影响,掌握钢材的性质。 | 2、3 | 钢材发展概况 | 了解我国钢材发展重要事件 | 课堂 | |||||||
4 | 第2章 建筑钢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钢材的冷加工及热处理工艺,掌握常用建筑钢材的技术标准与钢材选用,钢材的锈蚀类型与防腐蚀措施。 | 2、3 | 不同工艺方法的优缺点 | 工艺发展历史 | 课堂 | |||||||
5 | 第3章 气硬性胶凝材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石灰、石膏、水玻璃的生产简介;理解石灰、石膏的水化与硬化的过程;掌握石灰、石膏、水玻璃的特性与具体应用,以及在保存与运输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 1 | 石膏人生 | 石膏的特性 | 课堂 | |||||||
6 | 第4章 水泥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水泥的生产过程;活性、非活性混合材料;特性、专用水泥组成、特性的适用范围;理解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矿物组成、凝结硬化过程 | 1 | 工业废弃物综合应用 | 综合应用技术 | 课堂 | |||||||
7 | 第4章水泥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特点和使用范围,掺有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适用及不适用范围。 | 1、2 | 性能特点要求的变化,体现环保的更高要求 | 环保的要求 | 课堂 | |||||||
8 | 第5章 混凝土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混凝土的分类,混凝土的变形,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与使用效果以及新型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原理、措施、原材料对其性能产生波动的原因。水泥品种、强度等级选择的原则。 | 1、2 | 原材料发展概况 | 因地制宜与发展 | 课堂 | |||||||
9 | 第5章 混凝土 拌合用水的质量要求;掌握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 2、3 | 技术要求的变化 | 技术特点 | 课堂 | |||||||
10 | 第5章 混凝土 掌握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1、2、3 | 掌握配合比重要性 | 消化 | 课堂 | |||||||
11 | 第5章 混凝土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1、2、3 | 掌握配合比重要性 | 消化 | 课堂 | |||||||
12 | 第6章 建筑砂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砂浆对原材料的要求,底面为不吸水材料的砂浆配合比的设计;理解砌筑砂浆的组成、分类及其应用;掌握砌筑砂浆的技术性能(和易性、强度、耐久性),底面为吸水材料的砂浆配合比的设计步骤。 | 3 | 砂浆发展概况 | 课堂 | ||||||||
13 | 第7章 烧结砖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砖的种类、生产工艺等,砌墙用混凝土砌块的种类、规格、技术要求;理解砌块、板材的定义及其功能;掌握常用砌块、板材的外观尺寸、质量、强度等级,国家现阶段大力推广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的一系列有关知识:多孔砖、空心砖的规格、主要技术性能、应用。 | 3 | 砖的发展史 | 环保要求与进展 | 课堂 | |||||||
14 | 第8章 合成树脂 了解合成树脂概念,了解建筑塑料 第9章 沥青材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石油沥青的组分与结构,掌握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 | 3 | 树脂和沥青工业发展史 | 中国工业生产能力 | 课堂 | |||||||
15 | 第9章 沥青材料 了解煤沥青;了解改性沥青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的类型;掌握建筑防水制品的品种、性能及应用。 | 3 | 沥青混凝土发展概况 | 高等级路面发展 | 课堂 | |||||||
16 | 第10章 木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木材的构造;掌握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了解木材的性能,掌握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了解木材的等级及木材的综合利用;掌握木材的防腐与防火措施。 | 2、3 | 模板、家具、装饰 | 木材家具发展信心 | 课堂 | |||||||
17 | 第7章 烧结砖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砖的种类、生产工艺等,砌墙用混凝土砌块的种类、规格、技术要求;理解砌块、板材的定义及其功能;掌握常用砌块、板材的外观尺寸、质量、强度等级,国家现阶段大力推广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的一系列有关知识:多孔砖、空心砖的规格、主要技术性能、应用。 | 2 | 砖的发展史 | 环保要求与进展 | 课堂 | |||||||
18 | 第8章 合成树脂 了解合成树脂概念,了解建筑塑料 第9章 沥青材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石油沥青的组分与结构,掌握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掌握建筑防水制品的品种、性能及应用 | 2 | 树脂和沥青工业发展史 | 中国工业生产能力 | 课堂 | |||||||
19 | 石油沥青实验 | 1、2、3 | 讲授 实验 | |||||||||
20 | 第10章 木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木材的构造;掌握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了解木材的性能,掌握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了解木材的等级及木材的综合利用;掌握木材的防腐与防火措施。 | 1、2、3 | 模板、家具、装饰 | 木材家具发展信心 | 课堂 | |||||||
【注】: 《智能工程材料》是智慧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智慧建造与智慧交通知识,学会常规的分析计算方法和实践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 ||||||||||||
H 评价方式 | 课程成绩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线上辅助学习、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四项因素予以评定: |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作业10% | 平时表现20% | 期末考试70% | ||||||||||
课程目标1 40% | 工程常见的工程材料,石灰、石膏、水玻璃、水泥、混凝土、砂浆、烧结砖、建筑钢材、沥青、木材等材料的基本特点、分类、属性,工程性质和力学性质等。 | 5 | 0 | 35 | 0.70 | |||||||
课程目标2 40% | 分析工程特点,能够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工程材料。 | 5 | 0 | 35 | 0.70 | |||||||
课程目标3 20% | 常见智能工程材料的设计,领悟“智能工程材料”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从业习惯,坚守基本职业操守。 | 0 | 20 | 0 | 0.80 | |||||||
总分 | 10 | 20 | 70 | 0.73 | ||||||||
注: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内容及比例由课程组商定,已报所在系和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在开课之初于课程导论环节告知学生并征求意见,班级通过后同步于课程门户界面公布。 | ||||||||||||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陈志源、李启令编著,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7,第3版 2.参考书目: [1] 陈正,土木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 [2] 刘娟红,土木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 [3] 赵亚丁,土木工程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2年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年 7 月 6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年 7 月11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 7月 12日 |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理论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智能建造专业导论 | 课程代码 | 0911310401 | ||||||||||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课 £专业任选课 £其他 | 授课教师 | 周玉珏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1 | ||||||||||
开课学期 | 第1学期 | 总学时 | 16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无 同步及后续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学,工程项目管理,混凝土结构原理 | ||||||||||||
B 课程描述 | 《智能建造专业导论》是本科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阐述土木工程的重要性和“智能建造”的内涵,是一门知识面较宽、启发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土木工程以及智能建造广阔领域,获得大量的信息及研究动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建立献身工程建设事业的信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期成效)。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 2.了解智能建造的背景、意义、面临的挑战和近年来的发展。 (二)能力 3.具备根据不同土木工程建设场景选取合适智能建造典型技术的能力,可以制定相应的方案并进行方案比选。 (三)素养 4.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1.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3.3 针对工程建设中的复杂技术问题可以提出具有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 | 课程目标(二) | |||||||||||
5.使用现代工具 | 5.1 了解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领域常用的主流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理解其优点和局限性。 | 课程目标(一) | |||||||||||
9.个人和团队 | 9.2 具备多学科背景下的思想交流、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承担任务,合作开展工作,完成工程实践任务。 | 课程目标(三) | |||||||||||
12.终身学习 | 12.3 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 课程目标(三)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1章 智能建造概述 | 2 | 2 | |||||||||||
第2章 BIM与智能建造 | 2 | 2 | |||||||||||
第3章 智能建造平台体系 | 4 | 4 | |||||||||||
第4章 智能建造技术与应用 | 2 | 2 | |||||||||||
第5章 智能建造多场景实例 | 2 | 2 | |||||||||||
合 计 | 16 | 16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 R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课程导论: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授课内容版块、学习方法,教学相关事项通报,课后学习任务布置,作业1,等。 第1章 智能建造概述 智能建造的定义、内涵及其特征,梳理智能建造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 1 2 3 4 | 智能建造发展过程与趋势;介绍中华民族古老建筑发展过程 | 家国情怀;人文关怀; 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 | 课堂 | ||||||||
2 | 第2章 BIM与智能建造 BIM的应用现状、相关技术、平台、软件、标准与规范、局限性和发展过程,BIM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推动智能建造的方式。 | 3 4 | 介绍沙溪特大桥正向BIM设计。 | 建立民族自信心。 | 课堂 | ||||||||
3 | 第3章 智能建造平台体系 智能建造在前期规划与决策、施工、监管以及后期运营维护等各阶段采用的平台体系。 | 3 | 介绍我国当代超级工程中使用的智能建造技术。 | 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 课堂 | ||||||||
4 | 第4章智能建造技术与应用 智能建造的各种技术及其内涵、特征、应用场景和实例,如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 | 4 | 介绍新旧中国交通的发展进程和目前我国交通建设所处的大国地位。 | 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 课堂 | ||||||||
5 | 第5章 智能建造多场景实例 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实际案例,介绍智能建造技术多场景的应用现状。 | 4 | 结构性能特点要求的变化,体现环保的更高要求 | 绿色发展理念 | 研讨 | ||||||||
6 | 第5章 智能建造多场景实例 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实际案例,介绍智能建造技术多场景的应用现状。 | 4 | 结构性能特点要求的变化,体现环保的更高要求 | 绿色发展理念 | 研讨 | ||||||||
7 | 第5章 智能建造多场景实例 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实际案例,介绍智能建造技术多场景的应用现状。 | 4 | 结构性能特点要求的变化,体现环保的更高要求 | 绿色发展理念 | 研讨 | ||||||||
8 | 第6章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起源、发展情况和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定义、内涵和顶层设计框架。 | 1 2 3 4 | 介绍新中国智慧城市方面的应用成就。 | 因地制宜与发展 | 课堂 | ||||||||
H 评价方式 | 评价项目及配分 | 评价项目说明 | 支撑课程目标 | ||||||||||
平时成绩(30%) | 出勤占10%,迟到、请假减0.25分/次;迟到超过30分钟减0.5分/次,超过60分钟等同于旷课减1分/次;早退减0.5分/次;课堂表现占5%,上课睡觉、玩手机或从事学习无关活动等行为,减0.5分/次;作业占10%,平均分配成绩。 | 支撑课程目标1、2 | |||||||||||
期末考试(70%) | 纸笔闭卷测试,试卷含填空、名词解释、选择、判断、问答、计算等题型。 | 支撑课程目标1-4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建议教材《智能建造理论与实践》,主编:杨琳,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7 学习资料 1、《土木工程(专业)概论》,主编:罗福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 2、《智能建造概论》,主编:刘文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学习通;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2024年 7 月6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 7月 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