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二○二五年三月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
《风景园林设计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园林设计一 | 课程代码 | 0911330216 | |||||||||||||
课程类型 |
| 授课教师 | 刘新炜 魏丽萍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3 | |||||||||||||
开课学期 | 四 | 总学时 | 48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设计表现技法》《园林素描》《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构成》等。 同步及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设计二三四》《绿地系统规划》《居住区规划》《园林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 | |||||||||||||||
B 课程描述 | 风景园林设计1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来分章节讲述。增加风景园林设计要素、风景园林空间组织设计和快速设计方法与技巧。教学重点目标包含不同类型绿地的快题设计方法及成果表现技巧,即总平面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轴侧图、透视图与鸟瞰图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学生通过学习应认识到景观空间功能分析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居住区、广场、小游园及街道的景观空间环境的特点、设计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掌握老年人、青年人、儿童等三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需要的景观空间环境。 | |||||||||||||||
C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1(知识):了解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掌握风景园林设计要素、风景园林空间组织设计和快速设计方法与技巧。 课程目标2(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图纸的识读以及按照标准规范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对风景园林不同造景要素、常用材料及其特征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并熟悉其在风景园林中合理应用的方法.实现空间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课程目标3(素养):养成自学与终身探索学习习惯,勇于探索,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提高爱我爱家爱国,接纳胸怀,进取中提高审美意识。坚定学习初心,在学习中体现价值情怀。养***关怀,团队协作,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从业习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于风景园林职业的要求和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思想品德 |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课程目标3 | ||||||||||||||
问题分析 |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园林图纸进行恰当表达;能通过文献、规范、标准等资料研究分析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课程目标1.2 | ||||||||||||||
工程与社会 | 能够基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课程目标1.2 | ||||||||||||||
职业规范 |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风景园林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课程目标1.2.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1章 园林制图基础 | 6 | 6 | ||||||||||||||
第2章 风景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表现 | 6 | 6 | ||||||||||||||
第3章 风景园林空间布局设计 | 9 | 9 | ||||||||||||||
第4章 城市广场用地及游园景观设计 | 15 | 15 | ||||||||||||||
第5章 附属绿地景观设计 | 12 | 12 | ||||||||||||||
合 计 | 48 | 0 | 48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1.1 工具及制图规范 1.2 平面、立面和剖面 1.3 透视图画法 | 1.2.3 | 公约建立 | 1.学习态度2.学习目标3.学习动力4.学习方向 | 讲授 | |||||||||||
2 | 1.4 效果图画法(鸟瞰图及人视点效果图) | 1.2.3 | 全局观 | 接纳的胸怀与坚持精神 | 讲授指导 | |||||||||||
3 | 第2章 风景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表现 2.1 地形、水景构成及设计表现 2.2 植物构成及设计表现 | 1.2.3 | 特殊的景观语言 | 1.辩证的态度 | 讲授 | |||||||||||
4 | 2.3 园林建筑、园林照明及景观文化要素构成及设计 2.4 风景园林构成要素景观空间设计练习与指导 | 1.2.3 | 讲授 | |||||||||||||
5 | 第3章 风景园林空间布局设计 3.1 风景园林设计的概念形式与空间布局 | 1.2.3 | 中式园林1. 多样化的空间维度引导,不一样的空间建设。2.笔尖的艺术 | 1.中国文化、符号 | 讲授 | |||||||||||
6 | 3.2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技巧 | 1.2.3 | 讲授 | |||||||||||||
7 | 3.3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练习与指导 (平、立、剖及分析图绘制与表现) | 1.2.3 | 1.快与慢的相对论 2.平、立、剖的空间语言。 | 1.快与慢的相对论2. 平、立、剖的空间语言。 | 讲授指导 | |||||||||||
8 | 第4章 城市广场用地及游园景观设计 4.1城市广场用地规划设计 4.2.1城市广场用地景观设计实训 | 1.2.3 | 讲授 | |||||||||||||
9 | 4.2.2 城市广场用地规划设计练习及作业指导 | 1.2.3 | 讲授 | |||||||||||||
10 | 4.3游园景观规划设计 4.4.1游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训 | 1.2.3 | 讲授指导 | |||||||||||||
11 | 4.4.2游园景观规划设计练习及作业指导(1) | 1.2.3 | 讲授 | |||||||||||||
12 | 4.4.3游园景观规划设计练习及作业指导(2) | 1.2.3 | 1.中式园林文化意境 2.思维与社会 | 1.中式园林文化意境 2.思维与社会 | 讲授指导 | |||||||||||
13 | 第5章 附属绿地景观设计 5.1 街道、道路及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5.2 街道、道路及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实训 | 1.2.3 | 讲授指导 | |||||||||||||
14 | 5.3 庭园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 5.4.1庭园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实训 | 1.2.3 | 讲授 | |||||||||||||
15 | 5.4.2庭园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练习及作业指导 | 1.2.3 | 使命感、安全第一 | 讲授指导 | ||||||||||||
16 | 5.5 居住区、校园及医院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5.6 居住区、校园及医院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实训及作业指导 | 1.2.3 | 讲授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平时作业40% | 期末考试60% | |||||||||||||||
课程目标1 45% |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风景园林空间组织设计和快速设计方法与技巧 | 15 | 30 | 0.7 | ||||||||||||
课程目标2 45% | 图纸的识读以及按照标准规范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的能力;对风景园林不同造景要素、常用材料及其特征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并熟悉其在风景园林中合理应用的方法.实现空间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 15 | 30 | 0.7 | ||||||||||||
课程目标3 10% | 风景园林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10 | 0.7 | |||||||||||||
总分 | 40 | 6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参考书目: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 诺曼K布思 中国林业出版社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格兰特W里德 中国建筑出版社 《图解思考》保罗拉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从入门到高阶实训》陶联侦安旭 武汉大学出版社 《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刘志成 中国林业出版社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栾春凤 徐志伟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2.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年 2月 26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27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2月 28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
《风景园林设计一课程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园林设计一 课程实习 | 课程代码 | 0913610207 | |||||||||||||
课程类型 |
| 授课教师 | 刘新炜张鹭静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1 | |||||||||||||
开课学期 | 第四学期 | 其中实践学时 | 一周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风景园林设计一》《设计表现技法》《园林素描》《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构成》等。同步及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设计二三》《绿地系统规划》《居住区规划》《园林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旨在通过风景园林设计一课程中基本理论的讲授和专项设计练习后进行综合专题练习,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实施能力。学生能结合场地条件及设计要求将设计构思准确、清晰、快速、丰富地表达出来,培养对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层次分析能力,并启迪其创造新设计思维的灵感。 | |||||||||||||||
C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课程目标1(知识): 了解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理解风景园林对改善人类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于风景园林职业的要求和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课程目标2(能力): 培养学生对专业图纸的识读以及按照标准规范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对风景园林不同造景要素、常用材料及其特征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并熟悉其在风景园林中合理应用的方法。实现空间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三)课程目标3(素养) 养成自学与终身探索学习习惯,勇于探索,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提高爱我爱家爱国,接纳胸怀,进取中提高审美意识。坚定学习初心,在学习中体现价值情怀。养***关怀,团队协作,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从业习惯。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问题分析 |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园林图纸进行恰当表达;能通过文献、规范、标准等资料研究分析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课程目标1.2.3 | ||||||||||||||
工程与社会 | 能够基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课程目标1.2.3 | ||||||||||||||
职业规范 |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风景园林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课程目标1.2.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风景园林设计案例分析 | 2 | 0 | 2 | |||||||||||||
任务书解读 | 2 | 0 | 2 | |||||||||||||
风景园林设计专项 | 0 | 12 | 12 | |||||||||||||
合 计 | 4 | 12 | 16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任务书解读 | 1.2.3 | 公约建立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 | 1.人文关怀; 2.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 3.了解国学文化 | 讲授指导 | |||||||||||
2 | 平面方案、分区设计 | 1.2.3 | 结合场地现状,地形地貌特征,前期基础资料分析,确定主题,绘制平面草图。根据场地特点进行功能分区设计,路网设计及主次要景观节点布设。 | 1.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2.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 | 讲授指导 | |||||||||||
3 | 详细设计 | 1.2.3 | 细化各功能分区、主次节点、竖向设计及植物种植设计。 | 1.辩证的态度 2.养成知行合一的品质和良好的学风,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科学理论,努力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运用于实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 讲授指导 | |||||||||||
4 | 景观空间设计练习与指导 | 1.2.3 | 按任务书要求绘制设计图纸 | 1、遵守规范要求 学以致用 | 讲授指导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考勤20% | 期末考试80% | |||||||||||||||
课程目标1 45% |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风景园林空间组织设计和快速设计方法与技巧 | 9 | 36 | 0.7 | ||||||||||||
课程目标2 45% | 图纸的识读以及按照标准规范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的能力;对风景园林不同造景要素、常用材料及其特征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并熟悉其在风景园林中合理应用的方法.实现空间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 9 | 36 | 0.7 | ||||||||||||
课程目标3 10% | 风景园林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2 | 8 | 0.7 | ||||||||||||
总分 | 20 | 8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刘志成 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参考书目: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 诺曼K布思 中国林业出版社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格兰特W里德 中国建筑出版社 《图解思考》保罗拉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从入门到高阶实训》陶联侦 安旭 武汉大学出版社 《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刘志成 中国林业出版社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栾春凤 徐志伟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2.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 2月 26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 2 月 26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2月 26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 课程代码 | 094662 | ||||||||||||||
课程类型 |
| 授课教师 | 李汉生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2 | ||||||||||||||
开课学期 | 6 | 总学时 | 32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 先修课程: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原理 同步及后续课程:风景区规划原理 风景园林设计3 风景区规划设计 | ||||||||||||||||
B 课程描述 |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为风景园林学科中重要分支,也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处理好理论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培养关系,教学体系传承与创新理念的关系。本课程重点学习风景园林遗产相关概念、国际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国内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历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历史园林的保护与利用,其他类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利用,遗产管理体系与活动控制,走向未来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 ||||||||||||||||
C 课程目标 | 课程主要内容包含(1)国内外重要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理论、保护制度;(2)风景园林的保护理论与方法;(3)风景园林保护与设计理论方法。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了解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事业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为完善风景园林本科学生的专业理论结构及今后参与保护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工程知识 1.理解人与环境相关理论、生态文明,掌握比较系统的风景园林专业知识和能力。 (二)能力 2.掌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事业的基本知识、理论,解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素养 3.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重视生态环境、践行两山理论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1.工程知识 | 1.2 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社会、艺术、环境行为与心理等,作为设计、研究、管理等工作的支撑。 | 课程目标1、2 | |||||||||||||||
3.制定开发解决方案 | 3.3 保护、更新与提升:熟悉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熟悉应对生态和气候 灾害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维护与更新设计,以满足现实需求。 | 课程目标1、2 | |||||||||||||||
| 10.2 跨领域沟通: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善于倾听和理解,能够就风景园林专业问题, 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1章 概论 | 4 | 4 | |||||||||||||||
第2章 国际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 4 | 4 | |||||||||||||||
第3章 国内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历程 | 4 | 4 | |||||||||||||||
第4章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 | 4 | 4 | |||||||||||||||
第5章 历史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 4 | 4 | |||||||||||||||
第6章 其他类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利用 | 4 | 4 | |||||||||||||||
第7章 遗产管理体系与活动控制 | 4 | 4 | |||||||||||||||
第8章 走向未来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 4 | 4 | |||||||||||||||
合 计 | 32 | 32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1章 概论 1.1风景园林遗产相关概念 1.2风景园林遗产构成 | 1、2、3 | 课堂 | ||||||||||||||
2 | 1.3风景园林遗产的属性 1.4风景园林遗产的价值 | 1、2、3 | 课堂 | ||||||||||||||
3 | 第2章 国际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2.1国际风景原理遗产保护历程 | 1、2、3 | 课堂 | ||||||||||||||
4 | 2.2西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实践 | 1、2、3 | 课堂 | ||||||||||||||
5 | 第3章 国内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历程 3.1中国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特点 3.2中国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 1、2、3 |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召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 文化自信,中国是唯一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 课堂 | ||||||||||||
6 | 3.3中国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责任与危机 | 1、2、3 | 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下考察测绘中国古建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 |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课堂 | ||||||||||||
7 | 第4章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 4.1风景名胜区规划 4.2风景名胜区保育规划 | 1、2、3 | 课堂 | ||||||||||||||
8 | 4.3风景名胜区保育规划案例 | 1、2、3 | 黄山护松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候,把最美的迎客松传向世界 |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 | 课堂 | ||||||||||||
9 | 第5章 历史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5.1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5.2历史园林保护措施及方法 | 1、2、3 | 课堂 | ||||||||||||||
10 | 5.3历史园林特色植物的保护 | 1、2、3 | 课堂 | ||||||||||||||
11 | 第6章 其他类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利用 6.1文化景观 6.2遗址公园 | 2 | 课堂 | ||||||||||||||
12 | 6.3寺庙胜迹 6.4乡土景观 | 1、2 | 王澍坚持一生的建筑理念:做回归自然的,散发着人性的,真正的中国建筑。 |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课堂 | ||||||||||||
13 | 第7章 遗产管理体系与活动控制 7.1遗产保护工作流程 7.2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 1、2、3 | 课堂 | ||||||||||||||
14 | 7.3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 | 2、3 | 课堂 | ||||||||||||||
15 | 第8章走向未来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8.1当代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发展趋势 8.2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方法 8.3遗产保护现状总结 | 2、3 | 课堂 | ||||||||||||||
16 | 8.4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汇报 8.5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汇报 8.6 期末复习 | 1、2 | 课堂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课堂表现 10% | 作业 20% | 期末考试 70% | |||||||||||||||
课程目标(一) (0.5) | 1.2 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社会、艺术、环境行为与心理等,作为设计、研究、管理等工作的支撑。 | 5 | 10 | 30 | 0.7 | ||||||||||||
课程目标(二) (0.4) | 3.3 保护、更新与提升:熟悉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熟悉应对生态和气候灾害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维护与更新设计,以满足现实需求。 | 5 | 10 | 30 | 0.7 | ||||||||||||
课程目标(三) (0.1) | 10.2 跨领域沟通: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善于倾听和理解,能够就风景园林专业问题,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 10 | 0.7 | ||||||||||||||
总分 | 10 | 20 | 7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董莉莉 等编著,《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7.09 2.参考书目: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 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6 《福建古建筑》,戴志坚 陈琦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林佳//王其亨著,中国建筑工业,2017.12 《新农村建设与田园综合体规划》,李季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2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年2月15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年2月15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年2月15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三明学院 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景观生态学 | 课程代码 | 0911420205 | ||||
课程类型 |
| 授课教师 | 曹建波 余鑫 | ||||
修读方式 | 必修 选修 | 学 分 | 2 | ||||
开课学期 | 2 | 总学时 | 32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园林植物基础》课程,具备一定的植物学或园林实践经验。 同步及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设计2》《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等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案例介绍,小组搜集资料、PPT汇报等方法。掌握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体系和基本实践方法,能够运用景观格局、景观尺度、景观过程分析和等级推绎方法等进行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二)能力 2.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和评述全球自然、人工景观问题。具备一定的景观规划能力。具备一定的生态学素养,能全面综合制定区域景观规划。 (三)素养 3.具备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能够理解事物是联系的、运动的。在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生态环境、践行两山理论。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3.问题分析 |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园林图纸进行恰当表达;能通过文献、规范、标准等资料研究分析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课程目标1、2、3 | |||||
6.使用现代工具 | 能够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课程目标1、2、3 | |||||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课程目标1、2、3 | |||||
9.职业规范 |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风景园林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课程目标1、2、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一章 绪论 | 2 | 2 | |||||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 2 | 2 | |||||
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 2 | 2 | |||||
第四章 景观结构 | 2 | 2 | |||||
第五章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 2 | 2 | |||||
第六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 2 | 2 | |||||
第七章 景观动态变化 | 2 | 2 | |||||
第八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 2 | 2 | |||||
第九章 景观生态规划 | 12 | 12 | |||||
第十一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 4 | 4 | |||||
合 计 | 32 | 32 | |||||
F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1章 绪论 1.1 景观 1.2 景观生态学 1.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1.4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 1-3 | 课堂 | ||||
2 | 第2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2.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2.2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1-3 | 不同景观理论的辩证判断 | 1.辩证思维; 2.制度自信 | 课堂 | ||
3 | 第3章 景观形成因素 3.1 地质地貌因素 3.2 气候因素 3.3土壤因素 3.4 植被因素 3.5干扰 | 1-3 | 1、中国不同的地质、植被、气候 2、人为干扰对景观的影响 | 1、感受祖国地大物博 2、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 课堂 | ||
4 | 第4章 景观结构 4.1 斑块 4.2 廊道 4.3 本底 4.4 景观结构模型 | 1-3 | 1、班级学生及上届学生的典型作业案例 2、顶级学者案例《大脚美学》 | 1.团队协作; 2.批判性思维 3.人文关怀; 4.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 | 课堂 | ||
5 | 第5章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5.1 景观异质性 5.2 景观空间格局 | 1-3 | 景观异质性的相对性 | 1.辩证思维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课堂 | ||
6 | 第6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6.1 景观过程 6.2 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 6.3 景观的一般功能 | 1-3 | 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 基本国策,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 课堂 | ||
7 | 第7章 景观动态变化 7.1 景观稳定性和景观变化 7.2 景观变化的时间尺度 7.3 景观变化中人的作用 7.4 景观生态建设 | 1-3 | 尺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 辩证思维 | 课堂 | ||
8 | 第8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8.1 景观生态分类 8.2 景观评价 8.3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案例 | 1-3 | 景观评价案例 景观生态分类的评价案例 | 1.周密谋划; 2.人文关怀; 3.设计师职业道德; | 课堂 | ||
9 | 第9章 景观生态规划 9.1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9.2 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9.3 森林景观生态规划 9.4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规划 9.5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 | 1-3 | 课堂案例:不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案例规划。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课堂 | ||
10 | 第9章 景观生态规划 9.6 湿地景观生态规划 9.7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9.8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 1-3 | 湿地景观生态规划 乡村规划案例 城市规划方案 | 1、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设计 2、周密谋划; 可持续发展 3、周密谋划、严谨设计 | 课堂 | ||
11 | 第9章 景观生态规划 9.9 海绵城市主题汇报 | 1-3 | 课堂 | ||||
12 | 第9章 景观生态规划 9.9乡村振兴主题景观汇报 | 1-3 | 学生团队探究式自学与讲授汇报 | 1.团队分工协作;勇于质疑;学术诚信 | 课堂 | ||
13 | 第9章 景观生态规划 9.9乡村振兴主题景观汇报 | 1-3 | 课堂 | ||||
14 | 第9章 景观生态规划 9.10后工业景观主题汇报 | 1-3 | 课堂 | ||||
15 | 第11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 1-3 | 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 课堂 | ||
16 | 第11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 1-3 | 课堂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平时作业 30% | 期末考试 70% | ||||
课程目标1 (40%) |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 10 | 30 | 0.75 | |
课程目标2 (40%) | 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和评述全球自然、人工景观问题。具备一定的景观规划能力。具备一定的生态学素养,能全面综合制定区域景观规划。 | 10 | 30 | 0.75 | |
课程目标3 (20%) | 具备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能够理解事物是联系的、运动的。在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生态环境、践行两山理论。 | 10 | 10 | 0.75 | |
总分 | 30 | 70 | 0.75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景观生态学(第2版).郭晋平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8 2.参考书目: (1)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傅伯杰 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2 (2)景观生态学.肖笃宁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7 (3)景观生态学.李团胜、石玉琼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 3. 线上资源: Bilibili在线资源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2.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实习、综合实践、
毕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习
课程代码
0913610211
课程类型
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R其他
课程负责人
安显楼张容
修读方式
R必修 选修
学 分
1
开课学期
第六学期
总周数
1周
实践学时
20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园林制图》、《表现技法1》、《园林素描》、《园林色彩》等专业基础课。
后续课程:《风景园林政策法规》、《园林规划与设计2》、《环境艺术设计》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须掌握。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园林建筑的特殊性在于其即是观景的设施又是观赏的对象。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个知识构架占据重要地位,从环境、功能、空间、造型、及细部构造着手,学习园林建筑的基本设计方法、程序与技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园林建筑的地方特点、形式与风格、技术与创新及其表现方法。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理解掌握园林建筑的特点、类型及其设计过程,在场地分析、方面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归纳不同结构选型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掌握园林设计思维的表达。
(二)能力
2.评价园林建筑方案设计是否人性化。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园林建筑设计。
(三)素养
3.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守设计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2.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园林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课程目标1、2、3
E
教学内容
实习(实践)项目
实习地点
周数/学时分配
建筑空间训练专题
建筑作品解析
理工三103
2
建筑空间训练专题
建筑作品解析
理工三103
2
服务小建筑专题
总平面布局
理工三103
2
服务小建筑专题
总平面布局
理工三103
2
服务小建筑专题
平面设计
理工三103
2
服务小建筑专题
平面设计
理工三103
2
服务小建筑专题
立面设计
理工三103
2
务小建筑专题
剖面设计
理工三103
2
服务小建筑专题
造型设计
理工三103
2
服务小建筑专题
排版出图
理工三103
2
合 计
20
F
教学方式
R现场指导£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实习(实践)项目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建筑空间训练专题
建筑作品解析
1、2、3
设计实践指导
2
建筑空间训练专题
建筑作品解析
1、2、3
设计实践指导
3
服务小建筑专题
总平面布局
1、2、3
讨论场地选择
只有在“绿色的场地”上进行规划设计,才能保证风景园林景观的持续发展
设计实践指导
4
服务小建筑专题
总平面布局
1、2、3
讨论场地选择
只有在“绿色的场地”上进行规划设计,才能保证风景园林景观的持续发展
设计实践指导
5
服务小建筑专题
平面设计
1、2、3
设计要“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
2、强化缜密谋划意识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设计实践指导
6
服务小建筑专题
平面设计
1、2、3
设计实践指导
7
服务小建筑专题
立面设计
1、2、3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1、坚定文化自信
2、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设计实践指导
8
务小建筑专题
剖面设计
1、2、3
设计实践指导
9
服务小建筑专题
造型设计
1、2、3
设计要“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
2、强化缜密谋划意识
设计实践指导
10
服务小建筑专题
排版出图
1、2、3
设计实践指导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期末100%
课程目标1
30%
理解掌握园林建筑的特点、类型及其设计过程,在场地分析、方面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30
0.7
课程目标2
50%
评价园林建筑方案设计是否人性化。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园林建筑设计。
50
0.7
课程目标3
20%
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守设计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20
0.7
总分
10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园林建筑设计》成玉宁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
2.参考书目:
《外部空间设计》. 芦原义信著 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风景建筑学导论》.麦克尔.劳理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
《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 中国建工出版社,2023
3.课程讲义及推荐文献:略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现场小测、综合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现场记录、日常表现、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实习总结
(4)口语评价:现场口头报告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19 日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19 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 2月 19日
三明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实习、综合实践、
毕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园林3课程实习 | 课程代码 | 0913610212 | ||||||||||||
课程类型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R其他 | 课程负责人 | 王清华 林玉华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1 | ||||||||||||
开课学期 | 第六学期 | 总周数 | 1周 | 总学时 | 28 | ||||||||||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 先修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1、计算机辅助设计2、场地设计、风景园林设计1、风景园林设计2、园林工程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 ||||||||||||||
B 课程描述 | 风景园林设计三课程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课,课程重视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风景园林设计实操能力,掌握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相关设计要点,(目的)通过对乡村景观设计进行专项设计的实操,让学生掌握包含地形、铺装、构筑物、植物、水景,村口节点等设计内容及方法。课程内容直接为后期专业学习奠定技能表达基础,便于设计思路的表现和设计的实现(结果)。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掌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熟悉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的流程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 2.能依据场地具体条件进行乡村振兴空间营造相关设计。 (三)素养 3.具备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具备乡村景观设计的职业素养。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3.问题分析 | 3.1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园林图纸进行恰当表达; | 课程目标1、2 | |||||||||||||
7.工程与社会 | 7.1 能够基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 课程目标2、3 | |||||||||||||
9.职业规范 | 9.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实习(实践)项目 | 实习地点 | 周数/学时分配 | ||||||||||||
乡村调研一 | 某村调研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1 地形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2 构筑物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3 植物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4 水景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5 景观小品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6 服务设施 | 结构楼204 | 4 | |||||||||||||
合 计 | 28 | ||||||||||||||
F 教学方式 | R现场指导£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次别 | 实习(实践)项目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乡村调研 | 1、2、3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理论要与实践结合 | 课外实践指导 | ||||||||||
2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1 地形 | 1、2、3 | 乡村振兴战略 | 设计服务乡村,反哺乡村 | 设计实践指导 | ||||||||||
3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2 构筑物 | 1、2、3 | 设计实践指导 | ||||||||||||
4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3 植物 | 1、2、3 | 设计实践指导 | ||||||||||||
5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4 水景 | 1、2、3 | 设计实践指导 | ||||||||||||
6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5 景观小品 | 1、2、3 | 按任务书要求绘制设计图纸 | 1、遵守规范要求 学以致用 | 设计实践指导 | ||||||||||
7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6 服务设施 | 1、2、3 | 设计实践指导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过程性考核 | 成果考核 | 预期达成 情况 | ||||||||||
平时表现 10% | 过程图纸 50% | 作品 40% | |||||||||||||
课程目标1 40% | 掌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熟悉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的流程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 20 | 20 | 0.8 | |||||||||||
课程目标2 46% | 能依据场地具体条件进行乡村振兴空间营造相关设计。 | 30 | 16 | 0.75 | |||||||||||
课程目标3 14% | 具备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具备乡村景观设计的职业素养。 | 10 | 4 | 0.75 | |||||||||||
总分 | 10 | 50 | 40 | 0.7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教材 《乡村规划与设计》陈前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5 参考书
[3]乡村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张鸽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4]乡村景观设计.吕勤智、黄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 ||||||||||||||
教学条件 需求 | 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机房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现场小测、综合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现场记录、日常表现、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实习总结 (4)口语评价:现场口头报告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年 2 月26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年 2 月26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 2 月26 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园林树木学 | 课程代码 | 0911330207 | |||||||||||||
课程类型 |
| 课程负责人 | 石佰丽 林玉华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3 | |||||||||||||
开课学期 | 2 | 总学时 | 48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 先修课程:园林植物基础 同步及后续课程:花卉学、植物种植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1/2/3、园林工程等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研究园林树木的形态、功能、分类、习性、栽培的应用科学,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有:园林树木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美化功能、园林用途树种的选择要求、园林树木的配植、修剪与整形、应用及养护管理要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鉴定常用园林树木种类,能根据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要求,对各类园林绿地进行树种选择和配植。为后续综合设计课程、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 掌握园林树木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美化功能、园林用途树种的选择要求、园林树木的配植、城市树种规划。了解园林树木修剪与整形、应用及养护管理要点。 (二)能力 2. 能识别和应用具有较高观赏性的常见园林树木种类,掌握不同科属植物的识别方法,科学地、艺术地应用园林树木。 (三)素养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理解园林树木改善和改良生活环境的作用,具备绿色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应用园林植物,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传承中国灿烂悠久的植物文化。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2.工程知识 | 2.2能够将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课程目标1 | ||||||||||||||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8.1能够理解对复杂风景园林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课程目标1、2、3 | ||||||||||||||
9.职业规范 | 9.2能够在风景园林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责任。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一、绪论 第1章绪论 | 1 | 0 | 1 | |||||||||||||
二、园林树木的分类 第2章园林树木的分类 | 2 | 0 | 2 | |||||||||||||
三、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及生态习性 第3章 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 第4章 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 | 3 | 0 | 3 | |||||||||||||
四、园林树木的各种功能 第6章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 第7章 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 第8章 园林树木的生产功能 | 3 | 0 | 3 | |||||||||||||
五、园林树木的栽植与管理 第10章 园林树木的栽植 第11章 园林树木的整形与修剪 第12章 园林树木的土肥水管理 | 3 | 0 | 3 | |||||||||||||
六、园林树木的选择与应用 第9章 园林树木的配植 第13章 园林中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要求、应用及养护管理要点 第14章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 | 3 | 0 | 3 | |||||||||||||
七、各论 (一)裸子植物:(2)苏铁科(3)银杏科(4)南洋杉科(8)罗汉松科(竹柏科)(9)三尖杉科(粗榧科)(10)红豆杉科(紫杉科)(11)麻黄科 | 3 | 0 | 3 | |||||||||||||
(一)裸子植物:(5)松科(6)杉科(7)柏科 | 3 | 0 | 3 | |||||||||||||
(二)被子植物亚门(12)木兰科(14)蜡梅科(15)樟科(16)八角科(18)毛茛科(19)小檗科(26)悬铃木科(27)金缕梅科 被子植物识别1 | 3 | 0 | 3 | |||||||||||||
(28)杜仲科(29)榆科(30)桑科(31)胡桃科(32)杨梅科(33)山毛榉科(壳斗科)(35)木麻黄科(36)紫茉莉科 | 3 | 0 | 3 | |||||||||||||
(37)牡丹科(38)山茶科(39)猕猴桃科(41)杜英科(43)梧桐科(44)木棉科(45)锦葵科(46)柽柳科(47)番木瓜科(48)杨柳科(49)杜鹃花科 | 3 | 0 | 3 | |||||||||||||
(51)柿树科(55)海桐科(56)绣球花科 (59)含羞草科(60)云实科(苏木科)(61)蝶形花科 被子植物识别2 | 3 | 0 | 3 | |||||||||||||
(58)蔷薇科(63)山龙眼科(64)千屈菜科(65)瑞香科(66)桃金娘科(67)石榴科 | 3 | 0 | 3 | |||||||||||||
(68)使君子科(71)蓝果树科(珙桐科)(72)山茱萸科(74)卫矛科(75)冬青科76)黄杨科(77)大戟科(79)葡萄科 被子植物识别3 | 3 | 0 | 3 | |||||||||||||
(80)无患子科(81)七叶树科(82)漆树科(83)槭树科(84)苦木科(85)楝科(86)芸香科 | 3 | 0 | 3 | |||||||||||||
(87)五加科(88)夹竹桃科(92)马鞭草科(94)木樨科(95)玄参科(96)紫葳科(97)茜草科(98)忍冬科 三明市区园林绿化树种识别 | 3 | 0 | 3 | |||||||||||||
(100)棕榈科(102)禾本科(103)旅人蕉科(104)芭蕉科(105)百合科 | 3 | 0 | 3 | |||||||||||||
合 计 | 48 | 0 | 48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园林树木的分类 | 1、2、3 | 中国-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丰富的植物文化 | 1.坚定民族自信 2.文化自信 | 课堂 | |||||||||||
2 | 三、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及生态习性 第3章 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 第4章 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 | 1、2 | 树木之于环境,环境之于人 两山理论 | 1.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科学发展观 | 课堂 | |||||||||||
3 | 四、园林树木的各种功能 第6章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 第7章 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 第8章 园林树木的生产功能 | 1、2、3、 | 课堂 | |||||||||||||
4 | 五、园林树木的栽植与管理 第10章 园林树木的栽植 第11章 园林树木的整形与修剪 第12章 园林树木的土肥水管理 | 1、2 | 我国栽培设施及设备的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科研兴国 | 课堂 | |||||||||||
5 | 六、园林树木的选择与应用 第9章 园林树木的配植 第13章 园林中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要求、应用及养护管理要点 第14章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 | 2、3 | 课堂 | |||||||||||||
6 | 七、各论 (一)裸子植物:(2)苏铁科(3)银杏科(4)南洋杉科(8)罗汉松科(竹柏科)(9)三尖杉科(粗榧科)(10)红豆杉科(紫杉科)(11)麻黄科 | 1、2 | 课堂 | |||||||||||||
7 | (一)裸子植物:(5)松科(6)杉科(7)柏科 | 1、2 | 孑遗植物、国宝植物介绍 |
| 课堂 | |||||||||||
8 | (二)被子植物亚门(12)木兰科(14)蜡梅科(15)樟科(16)八角科(18)毛茛科(19)小檗科(26)悬铃木科(27)金缕梅科 | 1、2 | 课堂 | |||||||||||||
9 | (28)杜仲科(29)榆科(30)桑科(31)胡桃科(32)杨梅科(33)山毛榉科(壳斗科)(35)木麻黄科(36)紫茉莉科 | 1、2 | 本草文化 | 1.文化自信 2、科研兴国 | 课堂 | |||||||||||
10 | (37)牡丹科(38)山茶科(39)猕猴桃科(41)杜英科(43)梧桐科(44)木棉科(45)锦葵科(46)柽柳科(47)番木瓜科(48)杨柳科(49)杜鹃花科 | 1、2 | 国花之争 | 文化自信 | 课堂 | |||||||||||
11 | (51)柿树科(55)海桐科(56)绣球花科 (59)含羞草科(60)云实科(苏木科)(61)蝶形花科 被子植物识别一 | 1.2、3 | 课堂 | |||||||||||||
12 | (58)蔷薇科(63)山龙眼科(64)千屈菜科(65)瑞香科(66)桃金娘科(67)石榴科 | 1、2、3 | 园林树木的经济价值 | 乡村振兴中园林树木的巨大价值 | 课堂 | |||||||||||
13 | (68)使君子科(71)蓝果树科(珙桐科)(72)山茱萸科(74)卫矛科(75)冬青科76)黄杨科(77)大戟科(79)葡萄科 被子植物识别二 | 1、2 | 课堂 | |||||||||||||
14 | (80)无患子科(81)七叶树科(82)漆树科(83)槭树科(84)苦木科(85)楝科(86)芸香科 | 1.2 | 课堂 | |||||||||||||
15 | (87)五加科(88)夹竹桃科(92)马鞭草科(94)木樨科(95)玄参科(96)紫葳科(97)茜草科(98)忍冬科 三明市区园林绿化树种识别 | 1、2 | 课堂 | |||||||||||||
16 | (100)棕榈科(102)禾本科(103)旅人蕉科(104)芭蕉科(105)百合科 | 1.2 | 课堂 | |||||||||||||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出勤及课堂表现10% | 作业20% | 期末考试70% | ||||||||||||||
课程目标1 (43%) | (一)知识 1. 掌握园林树木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美化功能、园林用途树种的选择要求、园林树木的配植、城市树种规划。了解园林树木修剪与整形、应用及养护管理要点。 | 5 | 10 | 28 | 0.8 | |||||||||||
课程目标2 (45%) | 能识别和应用具有较高观赏性的常见园林树木种类,掌握不同科属植物的识别方法,科学地、艺术地应用园林树木。 | 10 | 35 | 0.75 | ||||||||||||
课程目标3 (12%) |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理解园林树木改善和改良生活环境的作用,具备绿色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应用园林植物,实现绿水青山的美好环境,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传承中国灿烂悠久的植物文化。 | 5 | 7 | 0.85 | ||||||||||||
总分 | 10 | 20 | 70 | 0.78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园林树木学(第2版). 陈有民.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2.参考书目: [1]园林树木学. 许晓岗 . 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 [2]树木学.黄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 [3]园林树木学(第2版).卓丽环、陈龙清.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3 年 3月 3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3 年 11月 15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3 年 11月 15 日 |
三明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实习、综合实践、
毕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园林树木学课程实习 | 课程代码 | 0913610222 | |||||||||||
课程类型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R其他 | 课程负责人 | 石佰丽 林玉华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1 | |||||||||||
开课学期 | 2 | 总周数 | 一周 | 总学时 | 28 | |||||||||
A 先修及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园林植物基础 园林树木学 同步及后续课程:花卉学、植物种植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1/2/3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实地调研市政园林中的常见植物并撰写调查报告,能够正确识别和鉴定树木种类,对各类园林绿地、景观建筑中植物营造出的景观效果的整体性评价。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 掌握园林树木的分类、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美化功能、园林用途树种的选择要求、园林树木的配植、城市树种规划。了解园林树木修剪与整形、应用及养护管理要点。 (二)能力 2、能识别和应用具有较高观赏性的常见园林树木种类,掌握不同科属植物的识别方法 (三)素养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绿色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应用园林植物。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2.工程知识 | 2.2能够将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课程目标1 | ||||||||||||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8.1能够理解对复杂风景园林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课程目标1.2.3 | ||||||||||||
9.职业规范 | 9.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实习(实践)项目 | 实习地点 | 周数/学时分配 | |||||||||||
园林树种实地调研、品种识别、生态习性观察 | 市区公园 | 12 | ||||||||||||
整理调研树木照片及资料,识别树种、观察描述形态特征 | 理工三103 | 8 | ||||||||||||
分析和评价园林树木的应用情况、撰写调研报告 | 理工三103 | 8 | ||||||||||||
合 计 | 28 | |||||||||||||
F 教学方式 | R现场指导£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次别 | 实习(实践)项目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园林树种实地调研、品种识别、生态习性观察 | 1.2.3 | 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对比识别不同植物 | 1.学习态度;养成知行合一的品质和良好的学风,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知识。 2、努力提升自身实践技能 | 实践 | |||||||||
2 | 整理调研树木照片及资料,识别树种、观察描述形态特征 | 2.3 | 植物的各形态特征,主要识别要点 | 1、学以致用 2、严谨治学 | 实践 | |||||||||
3 | 分析和评价园林树木的应用情况、撰写调研报告 | 1.2.3 | 思考植物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
| 实践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评价项目及配分 | 考核内容 | 过程性考核 | 成果考核 | 预期达成 情况 | |||||||||
实习表现10% 10% | 过程资料50% | 调研报告40% | ||||||||||||
课程目标1 40% | 掌握园林树木的分类、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美化功能、园林用途树种的选择要求、园林树木的配植、城市树种规划。了解园林树木修剪与整形、应用及养护管理要点。 | 20 | 16 | 0.85 | ||||||||||
课程目标2 50% | 能识别和应用具有较高观赏性的常见园林树木种类,掌握不同科属植物的识别方法 | 30 | 20 | 0.8 | ||||||||||
课程目标3 10% |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绿色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应用园林植物。 | 10 | 4 | 0.85 | ||||||||||
总分 | 10 | 50 | 40 | 0.82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园林树木学(第2版). 陈有民.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2.参考书目: [1]园林树木学. 许晓岗 . 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 [2]树木学.黄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 [3]园林树木学(第2版).卓丽环、陈龙清.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园林树木学》,臧德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现场小测、综合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现场记录、日常表现、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实习总结 (4)口语评价:现场口头报告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 2月 26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 2月 26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 2 月 26 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设计构成基础》 | 课程代码 | 0912330206 | |||||||||
课程类型 |
| 课程负责人 | 张鹭静 张容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3 | |||||||||
开课学期 | 第二学期 | 总学时 | 48 | 其中实践学时 | 16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预修《园林素描》《园林色彩》《设计表现技法1》课程。 后续课程:《园林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1》等 | |||||||||||
B 课程描述 | 设计构成基础课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要求通过对三大构成的理解,加深对园林构成设计的认知及掌握。 课堂内容分三大构成训练: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三大部分。 课程环节包含构成形式基础课题设定的思考、构成形式训练的系列课题、形式与规则。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设计意图从抽象概念转向具体、完整的形象。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构成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如下要求: 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技法; 理解抽象形态的视觉意义; 建立基础的空间感表现和意象的构图; 培养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理解设计构成基础基本概念,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典型案例;归纳形式美构成原则; (二)能力 2.评价培养提高学生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三)素养 3.重视材料观察与分析,强化人性化设计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定中国创造,家国情怀坚守园林设计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2.问题分析 | 2.1 空间环境分析:能够应用质性和量化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识别、分析和 表达空间环境中的现象、要素、关系、机制,并对其状态、变化和影响做出科学评价。 | 课程目标1、2、3 | ||||||||||
4.研究 | 4.1 研究框架:能够基于风景园林专业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针对不同的科学 问题,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 | 课程目标1、2、3 | ||||||||||
9.个人和团队 | 9.1 团队组织、领导和协作:熟悉团队运转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能够理解并承担相应 的角色,在团队中进行配合、协作并做出贡献,同时也具有组织和领导团队的能力。 | 课程目标1、2、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一章 概述 | 2 | 1 | 2 | |||||||||
第二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 | 2 | 1 | 2 | |||||||||
第三章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 2 | 1 | 2 | |||||||||
第四章 平面构成的形式 | 2 | 1 | 2 | |||||||||
第五章 从平面到半立体 | 2 | 1 | 2 | |||||||||
第六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 2 | 1 | 2 | |||||||||
第七章 立体构成中的空间审美 | 2 | 1 | 2 | |||||||||
立体构成设计专题实训 | 3 | 2 | 5 | |||||||||
第八章 色彩现象及其本质 | 2 | 1 | 2 | |||||||||
第九章 色彩构成的基础要素 | 2 | 1 | 2 | |||||||||
第十章 色彩的对比 | 2 | 1 | 2 | |||||||||
第十一章 色彩的知觉 | 2 | 1 | 2 | |||||||||
第十二节 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 2 | 1 | 2 | |||||||||
色彩构成法则专题练习(一) | 2 | 1 | 2 | |||||||||
色彩构成法则专题练习(二) | 2 | 1 | 2 | |||||||||
合 计 | 32 | 16 | 48 | |||||||||
F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一章 构成与设计概述 第一节 设计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节 构成的概念 第三节 构成课程的学习 | 1.2.3 | 中华传统构成元素 | 民族自豪,提升文化的认同和坚持。 | 讲授与辅导 | |||||||
2 | 第二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 第一节 点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线的基本构成 构成实训:线构成实训 | 1.2.3 | 讲授与辅导 | |||||||||
3 | 第三章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第三节 面的基本构成 第四节 优秀作品构成分析 构成实训:面构成实训 | 1.2.3 | 设计中的组合作品中学习匠人精神。 | 严谨治学,发展视野与家国情怀 | 讲授与辅导 | |||||||
4 | 第四章 平面构成的形式 第一节 基本单元形与骨骼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构成实训:平面构成设计法则专题练习 | 1.2 | 讲授与辅导 | |||||||||
5 | 第五章 从平面到半立体 第一节 形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材料与技术意识 第三节 肌理 第四节 半立体的浮雕构成 构成实训:头部线构 | 1.2.3 | 园林材料构成案例 | 学习热情 | 讲授与辅导 | |||||||
6 | 第六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单体结构 第二节 线立体的组合 第三节 板立体的组合 第四节 块立体的组合 第五节 线、板、块的综合构成 构成实训:仿生实训 | 2.3 | 讲授与辅导 | |||||||||
7 | 第七章 立体构成中的空间审美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审美原则 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空间表现 构成实训:立体构成设计专题实训 | 1.2.3 | 借助作品点评的课程环节涵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当代大学生拥有真、善、美等优秀品格。 | 学以致用、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 讲授与辅导 | |||||||
8 | 立体构成设计专题实训 | 1.2.3 | 讲授与辅导 | |||||||||
9 | 立体构成设计专题实训 | 1.2.3 | 讲授与辅导 | |||||||||
10 | 第八章 色彩现象及其本质 第一节 色彩的现象 第二节 色彩的来源 第三节 光线和色彩的关系 | 1.2.3 | 讲授与辅导 | |||||||||
11 | 第九章 色彩构成的基础要素 第一节 色彩的现象 第二节 色彩的属性 第三节 色彩的混合 第四节色彩的体系 构成实训:色彩对比构图 | 1.2.3 | 对比分析构成法则的特点特点,领略色彩世界的灿烂多姿,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认同情感。 | 热爱生活 | 讲授与辅导 | |||||||
12 | 第十章 色彩的对比 第一节 色相的对比 第二节 明度的对比 第三节 纯度的对比 第四节 色彩的冷暖对比 第五节 色彩的面积与位置对比 第六节 色彩对比中的错视现象 | 1.2.3 | 讲授与辅导 | |||||||||
13 | 第十一章 色彩的知觉 第一节 色彩的感觉 第二节 色彩的心理 构成实训:色彩表达 | 1.2.3 | 讲授与辅导 | |||||||||
14 | 第十二节 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节 色彩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 第三节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 | 1.2.3 | 思考当下园林构成元素的综合运用,学生团队探究式自学与讲授汇报 | 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 团队分工协作; | 讲授与辅导 | |||||||
15 | 色彩构成法则专题练习(一) | 1.2.3 | 讲授与辅导 | |||||||||
16 | 色彩构成法则专题练习(二) | 1.2.3 | 讲授与辅导 | |||||||||
H 评价方式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出勤及平时作业40% | 期末考试60% | |||||||||||
课程目标1 30% | 理解设计构成基础基本概念,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典型案例;归纳形式美构成原则; | 12 | 18 | 0.7 | ||||||||
课程目标2 50% | 评价培养提高学生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 | 20 | 30 | 0.7 | ||||||||
课程目标3 20% | 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重视材料观察与分析,强化人性化设计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定中国创造,家国情怀坚守园林设计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 8 | 12 | 0.7 | ||||||||
总分 | 40 | 6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构成设计基础》黄毅.吴化雨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09月 2.线上课程: https://www.icourse163.org/spoc/learn/FJSMU-1450821177?tid=1451260458#/learn/announcehttp://www.icourse163.org/learn/preview/FJSMU-1450868213?tid=1451291484#/learn/announce 3.参考书目: [1]朝仓直己,《艺术设计的光构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11,第一版 [2]王安霞,《构成设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7 [3] 丁莉,《色彩构成设计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 [4] 树琴,《立体构成设计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2 4.线上课程推荐: 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相关课程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教室; 2.超星学习通;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本课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构成设计体系、构成主张、构成特色等软层面次上的把握,也突出不同构成形式的深入分析与研究,须将人文关怀、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贯穿课堂内外、课程学习始终,从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获取和人格养成四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风景园林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年2月 19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年2月 19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2月 19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实习、综合实践、
毕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实习 | 课程代码 | 0913610223 | ||||||||
课程类型 |
| 课程负责人 | 张鹭静 张容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1 | ||||||||
开课学期 | 第二学期 | 总周数 | 1周 | 实践学时 | 28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园林素描》《园林色彩》 后修课程:《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1》《计算机辅助设计2》 | ||||||||||
B 课程描述 | 教学目的是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上,通过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理解形态与材料、色彩三要素之间的整合。归纳构成设计的概念及表现方式. (二)能力 2.分析构成形式基础知识的原理及法则。评价加强加深对作品的实际制作与感受力,达到对三大构成的深入认识。 (三)素养 3.重视设计构成基础在风景园林学科的运用。养成科学的设计构思及设计方法。认识设计构成在国家生态设计景观效应的重要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2.问题分析 | 2.1 空间环境分析:能够应用质性和量化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识别、分析和 表达空间环境中的现象、要素、关系、机制,并对其状态、变化和影响做出科学评价。 | 课程目标1、2、3 | |||||||||
4.研究 | 4.1 研究框架:能够基于风景园林专业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针对不同的科学 问题,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 | 课程目标1、2、3 | |||||||||
9.个人和团队 | 9.1 团队组织、领导和协作:熟悉团队运转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能够理解并承担相应 的角色,在团队中进行配合、协作并做出贡献,同时也具有组织和领导团队的能力。 | 课程目标1、2、3 | |||||||||
E 教学内容 | 实习(实践)项目 | 实习地点 | 周数/学时分配 | ||||||||
课程实习任务书布置-立体构成设计要求 | 理工三103 | 6 | |||||||||
第三章 色彩构成 课程实习任务书辅导-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的注意事项及制作方法 | 理工三103 | 6 | |||||||||
第四章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的概念及作品形式讨论 | 理工三103 | 6 | |||||||||
第五章 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成分析 | 理工三103 | 6 | |||||||||
立体构成作品制作-成品赏析及点评 | 理工三103 | 4 | |||||||||
合 计 | 28 | ||||||||||
F 教学方式 | R现场指导£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次别 | 实习(实践)项目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平面构成 课程实习任务书布置-立体构成设计要求 | 1、2、3 | 赏析我国经典古典园林立体构成案例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遗产文化 | 讲解 辅导 | ||||||
2 | 第三章 色彩构成 课程实习任务书辅导-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的注意事项及制作方法 | 2、3 | 从立体构成材料案例分析 | 培养绿色、生态理念 | 讲解 辅导 | ||||||
3 | 第四章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的概念及作品形式讨论 | 1.3 | 讲解 辅导 | ||||||||
4 | 第五章 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成分析 | 1、2、3 | 综合立体构成设计作品展现 | 自主学习、 创新 | 讲解 辅导 | ||||||
5 | 立体构成作品制作-成品赏析及点评 | 1、2、3 | 讲解 辅导 | ||||||||
H 评价方式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项目说明 | 预期达成情况 | |||||||
平时成绩60% | 期末考试40% | ||||||||||
课程目标1 40% | 理解形态与材料、色彩三要素之间的整合。归纳构成设计的概念及表现方式. | 24 | 16 | 0.7 | |||||||
课程目标2 40% | 分析构成形式基础知识的原理及法则。评价加强加深对作品的实际制作与感受力,达到对三大构成的深入认识。 | 24 | 16 | 0.7 | |||||||
课程目标3 20% | 重视设计构成基础在风景园林学科的运用。养成科学的设计构思及设计方法。认识设计构成在国家生态设计景观效应的重要 | 12 | 8 | 0.7 | |||||||
总分 | 60 | 4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建议教材: [1]《构成设计基础》.黄毅 吴化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2 学习资料: [1]《立体构成》.陈祖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 [2]《平面构成》.满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3]《色彩设计学》.黄国松.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3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多媒体教室、绘图室 | ||||||||||
K 注意事项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现场小测、综合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现场记录、日常表现、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实习总结 (4)口语评价:现场口头报告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19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19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 2月 19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园林建筑设计 | 课程代码 | 0912335222 | |||||
课程类型 |
| 课程负责人 | 张容 安显楼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3.5 | |||||
开课学期 | 第六学期 | 总学时 | 56 | 其中实践学时 | 4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园林制图》、《表现技法1》、《园林素描》、《园林色彩》等专业基础课。 后续课程:《风景园林政策法规》、《园林规划与设计2》、《环境艺术设计》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须掌握。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园林建筑的特殊性在于其即是观景的设施又是观赏的对象。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个知识构架占据重要地位,从环境、功能、空间、造型、及细部构造着手,学习园林建筑的基本设计方法、程序与技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园林建筑的地方特点、形式与风格、技术与创新及其表现方法。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理解掌握园林建筑的特点、类型及其设计过程,在场地分析、方面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归纳不同结构选型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掌握园林设计思维的表达。 (二)能力 2.评价园林建筑方案设计是否人性化。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园林建筑设计。 (三)素养 3.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守设计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2、工程知识 |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风景园林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课程目标1 、2、3 | ||||||
7、工程与社会 | 能够基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课程目标1 、2、3 | ||||||
12、项目管理 | 理解并掌握园林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课程目标1 、2、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1章 园林建筑设计总论 | 14 | 14 | ||||||
第2章 入口建筑 | 4 | 4 | ||||||
第3章 休憩建筑和展陈建筑 | 8 | 8 | ||||||
第4章 服务小建筑 | 2 | 2 | ||||||
第5章 餐饮建筑 | 4 | 4 | ||||||
服务小建筑设计专题 | 20 | 4 | 24 | |||||
合 计 | 52 | 4 | 56 |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第一章 园林建筑设计总论
1.1景观与园林建筑
1.1.1园林建筑及其特点
1.1.2景观环境与园林建筑设计
1、2、3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讲述
2
1.1景观与园林建筑
1.1.3园林建筑的类型
1.1.4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
1、2、3
中国历史
1、传统园林建筑
2、可持续发展
课堂讲述
3
1.2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1.2.1场地分析
1.2.2建筑平面与功能
1、2、3
讨论场地选择
只有在“绿色的场地”上进行规划设计,才能保证风景园林景观的持续发展
课堂讲述
设计实例
工匠精神、追求卓越
4
1.2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1.2.3建筑形式的生成(造型语言)
1.2.4整合设计
1、2
课堂讲述
5
1.3 结构选型与园林建筑设计
1.3.1结构形式与建筑功能及造型
1.3.2框架结构
1.3.3混合结构
1.3.4木结构
1.3.5钢结构
1.3.6空间结构
1.3.7索膜结构
1、2
遵守规则、无规矩不方圆
1、讲道德
2、遵守规则
课堂讲述
6
1.4 设计思维的表达
1.4.1园林建筑设计思维
1.4.2园林建筑设计表达
1、2、3
课堂讲述
7
1.5 园林建筑发展与创新
1.5.1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
1.5.2民族风格园林建筑的发展与创新
2、3
设计要“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
2、强化缜密谋划意识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课堂讲述
8
第二章 入口建筑
2.1 入口建筑的作用和分类
2.2 入口建筑的设计要求及方法
2.3 入口建筑的布局
1、2、3
课堂讲述
9
第二章 入口建筑
2.4 入口建筑本体设计
2.5 入口附属建筑设计
2.6 实例
1、2、3
学以致用
1、鼓励独立思考
课堂讲述
10
第三章 休憩建筑和展陈建筑
3.1-3.6休憩建筑
3.1 休憩建筑的功能与特点
3.2 休憩建筑设计特点
1、2、3
课堂讲述
11
3.3 停榭
3.4 廊
3.5 楼阁
3.6 实例
1、2、3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1、坚定文化自信
2、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课堂讲述
12
3.7-3.12展陈建筑
3.7展陈建筑的主要种类
3.8展陈建筑的基地环境
1、2、3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1、坚定文化自信
2、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课堂讲述
13
3.9基本设计要点
3.10技术设计要点
3.11造型与环境
3.12实例
1、2、3
设计要“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
2、强化缜密谋划意识
课堂讲述
14
第四章 服务小建筑
4.1 服务小建筑概述
4.2 游船码头设计
4.3 游船索道设计
4.4 售货亭设计
4.5 园侧设计
1、2、3
课堂讲述
15
第五章 餐饮建筑
5.1 餐饮建筑与景观环境
5.2 餐饮建筑的功能构成
1、2、3
课堂讲述
16
5.3 餐饮建筑的空间构成
5.3 实例
1、2、3
课堂讲述
17
服务小建筑专题
总平面布局理论
1、2、3
课堂讲述
18
服务小建筑专题
游总平面布局
1、2、3
课堂讲述
指导
19
服务小建筑专题
游总平面布局
1、2、3
课堂讲述
20
服务小建筑专题
平面设计理论
1、2、3
课堂讲述
21
服务小建筑专题
平面设计
1、2、3
课堂讲述
指导
22
服务小建筑专题
立面设计理论
1、2、3
课堂讲述
23
服务小建筑专题
立面设计
课堂讲述
指导
24
务小建筑专题
剖面设计理论
课堂讲述
25
务小建筑专题
剖面设计
课堂讲述
指导
26
务小建筑专题
造型设计理论
课堂讲述
27
服务小建筑专题
造型设计
1、2、3
课堂讲述
28
服务小建筑专题
排版出图
1、2、3
课堂讲述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出勤及平时作业表现40%
期末考试60%
课程目标1
30%
理解掌握园林建筑的特点、类型及其设计过程,在场地分析、方面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12
18
0.7
课程目标2
50%
评价园林建筑方案设计是否人性化。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园林建筑设计。
20
30
0.7
课程目标3
20%
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守设计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8
12
0.7
总分
40
6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园林建筑设计》成玉宁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
2.参考书目:
《外部空间设计》. 芦原义信著 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风景建筑学导论》.麦克尔.劳理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
《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 中国建工出版社,20233.
课程讲义及推荐文献:略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年2 月 19 日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年 2 月 19 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年 2 月 19 日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园林色彩》 | 课程代码 | 0912335205 | ||||||||||||||||||||||||||||||||||||||||||||||||||||||||
课程类型 |
| 课程负责人 | 林银大 张鹭静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3 | ||||||||||||||||||||||||||||||||||||||||||||||||||||||||
开课学期 | 二 | 总学时 | 48 | 其中实践学时 | 16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园林素描》 后续课程:《风景速写》《设计表现技法》等 | ||||||||||||||||||||||||||||||||||||||||||||||||||||||||||
B 课程描述 | 园林色彩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水彩画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园林中的色彩。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分类,重点在于教授学生园林水彩绘画的基础知识。通过分析多幅水彩画作品,课程将提供具体、直观且有效的技术指导。 课程强调观察和感受色彩气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色调意识。通过专题训练,学生将锻炼捕捉外光色彩的能力,并提升对自然色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帮助理解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观察和表达复杂微妙的色彩。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了解水彩画历史及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色彩表现形体塑造的基本技法。理解核心价值:坚定“民族自信”。 (二)能力 分析色彩的感受能力及色彩作品的冷暖关系。初步了解色彩规律,把握画面整体结构关系。初步掌握基础的园林色彩表现及表达。重视提高控制画面大色彩关系的能力,形色结合的塑造对象表达感受,在塑造过程中注意色相、冷暖、明度等的分寸把握。掌握中国传统用色特征。 (三)素养 强化人性化色彩观察与意识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在园林色彩过程中掌握作品分析、评价、分享及建议的方法。以美化人,赋能园林色彩审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目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2.2问题分析 | 2.2 结构形态问题分析: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识别风景园林在生态、社会、 文化等层面的问题,分析其结构关系、机制、体系和时空特征, 以实现优化与整合。分 析风景园林在空间组织、环境营造、形态审美、行为感知、材料技艺等层面的问题, 以 引导设计与表达。 | 课程目标1.2.3 | |||||||||||||||||||||||||||||||||||||||||||||||||||||||||
6.1工程与社会 | 6.1 文化和社会价值:理解风景园林的文化和社会属性,能够从文化和社会视角分 析、评价特定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赋予规划设计方案以正确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 课程目标1、2、3 | |||||||||||||||||||||||||||||||||||||||||||||||||||||||||
10.1沟通 | 10.1 有效表达:掌握不同类型的专业表达方式,能够通过话语、文字、模型、图表 等途径,完整、清晰、恰当地表达专业观点和设计意图。 | 课程目标1、2、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一章 水彩画基础 | 2 | 1 | 3 | ||||||||||||||||||||||||||||||||||||||||||||||||||||||||
第二章 水彩起步 | 2 | 1 | 3 | ||||||||||||||||||||||||||||||||||||||||||||||||||||||||
第三章 水彩基本技法 | 4 | 2 | 6 | ||||||||||||||||||||||||||||||||||||||||||||||||||||||||
第四章 色调练习 | 6 | 3 | 9 | ||||||||||||||||||||||||||||||||||||||||||||||||||||||||
第五章 水彩静物画 | 6 | 3 | 9 | ||||||||||||||||||||||||||||||||||||||||||||||||||||||||
第六章 水彩风景画 | 6 | 3 | 9 | ||||||||||||||||||||||||||||||||||||||||||||||||||||||||
第七章 水彩提升技法 | 6 | 3 | 9 | ||||||||||||||||||||||||||||||||||||||||||||||||||||||||
合 计 | 32 | 16 | 48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R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一章 水彩画基础 第一节 水彩工具 第二节 裱纸步骤 | 1、3 | 以美化人 | 赋能园林色彩审美发展 | 讲授与辅导 | ||||||||||||||||||||||||||||||||||||||||||||||||||||||
2 | 第二章 水彩起步 第一节 水彩画历史 第二节 水彩运笔 第三节 色彩运用 | 3 | 讲授与辅导 | ||||||||||||||||||||||||||||||||||||||||||||||||||||||||
3 | 第三章 水彩基本技法 第一节 平涂法 第二节 叠加法 | 2 | 讲授与辅导 | ||||||||||||||||||||||||||||||||||||||||||||||||||||||||
4 | 第三节 湿画法、干画法 | 2 | 讲授与辅导 | ||||||||||||||||||||||||||||||||||||||||||||||||||||||||
5 | 第四章 色调练习 第一节 色彩知识 | 2 | 中国古典色彩之美 | 历史自信 | 讲授与辅导 | ||||||||||||||||||||||||||||||||||||||||||||||||||||||
6 | 第二节 暖色调练习 | 1 | 讲授与辅导 | ||||||||||||||||||||||||||||||||||||||||||||||||||||||||
7 | 第三节 冷色调练习 | 1 | 讲授与辅导 | ||||||||||||||||||||||||||||||||||||||||||||||||||||||||
8 | 第五章水彩静物画 第一节 水彩静物画临摹 | 2 | 讲授与辅导 | ||||||||||||||||||||||||||||||||||||||||||||||||||||||||
9 | 第二节 水彩静物画写生 | 3 | 讲授与辅导 | ||||||||||||||||||||||||||||||||||||||||||||||||||||||||
10 | 第三节 色彩搭配 | 3 | 讲授与辅导 | ||||||||||||||||||||||||||||||||||||||||||||||||||||||||
11 | 第六章 水彩风景画 第一节 风景临摹 | 3 | 四季色彩 | 赋能园林色彩审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讲授与辅导 | ||||||||||||||||||||||||||||||||||||||||||||||||||||||
12 | 第二节 风景写生 | 3 | 讲授与辅导 | ||||||||||||||||||||||||||||||||||||||||||||||||||||||||
13 | 第三节 色彩与环境 | 2 | 讲授与辅导 | ||||||||||||||||||||||||||||||||||||||||||||||||||||||||
14 | 第七章 水彩提升技法 第一节 水彩特殊技法 | 2、3 | 讲授与辅导 | ||||||||||||||||||||||||||||||||||||||||||||||||||||||||
15 | 第二节 作品赏析 | 2、3 | 自然色彩 | 体验生命之美 | 讲授与辅导 | ||||||||||||||||||||||||||||||||||||||||||||||||||||||
16 | 第三节作品综合点评 | 2、3 | 中国传统用色特征 | 坚定“民族自信” | 讲授与辅导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 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项目说明 | 预期 达成 情况 | |||||||||||||||||||||||||||||||||||||||||||||||||||||||
平时20% | 期中20% | 期末 考试 60% | |||||||||||||||||||||||||||||||||||||||||||||||||||||||||
课程目标1 (20%) | 水彩基本知识基本技法,基础形体塑造。 | 4 | 4 | 12 | 0.65 | ||||||||||||||||||||||||||||||||||||||||||||||||||||||
课程目标2 (60%) | 分析色彩的感受能力及色彩作品的冷暖关系。初步了解色彩规律,把握画面整体构图结构关系。 初步掌握基础的园林色彩色调表现及表达。重视提高控制画面大色彩关系的能力,形色结合的塑造对象表达感受,在塑造过程中注意色相、冷暖、明度等的分寸把握。 | 12 | 12 | 36 | 0.65 | ||||||||||||||||||||||||||||||||||||||||||||||||||||||
课程目标3 (20%) | 色彩细节观察与意识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掌握作品分析、评价、分享及建议的方法。 | 4 | 4 | 12 | 0.65 | ||||||||||||||||||||||||||||||||||||||||||||||||||||||
总分 | 20 | 20 | 60 | 0.65 | |||||||||||||||||||||||||||||||||||||||||||||||||||||||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建筑水彩表现技法(第3版)》周宏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园林水彩》吴兴亮、高文漪.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2版2017.2 (1)水彩画工作室2.〔英〕梅利什著.郭莹 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01 (2)建筑水彩绘画技法.方晓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1 (3)以下画家及画派有关画册: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授课需使用专业画室 | ||||||||||||||||||||||||||||||||||||||||||||||||||||||||||
K 注意事项 | 作业安排:由易到难,根据教学要求有侧重的重点摆放安排。 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的知道;根据教学具体要求,安排范画观摩。 课外安排:色彩速写材料不限,鼓励用速写方式或写生进行色彩小稿练习。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2月 26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2月 26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2月 26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古典园林分析 | 课程代码 | 0912320215 | |||||||||||||
课程类型 | R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 授课教师 | 孙志霞、安显楼 | |||||||||||||
修读方式 | 必修 R选修 | 学 分 | 2 | |||||||||||||
开课学期 | 四 | 总学时 | 32 | 其中实践学时 | 8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建筑史》、《风景园林设计》 同步及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素养课程,在中外园林史课程的基础上深入的分析古今中外著名的园林造园理法,为后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课堂的理论授课,并结合一些著名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造园背景、平面分区、造园理法等,但是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课程思政参与服务三明及其周边的乡村景观建造过程,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大园林体系,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园林特点、不同园林类型之间的异同和交流,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通过本课程系统的理论讲授和科学的课题训练,更好地了解园林行业今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园林发展的不同模式,为今后从事园林工作打好基础。 | |||||||||||||||
C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目标2:能够将自然科学、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3: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1. 思想品德 | 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课程目标1 | ||||||||||||||
2. 工程知识 | 2.2能够将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课程目标2 | ||||||||||||||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8.1能够理解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1章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 2 | 0 | 2 | |||||||||||||
第2章 园林建筑的分布 | 2 | 0 | 2 | |||||||||||||
第3章 两种哲理、两条路子 对于意境的追求 | 2 | 0 | 2 | |||||||||||||
第4章 园林建筑的特征 从庭到苑囿 | 2 | 2 | 2 | |||||||||||||
第5章 内向与外向 看与被看 | 4 | 0 | 4 | |||||||||||||
第6章 主从与重点 空间的对比 | 2 | 2 | 4 | |||||||||||||
第7章 藏与露 引导与暗示 | 2 | 0 | 2 | |||||||||||||
第8章 起伏与层次第 虚与实 | 2 | 0 | 2 | |||||||||||||
第9章 空间序列 堆山叠石 | 2 | 2 | 4 | |||||||||||||
第10章 庭园理水 花木配置 | 2 | 2 | 4 | |||||||||||||
第11章 南北造园风格比较 | 4 | 0 | 4 | |||||||||||||
合 计 | 24 | 8 | 32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R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园林建筑的分布 | 1.2.3 | 讲解 | |||||||||||||
2 | 两种哲理、两条路子 对于意境的追求 | 1.2.3 | 中国传统文化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讲解 | |||||||||||
3 | 园林建筑的特征 从庭到苑囿 | 1.2.3 | 讲解 | |||||||||||||
4 | 内向与外向 | 1.2.3 | 讲解 | |||||||||||||
5 | 看与被看 | 1.2.3 | 讲解 | |||||||||||||
6 | 主从与重点 | 1.2.3 | 讲解 | |||||||||||||
7 | 空间的对比 | 1.2.3 | 讲解 | |||||||||||||
8 | 藏与露、引导与暗示 | 1.2.3 | 讲解 | |||||||||||||
9 | 疏与密 起伏与层次 虚与实 | 1.2.3 | 讲解 | |||||||||||||
10 | 南北造园风格比较 | 1.2.3 | 讲解 | |||||||||||||
11 | 堆山叠石 | 1.2.3 | 讲解 | |||||||||||||
12 | 庭园理水 | 1.2.3 | 讲解 | |||||||||||||
13 | 花木配置 | 1.2.3 | 植物和碳汇之间的关系 | 讲解 | ||||||||||||
14 |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1 | 1.2.3 |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人文情怀 | 讲解 | |||||||||||
15 |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2 | 1.2.3 |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人文情怀 | 讲解 | |||||||||||
16 |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3 | 1.2.3 |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人文情怀 | 讲解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课堂表现15% | 平时作业15% | 期末考试70% | ||||||||||||||
课程目标1(30%) |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 | 5 | 20 | 0.7 | |||||||||||
课程目标2(30%) | 能够将自然科学、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5 | 5 | 20 | 0.7 | |||||||||||
课程目标3(40%) |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5 | 5 | 30 | 0.7 | |||||||||||
总分 | 15 | 15 | 7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023.12重印) 2.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卷)(第二版) 》汪菊渊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造园史纲》童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2 《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世界园林史》 汤姆﹒特纳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教室; 2.超星学习通; | |||||||||||||||
K 注意事项 | 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18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18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 2 月 18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
《风景速写》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速写 | 课程代码 | 0911520202 | |||||||||||||
课程类型 |
| 课程负责人 | 林银大 王清华 | |||||||||||||
修读方式 | 必修 选修 | 学 分 | 2 | |||||||||||||
开课学期 | 第四学期 | 总学时 | 48 | 其中实践学时 | 16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导论、园林素描、园林色彩、设计表现技法、 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设计1、风景园林设计2、风景园林设计3等 。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启蒙与开导作用,学生可在速写方面获得较大的提升,除了掌握理论与技巧上知识点外,在课堂与课后的大量练习是非常重要,尤其是风景园林场景(现代景观建筑、历史景观建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风景名胜区等)写生实践。 在前期基础理论讲解及课堂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场景写生,写生场景初步为为三明学院校园景观写生,荆东村民居写生等场所风景速写写生实践。使学生具备较好的风景速写观察、取景、构图、表现等方面能力,能全面把握画面的取舍、修整,对后续的风景园林专业相关课程(风景园林设计1、风景园林设计2、风景园林设计3、园林建筑设计、乡村旅游规划、乡土景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等)构思立意和设计创作等捕捉设计思维灵感,让思维较快的转换成图形图形。 | |||||||||||||||
C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课程目标1(知识): 1.理解风景速写的作用与意义,掌握风景速写作品的特点;理解风景速写的观察、取景、构图、表现等基础理论知识;理解风景速写画面的取舍、调整等表现技巧。 (二)课程目标2(能力): 2.掌握风景速写作画的基础能力(线条的绘制、透视原理、主体与配景)及风景速写作画的核心能力(表现能力),具备风景园林工程设计表达能力。 (三)课程目标3(素养): 3.明确风景园林设计的未来,形成正确的风景园林价值观,形成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等能力。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1.工程知识 | 1.3 景观工程与规划设计知识: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表达、植物应用、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掌握风景园林复杂工程所需的技术和知识体系、营造原理和方法,掌握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的法规与规范、组织与管理知识,解决复杂工程、规划与设计问题。 | 课程目标1.2 | ||||||||||||||
2.问题分析 | 2.2 结构形态问题分析: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识别风景园林在生态、社会、文化等层面的问题,分析其结构关系、机制、体系和时空特征,以实现优化与整合。分析风景园林在空间组织、环境营造、形态审美、行为感知、材料技艺等层面的问题,以引导设计与表达。 | 课程目标1.2 | ||||||||||||||
10.沟通 | 10.1 有效表达:掌握不同类型的专业表达方式,能够通过话语、文字、模型、图表等途径,完整、清晰、恰当地表达专业观点和设计意图。 | 课程目标2.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1章 概述 | 2 | 1 | 3 | |||||||||||||
第2章钢笔速写的基础训练 | 4 | 2 | 6 | |||||||||||||
第3章钢笔速写的构图规律 | 8 | 4 | 12 | |||||||||||||
第4章速写配景 | 6 | 3 | 9 | |||||||||||||
第5章 速写的风格表现 | 6 | 3 | 9 | |||||||||||||
第6章速写训练 | 6 | 3 | 9 | |||||||||||||
合 计 | 32 | 16 | 48 | |||||||||||||
F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1章 概述 第2章钢笔速写的基础训练 | 1、2、3 | 三明乡村景观特色 | 家国情怀,培养匠人精神 | 讲课 辅导 | |||||||||||
2 | 2.2透视原理—两点透视 练习 | 1、2、3 | 讲课 辅导 | |||||||||||||
3 | 第3章钢笔速写的构图规律 3.1选景与构图 | 1、2、3 | 优秀的青春榜样 | 立足三明乡村,服务三明乡村,在学习乡村景观艺术美、感受乡村景观艺术美、解读乡村景观艺术美、传递乡村景观艺术美的过程中,领略乡土中国,增强国家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创作意识、爱国情感。 | 讲课 辅导 | |||||||||||
4 | 3.2视觉中心处理 3.3构图形式及练习1 | 1、2、3 | 讲课 辅导 | |||||||||||||
5 | 3.3构图形式及练习2 | 1、2、3 | 讲课 辅导 | |||||||||||||
6 | 3.3构图形式及练习2 | 1、2、3 | 讲课 辅导 | |||||||||||||
7 | 3.4画面处理要领及练习 | 1、2、3 | 讲课 辅导 | |||||||||||||
8 | 第4章 速写配景 4.1植物 | 1、2、3 | 讲课 辅导 | |||||||||||||
9 | 4.2人物、交通工具 | 1、2、3 | 工匠精神、大国工匠。 | 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古典建筑工匠体系,立志做大国工匠。 | 讲课 辅导 | |||||||||||
10 | 4.3其他要素 | 1、2、3、 | 讲课 辅导 | |||||||||||||
11 | 第5章 速写的风格表现 5.1线描风格 | 1、2、3 | 讲课 辅导 | |||||||||||||
12 | 5.2明暗风格 | 1、2、3 | 讲课 辅导 | |||||||||||||
13 | 5.3线面结合风格 | 1、2、3 | 讲课 辅导 | |||||||||||||
14 | 第6章 速写训练 临摹 | 1、2、3 | 讲课 辅导 | |||||||||||||
15 | 写生1 | 1、2、3 | 古人造园的价值追求 | 真、善、美标准 | 讲课 辅导 | |||||||||||
16 | 写生2 | 1、2、3 | 讲课 辅导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平时作业30%+考勤10% | 期末考试60% | |||||||||||||||
课程目标1 40% | 掌握风景速写的观察、取景、构图、表现等基础知识;理解风景速写画面的取舍、调整等表现技巧。 | 13 | 27 | 0.75 | ||||||||||||
课程目标2 50% | 掌握风景速写透视原理、主体与配景的细节表现能力。 | 17 | 33 | 0.7 | ||||||||||||
课程目标3 10% | 形成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等能力。 | 10 | 0 | 0.8 | ||||||||||||
总分 | 40 | 60 | 0.73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教材:《建筑钢笔画速写技法》,耿庆雷 耿菲 著,东华大学出版社 学习资料: [1]《夏克梁钢笔建筑写生与解析(第二版)》 夏克梁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01 [2]《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钟训正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3]《美国设计学院教授讲课手稿·奥列佛风景速写教学》奥列佛 著,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12 [4]《景观设计与表达:透视绘画技法》[法] Gilles RONIN著,阮名铭,周路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0 [5]《铅笔速写》原著,汤玛士.王,梁台生 译六合出版社印行,1977 [6]《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画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3.实践课程需要外出写生。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 7月7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 7月7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 7月7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课程论文、课程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速写课程实习 | 课程代码 | 0913610205 | |||||||||||||
课程类型 |
| 课程负责人 | 林银大 王清华 | |||||||||||||
修读方式 | 必修 选修 | 学 分 | 1 | |||||||||||||
开课学期 | 第三学期 | 总周数 | 1周 | 总学时 | 28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园林素描、园林色彩、风景园林专业导论、园林设计初步 后续课程: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 |||||||||||||||
B 课程描述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好的风景速写能力,对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创作等捕捉设计思维灵感,让思维转换成图形。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好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生涯中受益匪浅。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启蒙与开导作用,学生如在速写方面获得较大的提升,除了掌握理论与技巧上知识点外,在课堂与课后的大量练习是非常重要,尤其是风景园林场景(现代景观建筑、历史景观建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风景名胜区等)写生实践。 在前期大量理论及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场景写生,写生场所为三明学院校园或三明地区民居写生。 | |||||||||||||||
C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课程目标1(知识): 1.理解风景速写的观察、取景、构图、表现等基础理论知识,归纳风景速写的技法经验。 (二)课程目标2(能力): 2.分析风景速写的透视与场景的组合关系,评价优秀风景速写的构成要素。 (三)课程目标3(素养): 3.养成服务乡村景观设计的动手能力,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造园理念。形成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等能力。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4.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M) |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风景园林设计 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 求的园林方案,组织部分或工艺流程。 | 课程目标1.2 | ||||||||||||||
6. 使用现代工具 (H) | 能够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 课程目标1.2 | ||||||||||||||
9. 职业规范(L) | 能够在风景园林工程实践中理 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课程目标1.2.3 | ||||||||||||||
13. 终身学习(M) | 能正确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追踪新知识的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并适应工程造价管理新发展趋势的意识。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风景速写现场写生实训 | 8 | 20 | 28 | |||||||||||||
合 计 | 8 | 20 | 一周 | |||||||||||||
F 教学方式 | 过程指导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 教学形式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风景速写课程实习(写生地点待定-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1、2、3 | 园林建筑艺术类写生课程具有集文、史、哲、心理、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课程特点,“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有助于培育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匠人精神、文化传承精神。 | 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融合:如在园林色彩知识讲授中,红色与爱国主义情怀相关联;自然美讲解中,自然美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关联;艺术成就讲解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情怀;在园林艺术设计创作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奉献、正面、乐观,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 | 案例分析法 | |||||||||||
H 评价方式 | 评价项目及配分 | 考核内容 | 评价项目说明 | 预期达成情况 | ||||||||||||
过程性考核60% (考勤+平时成绩) | 阶段性成果考核40% | |||||||||||||||
课程目标1 30% | 风景写生的观察、取景、构图、表现等基础知识。 | 18 | 12 | 0.75 | ||||||||||||
课程目标2 50% | 风景写生的透视与场景的组合关系表达能力。 | 30 | 20 | 0.72 | ||||||||||||
课程目标3 20% | 设计及自学的素养能力。 | 12 | 8 | 0.70 | ||||||||||||
总分 | 60 | 40 | 0.73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教材:《建筑钢笔画速写技法》,耿庆雷 耿菲 著,东华大学出版社 学习资料: [1]《夏克梁钢笔建筑写生与解析(第二版)》 夏克梁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01 [2]《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钟训正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3]《美国设计学院教授讲课手稿·奥列佛风景速写教学》奥列佛 著,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12 [4]《景观设计与表达:透视绘画技法》[法] Gilles RONIN著,阮名铭,周路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0 [5]《铅笔速写》原著,汤玛士.王,梁台生 译六合出版社印行,1977 [6]《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画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3.实践课程需要外出写生。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年 2月27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年 2月27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年 2月27 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园林设计3 | 课程代码 | 0911435204 | ||||||||||||||
课程类型 |
R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 课程负责人 | 王清华 林玉华 | ||||||||||||||
修读方式 | R必修选修 | 学 分 | 3.5 | ||||||||||||||
开课学期 | 6 | 总学时 | 56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1、计算机辅助设计2、场地设计、风景园林设计1、风景园林设计2、园林工程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 ||||||||||||||||
B 课程描述 | 风景园林设计3课程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风景园林设计实操能力,掌握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相关设计要点。(目的)授课内容着重介绍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发展历程及乡村景观的设计要素与形式的相关理论知识 并着重对乡村景观设计进行专项设计,包含地形、铺装、构筑物、植物、水景,村口节点等。课程内容直接为后期专业学习奠定技能表达基础,便于设计思路的表现和设计的实现(结果)。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掌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熟悉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的流程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 2.能依据场地具体条件进行乡村振兴空间营造相关设计。 (三)素养 3.具备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赋能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3.问题分析 | 3.1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园林图纸进行恰当表达; | 课程目标1、2 | |||||||||||||||
7. 工程与社会 | 7.1 能够基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 课程目标2、3 | |||||||||||||||
9.职业规范 | 9.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绪论 漫谈乡村与乡村建设 | 2 | 2 | |||||||||||||||
第1章 乡村景观设计基本概念与发展状况解析 | 4 | 4 | |||||||||||||||
第2章 乡村景观设计原理 | 6 | 6 | |||||||||||||||
第3章 乡村景观专项设计 | 16 | 16 | |||||||||||||||
乡村规划专题 | 4 | 4 | |||||||||||||||
乡村规划案例 | 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 | 16 | 16 | |||||||||||||||
乡村景观设计案例 | 4 | 4 | |||||||||||||||
合 计 | 56 | 56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绪论 漫谈乡村与乡村建设 | 1、3 | 乡村振兴战略 | 服务乡村,反哺乡村 | 讲述 | ||||||||||||
2 | 第1章 乡村景观设计基本概念与发展状况解析 1.1乡村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释义 1.2中国乡村景观现状问题与分析 | 1 | 讲述 | ||||||||||||||
3 | 1.3乡村景观设计理论的行程与发展 1.4乡村景观建设管理与建设实践 | 1、3 | 马克思的人民性理论 | 在后期的方案构思及方案设计中都必须贯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 讲述 | ||||||||||||
4 | 第2章 乡村景观设计原理 2.1乡村景观设计特征 2.2乡村景观设计要素 2.3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 1 | 讲述 | ||||||||||||||
5 | 2.4乡村景观设计的三种基本类型 2.5乡村景观活态传承的理念与方法 2.6乡村景观特色营造的三种路径 | 1 | 设计要“以人为本” | 1、以人为本; 2、强化缜密谋划意识 | 讲述 | ||||||||||||
6 | 2.7乡村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建设的三个层面 2.8乡村景观设计的项目实施 | 1、3 | 讲述 | ||||||||||||||
7 | 第3章 乡村景观专项设计 3.1乡村地形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8 | 3.2乡村铺装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9 | 3.3乡村构筑物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0 | 3.4乡村植物景观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1 | 3.5乡村水景与滨水景观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2 | 3.6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3 | 3.7乡村形象视觉传达系统(VI)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4 | 3.8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5 | 乡村规划专题1 | 1、2、3 | 讲述 指导 | ||||||||||||||
16 | 乡村规划专题2 | 1、2、3 | 讲述 指导 | ||||||||||||||
17 | 乡村规划案例1 | 1、2、3 | 按任务书要求绘制设计图纸 | 1、遵守规范要求 学以致用 | 讲述 指导 | ||||||||||||
18 | 乡村规划案例2 | 1、2、3 | 讲述 指导 | ||||||||||||||
19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1 地形 | 1、2、3 | 讲述 指导 | ||||||||||||||
20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2 铺装 | 1、2、3 | 讲述 指导 | ||||||||||||||
21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3 构筑物 | 1、2、3 | 讲述 指导 | ||||||||||||||
22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4 植物 | 1、2、3 | 讲述 指导 | ||||||||||||||
23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5 水景 | 1、2、3 | 讲述 指导 | ||||||||||||||
24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6 公共艺术 | 1、2、3 | 讲述 指导 | ||||||||||||||
25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7 景观小品 | 1、2、3 | 讲述 指导 | ||||||||||||||
26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8 服务设施 | 1、2、3 | 讲述 指导 | ||||||||||||||
27 | 乡村景观设计案例1 | 1、2、3 | 讲述 指导 | ||||||||||||||
28 | 乡村景观设计案例2 | 1、2、3 | 讲述 指导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 情况 | |||||||||||||
课堂表现 10% | 平时作业 20% | 实践 10% | 期末考试(作品) 60% | ||||||||||||||
课程目标1 45% | 掌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熟悉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的流程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 5 | 10 | 0 | 30 | 0.8 | |||||||||||
课程目标2 44% | 能依据任务场地具体条件进行乡村空间营造相关设计 | 10 | 10 | 24 | 0.75 | ||||||||||||
课程目标3 11% | 具备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赋能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 5 | 6 | 0.8 | |||||||||||||
总分 | 10 | 20 | 70 | 0.778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教材 《乡村规划与设计》陈前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5 参考书
[3]乡村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张鸽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4]乡村景观设计.吕勤智、黄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机房 | ||||||||||||||||
K 注意事项 | 1.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2.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 2 月 26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 2 月 26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 2 月26 日 |
三明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实习、综合实践、
毕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园林3课程实习 | 课程代码 | 0913610212 | ||||||||||||
课程类型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R其他 | 课程负责人 | 王清华 林玉华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1 | ||||||||||||
开课学期 | 第六学期 | 总周数 | 1周 | 总学时 | 28 | ||||||||||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 先修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1、计算机辅助设计2、场地设计、风景园林设计1、风景园林设计2、园林工程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 ||||||||||||||
B 课程描述 | 风景园林设计三课程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课,课程重视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风景园林设计实操能力,掌握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相关设计要点,(目的)通过对乡村景观设计进行专项设计的实操,让学生掌握包含地形、铺装、构筑物、植物、水景,村口节点等设计内容及方法。课程内容直接为后期专业学习奠定技能表达基础,便于设计思路的表现和设计的实现(结果)。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掌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熟悉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的流程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 2.能依据场地具体条件进行乡村振兴空间营造相关设计。 (三)素养 3.具备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具备乡村景观设计的职业素养。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3.问题分析 | 3.1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园林图纸进行恰当表达; | 课程目标1、2 | |||||||||||||
7.工程与社会 | 7.1 能够基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 课程目标2、3 | |||||||||||||
9.职业规范 | 9.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实习(实践)项目 | 实习地点 | 周数/学时分配 | ||||||||||||
乡村调研一 | 某村调研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1 地形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2 构筑物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3 植物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4 水景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5 景观小品 | 结构楼20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6 服务设施 | 结构楼204 | 4 | |||||||||||||
合 计 | 28 | ||||||||||||||
F 教学方式 | R现场指导£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次别 | 实习(实践)项目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乡村调研 | 1、2、3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理论要与实践结合 | 课外实践指导 | ||||||||||
2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1 地形 | 1、2、3 | 乡村振兴战略 | 设计服务乡村,反哺乡村 | 设计实践指导 | ||||||||||
3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2 构筑物 | 1、2、3 | 设计实践指导 | ||||||||||||
4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3 植物 | 1、2、3 | 设计实践指导 | ||||||||||||
5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4 水景 | 1、2、3 | 设计实践指导 | ||||||||||||
6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5 景观小品 | 1、2、3 | 按任务书要求绘制设计图纸 | 1、遵守规范要求 学以致用 | 设计实践指导 | ||||||||||
7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6 服务设施 | 1、2、3 | 设计实践指导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过程性考核 | 成果考核 | 预期达成 情况 | ||||||||||
平时表现 10% | 过程图纸 50% | 作品 40% | |||||||||||||
课程目标1 40% | 掌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熟悉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的流程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 20 | 20 | 0.8 | |||||||||||
课程目标2 46% | 能依据场地具体条件进行乡村振兴空间营造相关设计。 | 30 | 16 | 0.75 | |||||||||||
课程目标3 14% | 具备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具备乡村景观设计的职业素养。 | 10 | 4 | 0.75 | |||||||||||
总分 | 10 | 50 | 40 | 0.7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教材 《乡村规划与设计》陈前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5 参考书
[3]乡村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张鸽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4]乡村景观设计.吕勤智、黄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机房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现场小测、综合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现场记录、日常表现、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实习总结 (4)口语评价:现场口头报告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年 2 月26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年 2 月26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 2 月26 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园林色彩》 | 课程代码 | 0912335205 | |||||||||||
课程类型 |
| 课程负责人 | 林银大 张鹭静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3 | |||||||||||
开课学期 | 二 | 总学时 | 48 | 其中实践学时 | 16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园林素描》 后续课程:《风景速写》《设计表现技法》等 | |||||||||||||
B 课程描述 | 园林色彩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水彩画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园林中的色彩。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分类,重点在于教授学生园林水彩绘画的基础知识。通过分析多幅水彩画作品,课程将提供具体、直观且有效的技术指导。 课程强调观察和感受色彩气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色调意识。通过专题训练,学生将锻炼捕捉外光色彩的能力,并提升对自然色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帮助理解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观察和表达复杂微妙的色彩。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了解水彩画历史及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色彩表现形体塑造的基本技法。理解核心价值:坚定“民族自信”。 (二)能力 分析色彩的感受能力及色彩作品的冷暖关系。初步了解色彩规律,把握画面整体结构关系。初步掌握基础的园林色彩表现及表达。重视提高控制画面大色彩关系的能力,形色结合的塑造对象表达感受,在塑造过程中注意色相、冷暖、明度等的分寸把握。掌握中国传统用色特征。 (三)素养 强化人性化色彩观察与意识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在园林色彩过程中掌握作品分析、评价、分享及建议的方法。以美化人,赋能园林色彩审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目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2.2问题分析 | 2.2 结构形态问题分析: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识别风景园林在生态、社会、 文化等层面的问题,分析其结构关系、机制、体系和时空特征, 以实现优化与整合。分 析风景园林在空间组织、环境营造、形态审美、行为感知、材料技艺等层面的问题, 以 引导设计与表达。 | 课程目标1.2.3 | ||||||||||||
6.1工程与社会 | 6.1 文化和社会价值:理解风景园林的文化和社会属性,能够从文化和社会视角分 析、评价特定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赋予规划设计方案以正确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 课程目标1、2、3 | ||||||||||||
10.1沟通 | 10.1 有效表达:掌握不同类型的专业表达方式,能够通过话语、文字、模型、图表 等途径,完整、清晰、恰当地表达专业观点和设计意图。 | 课程目标1、2、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一章 水彩画基础 | 2 | 1 | 3 | |||||||||||
第二章 水彩起步 | 2 | 1 | 3 | |||||||||||
第三章 水彩基本技法 | 4 | 2 | 6 | |||||||||||
第四章 色调练习 | 6 | 3 | 9 | |||||||||||
第五章 水彩静物画 | 6 | 3 | 9 | |||||||||||
第六章 水彩风景画 | 6 | 3 | 9 | |||||||||||
第七章 水彩提升技法 | 6 | 3 | 9 | |||||||||||
合 计 | 32 | 16 | 48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R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一章 水彩画基础 第一节 水彩工具 第二节 裱纸步骤 | 1、3 | 以美化人 | 赋能园林色彩审美发展 | 讲授与辅导 | |||||||||
2 | 第二章 水彩起步 第一节 水彩画历史 第二节 水彩运笔 第三节 色彩运用 | 3 | 讲授与辅导 | |||||||||||
3 | 第三章 水彩基本技法 第一节 平涂法 第二节 叠加法 | 2 | 讲授与辅导 | |||||||||||
4 | 第三节 湿画法、干画法 | 2 | 讲授与辅导 | |||||||||||
5 | 第四章 色调练习 第一节 色彩知识 | 2 | 中国古典色彩之美 | 历史自信 | 讲授与辅导 | |||||||||
6 | 第二节 暖色调练习 | 1 | 讲授与辅导 | |||||||||||
7 | 第三节 冷色调练习 | 1 | 讲授与辅导 | |||||||||||
8 | 第五章水彩静物画 第一节 水彩静物画临摹 | 2 | 讲授与辅导 | |||||||||||
9 | 第二节 水彩静物画写生 | 3 | 讲授与辅导 | |||||||||||
10 | 第三节 色彩搭配 | 3 | 讲授与辅导 | |||||||||||
11 | 第六章 水彩风景画 第一节 风景临摹 | 3 | 四季色彩 | 赋能园林色彩审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讲授与辅导 | |||||||||
12 | 第二节 风景写生 | 3 | 讲授与辅导 | |||||||||||
13 | 第三节 色彩与环境 | 2 | 讲授与辅导 | |||||||||||
14 | 第七章 水彩提升技法 第一节 水彩特殊技法 | 2、3 | 讲授与辅导 | |||||||||||
15 | 第二节 作品赏析 | 2、3 | 自然色彩 | 体验生命之美 | 讲授与辅导 | |||||||||
16 | 第三节作品综合点评 | 2、3 | 中国传统用色特征 | 坚定“民族自信” | 讲授与辅导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 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项目说明 | 预期 达成 情况 | ||||||||||
平时20% | 期中20% | 期末 考试 60% | ||||||||||||
课程目标1 (20%) | 水彩基本知识基本技法,基础形体塑造。 | 4 | 4 | 12 | 0.65 | |||||||||
课程目标2 (60%) | 分析色彩的感受能力及色彩作品的冷暖关系。初步了解色彩规律,把握画面整体构图结构关系。 初步掌握基础的园林色彩色调表现及表达。重视提高控制画面大色彩关系的能力,形色结合的塑造对象表达感受,在塑造过程中注意色相、冷暖、明度等的分寸把握。 | 12 | 12 | 36 | 0.65 | |||||||||
课程目标3 (20%) | 色彩细节观察与意识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掌握作品分析、评价、分享及建议的方法。 | 4 | 4 | 12 | 0.65 | |||||||||
总分 | 20 | 20 | 60 | 0.65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建筑水彩表现技法(第3版)》周宏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园林水彩》吴兴亮、高文漪.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2版2017.2 (1)水彩画工作室2.〔英〕梅利什著.郭莹 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01 (2)建筑水彩绘画技法.方晓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1 (3)以下画家及画派有关画册: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授课需使用专业画室 | |||||||||||||
K 注意事项 | 作业安排:由易到难,根据教学要求有侧重的重点摆放安排。 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的知道;根据教学具体要求,安排范画观摩。 课外安排:色彩速写材料不限,鼓励用速写方式或写生进行色彩小稿练习。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2月 26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2月 26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2月 26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古典园林分析 | 课程代码 | 0912320215 | |||||||||||||
课程类型 | R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 授课教师 | 孙志霞、安显楼 | |||||||||||||
修读方式 | 必修 R选修 | 学 分 | 2 | |||||||||||||
开课学期 | 四 | 总学时 | 32 | 其中实践学时 | 8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建筑史》、《风景园林设计》 同步及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 | |||||||||||||||
B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素养课程,在中外园林史课程的基础上深入的分析古今中外著名的园林造园理法,为后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课堂的理论授课,并结合一些著名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造园背景、平面分区、造园理法等,但是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课程思政参与服务三明及其周边的乡村景观建造过程,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大园林体系,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园林特点、不同园林类型之间的异同和交流,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通过本课程系统的理论讲授和科学的课题训练,更好地了解园林行业今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园林发展的不同模式,为今后从事园林工作打好基础。 | |||||||||||||||
C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目标2:能够将自然科学、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3: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1. 思想品德 | 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课程目标1 | ||||||||||||||
2. 工程知识 | 2.2能够将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课程目标2 | ||||||||||||||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8.1能够理解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1章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 2 | 0 | 2 | |||||||||||||
第2章 园林建筑的分布 | 2 | 0 | 2 | |||||||||||||
第3章 两种哲理、两条路子 对于意境的追求 | 2 | 0 | 2 | |||||||||||||
第4章 园林建筑的特征 从庭到苑囿 | 2 | 2 | 2 | |||||||||||||
第5章 内向与外向 看与被看 | 4 | 0 | 4 | |||||||||||||
第6章 主从与重点 空间的对比 | 2 | 2 | 4 | |||||||||||||
第7章 藏与露 引导与暗示 | 2 | 0 | 2 | |||||||||||||
第8章 起伏与层次第 虚与实 | 2 | 0 | 2 | |||||||||||||
第9章 空间序列 堆山叠石 | 2 | 2 | 4 | |||||||||||||
第10章 庭园理水 花木配置 | 2 | 2 | 4 | |||||||||||||
第11章 南北造园风格比较 | 4 | 0 | 4 | |||||||||||||
合 计 | 24 | 8 | 32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R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园林建筑的分布 | 1.2.3 | 讲解 | |||||||||||||
2 | 两种哲理、两条路子 对于意境的追求 | 1.2.3 | 中国传统文化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讲解 | |||||||||||
3 | 园林建筑的特征 从庭到苑囿 | 1.2.3 | 讲解 | |||||||||||||
4 | 内向与外向 | 1.2.3 | 讲解 | |||||||||||||
5 | 看与被看 | 1.2.3 | 讲解 | |||||||||||||
6 | 主从与重点 | 1.2.3 | 讲解 | |||||||||||||
7 | 空间的对比 | 1.2.3 | 讲解 | |||||||||||||
8 | 藏与露、引导与暗示 | 1.2.3 | 讲解 | |||||||||||||
9 | 疏与密 起伏与层次 虚与实 | 1.2.3 | 讲解 | |||||||||||||
10 | 南北造园风格比较 | 1.2.3 | 讲解 | |||||||||||||
11 | 堆山叠石 | 1.2.3 | 讲解 | |||||||||||||
12 | 庭园理水 | 1.2.3 | 讲解 | |||||||||||||
13 | 花木配置 | 1.2.3 | 植物和碳汇之间的关系 | 讲解 | ||||||||||||
14 |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1 | 1.2.3 |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人文情怀 | 讲解 | |||||||||||
15 |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2 | 1.2.3 |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人文情怀 | 讲解 | |||||||||||
16 |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3 | 1.2.3 |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历史意义 |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人文情怀 | 讲解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课堂表现15% | 平时作业15% | 期末考试70% | ||||||||||||||
课程目标1(30%) |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 | 5 | 20 | 0.7 | |||||||||||
课程目标2(30%) | 能够将自然科学、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5 | 5 | 20 | 0.7 | |||||||||||
课程目标3(40%) |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5 | 5 | 30 | 0.7 | |||||||||||
总分 | 15 | 15 | 7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023.12重印) 2.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卷)(第二版) 》汪菊渊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造园史纲》童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2 《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世界园林史》 汤姆﹒特纳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教室; 2.超星学习通; | |||||||||||||||
K 注意事项 | 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18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18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 2 月 18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 课程代码 | 0911520203 | |||||||||||||
课程类型 | 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R专业任选 其他 | 授课教师 | 李学东 刘新炜 | |||||||||||||
修读方式 | £必修 R选修 | 学 分 | 2 | |||||||||||||
开课学期 | 第六学期 | 总学时 | 32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导论》、《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树木学》、《中外园林史》、《古典园林分析》、《风景园林设计1》、《场地设计》、《环境行为及心理学》、《城市规划原理》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后续课程:《风景区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乡土景观规划》等。 | |||||||||||||||
B 课程描述 |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程。授课内容有风景区规划相关理论、风景区总体规划基本规定、风景区容量估算、保护培养规划、典型景观规划、风景游赏规划、游览设施规划、风景区详细规划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风景区规划专业知识,了解风景名胜区的类型和风景名胜区的风景鉴赏,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方法。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理解风景区规划相关理论。 2.掌握较为系统的风景区规划专业知识。 (二)能力 3、评价风景资源、分析风景区现状及提出发展策略。 (三)素养 4、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养成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具备团队协作的工作意识。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7、工程与社会 | 能够基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课程目标 1、2、3 | ||||||||||||||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园林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课程目标 1、2、3、4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第1章风景名胜概述 | 2 | 1 | ||||||||||||||
第2章 风景区规划导论 | 4 | 1 | ||||||||||||||
第3章 风景区总体规划基本规定 | 6 | 2 | ||||||||||||||
第4章 风景区容量估算 | 2 | 2 | ||||||||||||||
第5章 保护培育规划 | 4 | 4 | ||||||||||||||
第6章 典型景观规划 | 4 | 2 | ||||||||||||||
第7章 风景游赏规划 | 2 | 4 | ||||||||||||||
第8章 游览设施规划 | 2 | 12 | ||||||||||||||
第9章 其他相关规划 | 2 | 2 | ||||||||||||||
第10章 风景区详细规划 | 2 | 2 | ||||||||||||||
第11章 风景区规划案例 | ||||||||||||||||
合 计 | 32 | 32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第1章 风景名胜概述 1.1风景资源 1.2风景名胜区 1.3风景区与其他自然公园的对比 | 1、2、4 | 中国世界遗产建设成就。 |
| 多媒体 案例 | |||||||||||
2 | 第2章 风景区规划导论 2.1风景区规划概述 2.2风景区规划相关理论 | 1、2、4 | 多媒体 | |||||||||||||
3 | 第2章 风景区规划导论 2.3风景区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2.4风景区规划内容与步骤 | 2 | 多媒体 | |||||||||||||
4 | 第3章 风景区总体规划基本规定 3.1风景区范围的确定 3.2风景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 3.3资源分类 | 1、2、3、4 | 多媒体 案例 | |||||||||||||
5 | 第3章 风景区总体规划基本规定 3.4风景资源评价方法 3.5风景区性质的确定 3.6风景区发展目标 | 1、2、3、4 | 瑞云山风景区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 团队协作意识 | 多媒体 案例 | |||||||||||
6 | 第3章 风景区总体规划基本规定 3.7风景区分区规划 3.8风景区总体规划结构与布局 | 1、2、4 | 多媒体 案例 | |||||||||||||
7 | 第4章 风景区容量估算 4.1游人容量及计算方法 4.2风景区人口容量预测 | 2、3、4 | 多媒体 案例 | |||||||||||||
8 | 第5章 保护培育规划 5.1保护培育规划内容 5.2保护培育规划原则 5.3分级保护 5.4分类保护 5.5外围保护地带划定与保护要求 | 2、3、4 | 分级保护的变化 | 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 | 多媒体 案例 | |||||||||||
9 | 第5章 保护培育规划 5.6环境影响说明 5.7环境质量要求 5.8综合保护 5.9国外经验 5.10规划案例 | 2、3、4 | 多媒体 案例 | |||||||||||||
10 | 第6章 典型景观规划 6.1典型景观规划 6.2地质地貌景观规划 | 2、3、4 | 多媒体 案例 | |||||||||||||
11 | 第6章 典型景观规划 6.3建筑风貌规划 6.4植物景观规划 6.5人文景观规划 6.6雕塑景观规划 | 2、3、4 | 多媒体 案例 | |||||||||||||
12 | 第7章 风景游赏规划 7.1规划内容 7.2景观分析 7.3游赏项目组织 7.4风景组织 7.5游览方式选择 7.6游线组织 7.7游览日程安排 7.8森林浴场规划 | 2、3、4 | 多媒体 案例 | |||||||||||||
13 | 第8章 游览设施规划 8.1规划内容 8.2现状分析 8.3游客发展规模预测 8.4旅馆等级及床位预测 8.5设施单元组织与布局 8.6旅游基地选择 8.7分级配置原则 8.8国外接待设施 8.9相关服务设施规划 | 2、3、4 | 游人规模预测 | 1、自主学习的态度 2、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 多媒体 案例 | |||||||||||
14 | 第9章 游览设施规划 9.1基础工程规划 9.2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9.3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9.4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9.5综合防灾避险规划 9.6分期发展规划与配套措施 9.7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 2、3、4 | 多媒体 案例 | |||||||||||||
15 | 第10章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 10.1风景区详细规划概述 10.2风景区详细规划基本要求 | 1、2、3、4 | 多媒体 案例 | |||||||||||||
16 | 第11章 风景区规划案例 | 3、4 | 玉华洞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 | 1、与时俱进 2、可持续发展理念 | 多媒体 案例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情况 | ||||||||||||
课堂表现 10% | 平时作业 20% | 期末考试 70% | ||||||||||||||
课程目标1 30% | 理解风景区规划相关理论。 | 5 | 25 | 0.7 | ||||||||||||
课程目标2 40% | 掌握风景区规划专业知识。 | 5 | 5 | 30 | 0.7 | |||||||||||
课程目标3 20% | 评价风景资源、分析风景区现状及提出发展策略 | 5 | 15 | 0.7 | ||||||||||||
课程目标4 10% | 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养成与时俱进、团队协作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 5 | 5 | 0.7 | ||||||||||||
总分 | 10 | 20 | 7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建议教材;风景区规划.李文,昊妍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23 学习资料:1、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魏民,陈战是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风景区规划.许耕红,马聪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3、风景名胜区规划.杨瑞卿、陈宇、邱玲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教室;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风景园林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年 2 月 25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年 2月 26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年 2 月 27 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工程测绘课程实习 | 课程代码 | 0913610206 | |||||||
课程类型 |
| 授课教师 | 徐欣 | |||||||
修读方式 | R必修 选修 | 学 分 | 1.0 | |||||||
开课学期 | 4 | 总周数 | 1 | 总学时 | 16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预修《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材料》、《工程测绘》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或推理归纳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同步及后续课程:《风景园林工程》、《场地设计》等 | |||||||||
B 课程描述 | 测绘课程实习是《工程测绘》课程开设后衔接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工程测绘课程后将已掌握的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测绘基本理论知识与测绘技能,通过集中实训过程,完成特定的测绘综合实务内容,让其得到更加系统地提升,并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更坚实的基础。 | |||||||||
C 课程目标 | 1.知识 理解平面控制测量内外业操作要点;理解高程控制测量内外业操作要点; 归纳碎部点坐标数据采集内外业操作要点;归纳测图内业操作要点;归纳点位放样操作要点。 2.能力 能分析平面控制测量平差原理;能评价点位放样质量。 3.素养 重视细致认真、严谨负责的工程意识与解决综合问题的工程师能力培养;养成团结协作、善于沟通的从业习惯与职业能力;通过国家测绘科技成就坚定四个自信。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4.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4.1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风景园林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园林方案,组织部分或工艺流程。 | 课程目标2 | ||||||||
5. 研究 | 5.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 | 课程目标1、2 | ||||||||
9. 职业规范 | 9.2 能够在风景园林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课程目标2 | ||||||||
12. 项目管理 | 12.1 理解并掌握园林工程管理原理,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课程目标1、3 | ||||||||
E 教学内容 | 实习(实践)项目 | 实习地点 | 周数/学时分配 | |||||||
控制测量 | 校园内 | 6学时 | ||||||||
碎部点坐标数据采集 | 校园内 | 5学时 | ||||||||
内业成图 | 校园内 | 3学时 | ||||||||
点位坐标放样 | 校园内 | 2学时 | ||||||||
合 计 | ||||||||||
F 教学方式 | R现场指导£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次别 | 实习(实践)项目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控制测量 | 1、2 | 国家大规模测量控制网的建设 | 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 | 现场实践 | |||||
2 | 碎部点坐标数据采集 | 2、3 | 细节决定成败 | 职业素质的培养 | 现场实践 | |||||
3 | 内业成图 | 2、3 | 电子地图的市场应用 | 市场竞争的效率 | 现场实践 | |||||
4 | 点位坐标放样 | 2 | 机器人的应用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现场实践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 情况 | ||||||
出勤及 表现10% | 个人上交数据的准确度40% | 小组实习报告50% | ||||||||
课程目标1 30% | 高差测量原理及掌握水准仪操作;角度测量原理及掌握经纬仪操作;距离测量原理及掌握测距仪操作;坐标正算、坐标反算原理及掌握全站仪操作;理解并掌握控制测量原理及实务;掌握数字测图原理;归纳并掌握施工放样原理。 | 5 | 15 | 10 | 0.7 | |||||
课程目标2 65% | 分析并掌握控制测量原理及实务;评价并掌握施工放样及实务。 | 25 | 40 | 0.7 | ||||||
课程目标3 5% | 良好从业习惯,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 5 | 0.7 | |||||||
总分 | 10 | 40 | 50 | 0.7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1.教材:工程测量实训指南.郑进凤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6__2007).工程测量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土木工程测量.王国辉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3]GB/T 20257.1-201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图式(2017版)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1.多媒体教室,活动桌椅; 2.实习辅材、耗材; 3.实验仪器,实习场地。 | |||||||||
K 注意事项 |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三明学院;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现场小测、综合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现场记录、日常表现、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实习总结 (4)口语评价:现场口头报告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风景园林设计3 | 课程代码 | 0911435204 | ||||||||||||||
课程类型 |
R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 课程负责人 | 王清华 林玉华 | ||||||||||||||
修读方式 | R必修选修 | 学 分 | 3.5 | ||||||||||||||
开课学期 | 6 | 总学时 | 56 | 其中实践学时 | 0 | ||||||||||||
混合式 课程网址 | 无 | ||||||||||||||||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 先修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1、计算机辅助设计2、场地设计、风景园林设计1、风景园林设计2、园林工程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 ||||||||||||||||
B 课程描述 | 风景园林设计3课程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风景园林设计实操能力,掌握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相关设计要点。(目的)授课内容着重介绍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发展历程及乡村景观的设计要素与形式的相关理论知识 并着重对乡村景观设计进行专项设计,包含地形、铺装、构筑物、植物、水景,村口节点等。课程内容直接为后期专业学习奠定技能表达基础,便于设计思路的表现和设计的实现(结果)。 | ||||||||||||||||
C 课程目标 | (一)知识 1.掌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熟悉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的流程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 2.能依据场地具体条件进行乡村振兴空间营造相关设计。 (三)素养 3.具备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赋能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 ||||||||||||||||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
3.问题分析 | 3.1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园林图纸进行恰当表达; | 课程目标1、2 | |||||||||||||||
7. 工程与社会 | 7.1 能够基于风景园林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 课程目标2、3 | |||||||||||||||
9.职业规范 | 9.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 | 课程目标3 | |||||||||||||||
E 教学内容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绪论 漫谈乡村与乡村建设 | 2 | 2 | |||||||||||||||
第1章 乡村景观设计基本概念与发展状况解析 | 4 | 4 | |||||||||||||||
第2章 乡村景观设计原理 | 6 | 6 | |||||||||||||||
第3章 乡村景观专项设计 | 16 | 16 | |||||||||||||||
乡村规划专题 | 4 | 4 | |||||||||||||||
乡村规划案例 | 4 | 4 |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 | 16 | 16 | |||||||||||||||
乡村景观设计案例 | 4 | 4 | |||||||||||||||
合 计 | 56 | 56 | |||||||||||||||
F 教学方式 |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
G 教学安排 | 授课次别 | 教学内容 | 支撑课程 目标 |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 教学方式 与手段 | ||||||||||||
思政元素 | 思政目标 | ||||||||||||||||
1 | 绪论 漫谈乡村与乡村建设 | 1、3 | 乡村振兴战略 | 服务乡村,反哺乡村 | 讲述 | ||||||||||||
2 | 第1章 乡村景观设计基本概念与发展状况解析 1.1乡村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释义 1.2中国乡村景观现状问题与分析 | 1 | 讲述 | ||||||||||||||
3 | 1.3乡村景观设计理论的行程与发展 1.4乡村景观建设管理与建设实践 | 1、3 | 马克思的人民性理论 | 在后期的方案构思及方案设计中都必须贯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 讲述 | ||||||||||||
4 | 第2章 乡村景观设计原理 2.1乡村景观设计特征 2.2乡村景观设计要素 2.3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 1 | 讲述 | ||||||||||||||
5 | 2.4乡村景观设计的三种基本类型 2.5乡村景观活态传承的理念与方法 2.6乡村景观特色营造的三种路径 | 1 | 设计要“以人为本” | 1、以人为本; 2、强化缜密谋划意识 | 讲述 | ||||||||||||
6 | 2.7乡村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建设的三个层面 2.8乡村景观设计的项目实施 | 1、3 | 讲述 | ||||||||||||||
7 | 第3章 乡村景观专项设计 3.1乡村地形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8 | 3.2乡村铺装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9 | 3.3乡村构筑物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0 | 3.4乡村植物景观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1 | 3.5乡村水景与滨水景观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2 | 3.6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3 | 3.7乡村形象视觉传达系统(VI)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4 | 3.8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 1、2、3 | 讲述 指导 | ||||||||||||||
15 | 乡村规划专题1 | 1、2、3 | 讲述 指导 | ||||||||||||||
16 | 乡村规划专题2 | 1、2、3 | 讲述 指导 | ||||||||||||||
17 | 乡村规划案例1 | 1、2、3 | 按任务书要求绘制设计图纸 | 1、遵守规范要求 学以致用 | 讲述 指导 | ||||||||||||
18 | 乡村规划案例2 | 1、2、3 | 讲述 指导 | ||||||||||||||
19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1 地形 | 1、2、3 | 讲述 指导 | ||||||||||||||
20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2 铺装 | 1、2、3 | 讲述 指导 | ||||||||||||||
21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3 构筑物 | 1、2、3 | 讲述 指导 | ||||||||||||||
22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4 植物 | 1、2、3 | 讲述 指导 | ||||||||||||||
23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5 水景 | 1、2、3 | 讲述 指导 | ||||||||||||||
24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6 公共艺术 | 1、2、3 | 讲述 指导 | ||||||||||||||
25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7 景观小品 | 1、2、3 | 讲述 指导 | ||||||||||||||
26 | 乡村景观设计专题8 服务设施 | 1、2、3 | 讲述 指导 | ||||||||||||||
27 | 乡村景观设计案例1 | 1、2、3 | 讲述 指导 | ||||||||||||||
28 | 乡村景观设计案例2 | 1、2、3 | 讲述 指导 | ||||||||||||||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比 | 考核内容 | 评价方式 | 预期达成 情况 | |||||||||||||
课堂表现 10% | 平时作业 20% | 实践 10% | 期末考试(作品) 60% | ||||||||||||||
课程目标1 45% | 掌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熟悉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的流程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 5 | 10 | 0 | 30 | 0.8 | |||||||||||
课程目标2 44% | 能依据任务场地具体条件进行乡村空间营造相关设计 | 10 | 10 | 24 | 0.75 | ||||||||||||
课程目标3 11% | 具备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赋能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 5 | 6 | 0.8 | |||||||||||||
总分 | 10 | 20 | 70 | 0.778 | |||||||||||||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 教材 《乡村规划与设计》陈前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5 参考书
[3]乡村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张鸽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4]乡村景观设计.吕勤智、黄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 ||||||||||||||||
J 教学条件 需求 | 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机房 | ||||||||||||||||
K 注意事项 | 1.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2.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 ||||||||||||||||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 |||||||||||||||||
审批意见 |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 2 月 26 日 | ||||||||||||||||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 2 月 26日 | |||||||||||||||||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 2 月2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