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5-03-06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课程代码

0912340013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授课教师

郭长升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3

开课学期

4

总学时

48

其中实践学时

8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大学物理》、《理论力学》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或推理归纳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同步及后续课程:《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等。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为学生进行简单构件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奠定理论基础,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工程设计中的强度问题,应用材料力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对工程机械杆件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对工程设计中的杆件结构设计简便计算方法的能力。掌握应用应力状态分析方法和强度理论等,解决杆件组合变形下的分析能力。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内力、应力、应变,材料强度,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具备分析计算机械结构内力、应力及其变形的能力。

 (二)能力

2. 掌握杆件基本变形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计算。掌握利用截面法计算内力,结合强度和刚 度条件,掌握杆件基本变形下的强度刚度分析,利用稳定计算公式,初步掌握杆件稳定分析能力。

 (三)素养

3.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等知识,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解决智能建造和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1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2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较高的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课程目标2

7. 工程与社会

7.1能够分析和评价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技术与方案对项目建设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1章 绪论及基本概念

4

0

4

2轴向拉伸和压缩

6

4

10

 第3 扭转

6

0

6

 第4 弯曲应力

6

0

6

 第5 梁弯曲时的位移

6

2

8

6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6

0

6

7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6

2

8

合 计

40

8

48

F

教学方式

 ■课堂示范讨论实操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第1章 绪论及基本概念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2 材料力学发展概述

1

课堂公约

 学习态度;

契约精神;

课堂讲授

2

1.3 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

1.4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对象(杆件)的几何特征

1.5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2

 章节自学及测验情况

1.自主学习;

2.勇于质疑。

 课堂讲授

3

 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2.1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2 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

12



 课堂讲授

4

2.3 应力·拉(压)杆内的应力

2.4 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

2.5 拉(压)杆内的应变能

12

 碰撞事故分析

1.力学模型

2.思想萌芽

 课堂讲授

5

2.6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7 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

2.8 应力集中的概念

2.9 静强度可靠性设计概念

12



 课堂讲授

6

 第三章 扭转

3.1 概述

3.2 薄壁圆筒的扭转

12

 建筑结构分析中的材料力学

 生活中的力学解读

 课堂讲授

7

3.3 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

3.4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12

 班级学生及上届学生的典型作业案例

1.团队协作;

2.批判性思维。

 课堂讲授

8

3.5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

3.6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

3.7 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3



 课堂讲授

9

 第四章 弯曲应力

4.1 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4.2 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13



 课堂讲授

10

4.3 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

4.4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23



 课堂讲授

11

4.5 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

4.6 梁的合理设计

13

航空航天工程中的材料力学案例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课堂讲授

12

 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

5.1 梁的位移——挠度及转角

5.2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12

桥梁设计与维护中的材料力学

培养工程师精神

 课堂讲授

13

5.3 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

5.4 奇异函数·梁挠曲线的初参数方程

12



 课堂讲授

14

5.5 -面积定理·梁挠曲线的几何性质

5.6 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12



 课堂讲授

15

 第六章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6.1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12



 课堂讲授

16

6.2 拉压超静定问题

23



 课堂讲授

17

6.3 扭转超静定问题

6.4 简单超静定梁

13



 课堂讲授

18

 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12



 课堂讲授

19

 总复习

23



 课堂讲授

20

 习题课

13



 课堂讲授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表现

10%

作业

20%

期末考试

70%

 课程目标1

52%

掌握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内力、应力、应变,材料强度,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具备分析计算机械结构内力、应力及其变形的能力。

0

10

40

0.7

 课程目标2

38%

掌握杆件基本变形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计算。掌握利用截面法计算内力,结合强度和刚 度条件,掌握杆件基本变形下的强度刚度分析,利用稳定计算公式,初步掌握杆件稳定分析能力。

5

10

30

0.7

 课程目标3

10%

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5

0

0

0.7

 总分

10

20

7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材料力学》,孙训方,高等教育版社,2019.3.

2.参考书目:

[1]《材料力学》,王永康、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12

[2]《材料力学解题指导第二版》,马红艳,科学出版社,2020.7

[3]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1卷:力学(第5版),朗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4

3.课程讲义及推荐文献: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2 20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2 20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2 20



三明学院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交通安全与设施

课程代码

0911515042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方向 R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彭仪欣

修读方式

£必修        R选修    

学    分

1.5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总学时

24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高等数学》、《智能建造专业导论》。

同步或后续课程:《智能路线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等。



B

课程描述

《交通安全与设施》课程旨在系统介绍交通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的特点,深入探讨交通设施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与优化策略。课程内容涵盖交通安全分析、评价、设计及管理,重点讲解道路线形、交叉口设计、交通标志标线、护栏隔离栅等交通设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同时融入智能交通技术(如交通流预测、事件检测、交通诱导等)在提升交通安全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模拟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交通安全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交通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理解交通设施设计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熟悉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能力

2.具备运用交通安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对交通设施进行安全评价与优化设计,并利用智能交通技术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三)素养

3.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具备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为未来从事智能交通领域的工作奠定职业素养基础。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等知识,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解决智能建造和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1

7.工程与社会

7.1 能够分析和评价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技术与方案对项目建设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课程目标2

9.职业规范

9.1 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绪论

1

0

1

第二章交通安全基本原理

6

0

6

第三章 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

1

0

1

第四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2

0

2

第五章道路交通设施与交通安全

4

0

4

第六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

1

0

1

第七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

1

0

1

第八章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2

0

2

第九章 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与技术

2

0

2

第十章 新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2

0

2

补充 交通安全分析方法

2

0

2

合 计

24

0

24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1章 绪论

1.1安全系统工程基本概念  

1.2交通安全工程基本概念   

1.3交通安全工程学科


3章 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

3.1道路运输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

3.2铁路运输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

13

学科发展与社会责任

通过介绍交通安全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交通安全事业贡献力量的热情。

课堂讲授

2.

第2章 交通安全基本原理

2.1可靠性理论 

2.2事故致因理论

1



课堂讲授

3.

第2章 交通安全基本原理

2.3事故预防理论 

2.4交通系统安全控制

1



课堂讲授

4

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4.1概述

4.2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

4.3道路横断面与交通安全

4.4路基路面与交通安全

4.5道路交叉口与交通安全

4.6隧道与交通安全

4.7道路设计一致性与交通安全

4.8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

4.9道路景观、天气等与交通安全

1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道路线形、横断面、景观等内容,强调交通环境设计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课堂讲授

5

5章 道路交通设施与交通安全

5.1交通信号灯

5.2道路交通标志

5.3道路交通标线

5.4护栏与隔离栅

123



课堂讲授

6

5章 道路交通设施与交通安全

5.5防眩设施

5.6视线诱导设施

5.7其他安全设施

123



课堂讲授

7

第6章 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

6.1车辆性能与交通安全

6.2汽车轮胎与交通安全

6.3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6.4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6.5其他因素与交通安全

6.6车辆礼让斑马线与交通安全

13



课堂讲授

8

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

7.1生理心理学

7.2驾驶人与交通安全

7.3非机动车驾驶人特征与 交通安全

7.4行人特征与交通安全

7.5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教育

1



课堂讲授

9

8章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8.1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概述

8.2道路交通安全立法

8.3对道路运输车辆及驾驶人的安全管理

8.4道路旅客运输安全管理

8.5道路货物运输安全管理

8.6道路运输事故应急与管理

8.7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12

法治意识与规则意识

通过讲解交通安全管理法规和措施,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

课堂讲授

10

补充 交通安全评价分析方法

1 概述

2 事件树分析

3 事故分析法

12



课堂讲授

11

9章 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与技术

9.1概述

9.2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与体系 

9.3交通安全评价类型

9.4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9.5事故多发地点的辨识与改造

12



课堂讲授

12

10章 新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10.1接入管理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运用

10.2交通静化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运用 

10.3交通冲突点的计算技术

10.4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

10.5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10.6交通大数据发展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23

科技创新与工匠精神

结合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案例,鼓励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为实现交通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课堂讲授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表现(15%

作业(15%

期末考试(70%

课程目标145%

交通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理解交通设施设计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熟悉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原理及发展趋势。

5

5

35

0.7

课程目标245%

运用交通安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对交通设施进行安全评价与优化设计,并利用智能交通技术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5

5

35

0.7

课程目标310%

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具备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为未来从事智能交通领域的工作奠定职业素养基础。

5

5


0.7

总分

15

15

7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交通安全工程》,潘福全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05

2.学习书目:

[1]肖贵平,朱晓宁主编.交通安全工程(第三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21.3

[2]李锐,郑长江主编.道路交通安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王建军,龙雪琴主编.道路交通安全及设施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4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防噪音环境;

3.实验仪器。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2 15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215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2 15



7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理论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控制工程基础

课程代码

0911320020

课程类型

  • 通识课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

  •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授课教师

李汉生

修读方式

R必修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3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控制工程基础的先修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工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大学物理及电机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为理解控制工程中的数学模型、物理原理和电机特性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后续课程则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驱动与控制、嵌入式系统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这些课程进一步深化了控制工程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控制理论知识应用于更复杂的工程系统设计和实践中。







B

课程描述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由左健民编著的同名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料。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机电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设计简单机电控制系统的能力。通过对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时域和频域分析、稳定性分析以及系统校正设计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机电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及其控制原理。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优化,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从事相关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C

课程目标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3个课程目标,涵盖工程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

课程目标1:工程知识

学生将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微处理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能够理解并应用控制工程中的数学模型、时域和频域分析、稳定性分析等核心概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2:能力提升

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设计简单机电控制系统的能力,包括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和微处理器控制系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设计、调试和优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在机电控制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3:职业素养

学生将培养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 学生将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微处理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课程目标12

3.能力提升

3.3 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设计简单机电控制系统的能力,包括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和微处理器控制系统。

课程目标12

10.职业素养

10.2 学生将培养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1章 概论

2


2

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4


4

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


4

4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2


2

5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


4

6章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2


2

7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

4


4

8章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2


2

9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4


4

10章 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4


4

合 计

32


32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第一章 绪论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控制工程理论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123



课堂

2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123

梁文峰研发Deepseek

创新进取精神

课堂

3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

传递函数

系统框图和传递函数的运算

123



课堂

4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典型输入信号与系统性能指标

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123



课堂

5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123



课堂

6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幅相频率特性——奈氏图

对数频率特性——玻德图

123

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下考察测绘中国古建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课堂

7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系统稳定的基本概念

劳斯稳定判据

123



课堂

8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奈氏稳定判据

玻德稳定判据

123

杭州六小龙例子

企业家精神

课堂

9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灵敏度

控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性能指标

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

123



课堂

10

第七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

校正设计概述

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123



课堂

11

第七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

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

控制系统的并联校正

2



课堂

12

第八章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概述

典型系统的特性

工程设计原则

12

王澍坚持一生的建筑理念:做回归自然的,散发着人性的,真正的中国建筑。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课堂

13

第九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采样过程与采样原理

Z变换与Z反变换

123



课堂

14

第九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脉冲传递函数

离散系统的品质分析

23



课堂

15

第十章 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MATLAB入门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课堂

16

第十章 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

12



课堂

17

第一章 绪论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控制工程理论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表现

10%

作业

20%

期末考试

70%

课程目标(一)

0.5

学生将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微处理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5

10

30

0.7

课程目标(二)

0.4

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设计简单机电控制系统的能力,包括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和微处理器控制系统。

5

10

30

0.7

课程目标(三)

0.1

学生将培养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10

0.7

总分

10

20

7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左健民 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12

2.参考书目:

《控制工程基础》,董景新 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6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著,科学出版社,2019.12

《自动控制原理》,卢京潮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2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215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215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215




运筹学

三明学院  工程造价  专业(理论课程)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运筹学

课程代码

0911320005

课程类型

  • 通识课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课程负责人

徐欣

修读方式

R必修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4学期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同步及后续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管理与控制

B

课程描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性规划、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图与网络、排队论、存储论、对策论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管理、经济以及工程技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使学生获得运筹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进一步获得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知识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

C

课程目标

1.知识

理解运筹学基本知识,线性规划、图与网络归纳运筹学基本理论,运输问题、整数规划、排队论、存储论、对策论。

2.能力

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解决管理、智能建造以及智慧交通等技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

3.素养

重视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强化定量依据。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化人,赋能国家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指标及权重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3.问题分析50%


3.1 能够运用数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识别。

课程目标1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0%



4.1 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设计针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智能设计方法、技术或工艺流程;

课程目标2

12.项目管理20%


12.2 了解建设项目具备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专业能力,并提出合理的投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及教学形式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线性规划

4

0

4

第二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2

0

2

  1. 运输问题

2

0

2

第四章   目标规划

2

0

2

第五章   整数规划

2

0

2

第六章   非线性规划

1

0

1

第七章   动态规划

1

0

1

第八章   图与网络分析

4

0

4

第十章   排队论

2

0

2

第十一章 存储论

2

0

2

第十二章 对策论

4

0

4

第十三章 决策分析

3

0

3

第十四章 运筹学中的启发式方法

1

0

1

总复习、习题课

2

0

2

合 计

32

0

32

F

教学方式

R讲授      R讨论座谈   R问题导向学习  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   R探究式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单元名称与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

形式

环节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绪论

0-1 运筹学释义与发展简史

0-2 运筹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0-3 运筹学主要分支简介

0-4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0-5 运筹学应用软件简介

1  线性规划

1-1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1-2 图解法

1

讨论表决课堂公约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2

1  线性规划

1-3 单纯形法原理

1-4 单纯形法计算步骤

1

学情通报

章节自学及测验情况

1.自主学习;

2.勇于质疑


课堂

计算步骤的原理

土方调配

1.体会古人作业智慧;

2.民族与历史自信

3

1  线性规划

1-5 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

2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2-1 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2-2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2-3 影子价格

2-4 对偶单纯形法

12

对偶理论

数学物理的对称结构

科学理论的精美

课堂

作业布置

 “影子价格”

市场效率

4

2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2-5 灵敏度分析

3  运输问题

3-1 运输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3-2 用表上作业法求解运输问题

3-3 运输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12

灵敏度分析

两弹一星研制

制度自信

课堂

学生互评

班级学生及上届学生的典型作业案例

1.团队协作;

2.批判性思维

课外推荐

华罗庚的应用数学推广故事

科学家服务人民群众精神

5

4  目标规划

4-1 目标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4-2 目标规划的图解法

4-3 解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

4-4 目标规划的灵敏度分析

2




课堂

6

5  整数规划

5-1 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及解的特点

5-2 解纯整数规划的割平面法

5-3 分支定界法

5-4  0-1型整数规划

12




课堂

7

6  非线性规划

6-1 基本概念

6-2 一维搜索

7  动态规划

7-1 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最优化

7-2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7-3 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

搜索

机器学习搜索原理

学以致用


课堂

动态规划

施工组织的动态规划

与时俱进

8

8  图与网络分析

8-1 图与网络的基本知识

8-2

1




课堂

9

8  图与网络分析

8-3 最短路问题

8-4 最大流问题

8-5 最小费用流问题

2

费用流

工程造价控制的费用流

周密谋划;

课堂

课堂测验

最短路问题

鼓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10

10  排队论

10-1 引言

10-2 生灭过程和Poisson过程

10-3  M/M/s等待制排队模型

10-4  M/M/s混合制排队模型

1

排队模型

资源紧缺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课堂

11

11  存储论

11-1 存储问题及其基本概念

11-2 确定型存储模型

11-3 单周期的随机型存储模型

11-4 其他的随机型存储模型

1

物流问题

京东大型物流

市场效率

课堂

12

12  对策论

12-1 引言

12-2 矩阵对策的基本理论

1

博弈论

齐王赛马

周密谋划

课堂

13

12  对策论

12-3 矩阵对策的解法

12-4 其他类型对策简介

2

理论答疑

纳什均衡与科学奖励

科学家的专注


课堂

反复博弈

大国博弈

制度自信

14

13  决策分析

13-1 决策分析的基本问题

13-2 风险型决策方法

13-3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3-4 效用函数方法

23

学生团队探究式自学与讲授汇报

1.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

2.团队分工协作;

3.勇于质疑;

4.学术诚信

课堂

15

13  决策分析

13-5 层次分析法

14  运筹学中的启发式方法

14-1 启发式方法的概念

14-2 应用问题举例


16

总复习、习题课

12

学生做题

典型例题的举一反三

辩证思维

课堂

 —

期末总结与答疑

课后线上答疑,不占用课堂时间

 ——




线上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

情况

课堂讨论15%

作业20%

小测

15%

期末考试

50%


课程目标1

50%


理解线性规划、图与网络;归纳运筹学基本理论,运输问题、整数规划、排队论、存储论、对策论。

5

10


35

0.7

课程目标2

30%


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解决管理、智能建造以及智慧交通技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

10

10

5

5

0.7

课程目标3

20%


重视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强化定量依据。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化人,赋能国家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

10

0.7

总分

15

20

15

50

0.7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胡运权主编.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0

[2] 吴臻,蒋晓芸.运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12

[3] 傅家良.运筹学方法与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9

[4] 徐玖平,胡知能.运筹学.科学出版社,2023.11

[5] 侯福均,吴祈宗.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6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工程造价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年  月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智能测绘

课程代码

0911315014

课程类型

  • 通识课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课程负责人

黄磊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分

2.5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总学时

40

其中实践学时

8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高等数学》、《工程制图与CAD》。

同步或后续课程:《智能测绘实习》、《施工技术与组织》等。



B

课程描述

《智能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本课程解决学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必须掌握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协同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理解测量原理及掌握仪器操作步骤;

(二)能力

2.具备组织完成测图及施工测量全流程能力;

(三)素养

3..培养细致认真、严谨负责的工程意识与职业操守。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 工程知识


基础知识扎实,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面向土木基础设施,解决智能建造和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行维护全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12

4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综合运用相关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设计针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智能设计方法、技术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较高的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课程目标 12

7 个人和团队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3

0

4

第二章 水准测量

3

2

6

第三章 角度测量

3

2

6

第四章 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

3

0

2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3

0

4

第六章 工程控制测量与全站仪

3

4

8

第七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3

0

2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3

0

2

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

3

0

2

第十章 数字测图

5

0

5

合 计

32

8

40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1 .绪论1

13

《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第一首提到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涉及到的赤道周长概念。

让学生了解到新旧社会的区别,引申当下冠状病毒肆虐影响下当今中国与西方资本社会的对照。

课堂:讲解到地球半径时,引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2.

1.绪论2

2.1水准测量原理   2.2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

2.3水准仪的使用

1



课堂

3.

2.4等外水准测量内外业

2.5水准测量的误差 2.6自动安平仪及其他先进仪器

12

工程责任兹事体大

培养步步校核的工程实践意识、多维度防止出错

课堂:举例说明

4.

3.1水平角测量的原理

3.2-3.3光学经纬仪构造及使用

13



课堂

5

3.4水平角测量的方法3.5竖直角测量及误差分析


1



课堂

6

4.1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及电磁波测距

1



课堂

7

4.2直线定向  5.1误差概述       

1



课堂

8

5.2衡量精度的指标5.3误差传播规律

1



课堂

9

6.1 控制测量概述

6.2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计算原理

6.3 导线测量

12



课堂

10

6.4 交会定点计算

6.5 三、四等水准测量

6.6 三角高程测量

6.7 全站仪介绍                   

12



课堂

11

  1.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1



课堂

12

8.1 地形图的比例尺

8.2 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式

8.3 地貌的表示方法

8.4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8.5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解析测绘方法

12



课堂

13

9.1.地形图的识读

9.2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9.3 图形面积的量算

9.4 工程建设中地形图的应用



第十章:数字测图基础及工程应用

10.1 CASS7.0 操作方法简介

10.2 草图法数字测图   

1

 “利用已知坡度设计上山路线”该知识点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主动作为,为群众谋利益



课堂




暑期实践,村官角色等场景下的应用

14

第十章:数字测图:数字绘图技术

13



课堂

15

第十章:数字测图:无人机、RTK

13



课堂


16

期末复习与总结




课堂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考勤(10%

作业和实验(30%

期末考试(60%

课程目标150%

涵盖水准、角度、距离测量等基础技术,理解测量误差理论,掌握控制测量方法,构建坚实的测绘工程知识体系。

5

10

35

0.6

课程目标245%

通过学习全站仪与GPS技术,掌握地形图测绘方法,结合数字测图技术,设计并实施测绘项目方案,提升方案开发能力。

5

15

25

0.6

课程目标35%

测量过程的校核环节


5


0.6

总分

10

30

60

0.6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土木工程测量. 王国辉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2.学习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6__2017.工程测量标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

[2]覃辉主编.土木工程测量.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6

[3]复杂建筑施工放线(第三版).邓学才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1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防噪音环境

3.实验仪器。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812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81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8 12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智能测绘实习

课程代码

0913620067

课程类型

  • 通识课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课程负责人

黄磊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分

2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总学时

2

其中实践学时

2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专业导论》、《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同步或后续课程:《智能测绘》。



B

课程描述

《智能测绘实习》课程专注于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等先进测绘工具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RTK技术进行高精度测量,为未来在测绘工程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理解模型试验原理及仪器操作步骤;

(二)能力

2.具备组织完成模型试验的全流程能力;

(三)素养

3..培养细致认真、严谨负责的工程意识与职业操守。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3 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 自然科学、人工智能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12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综合运用相关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设计针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智能设计方法、技术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较高的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课程目标 12

6 使用现代工具

6.能够合理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正确预测与模拟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理解现代工程工具的局限性。

课程目标23


10 个人和团队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组成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共同达成工作目标。

课程目标 23

11 沟通

能够通过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撰写设计文稿、答辩等方式准确表达专业见解,能与业界同行、相关专业人员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课程目标 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部分 控制测量

10

10

第二部分 碎部点坐标数据采集

10

10

第三部分 内业成图

4

4

第四部分 成果整理、报告撰写

4

4

第一部分 控制测量

10

10

合 计

28

28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实践名称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控制测量(外业流程、内业计算)

(一)、(二)

控制测量类似“排兵布阵”为后续的“围而歼之”决胜千里之外,作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全局观意识的培养

通过任务布置与要点讲解完成

2

碎部点坐标数据采集(外业流程、数据传输)

(一)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的培养


现场

实践

3

内业成图(cass软件操作要点)


(一)、(二)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作用

软件大大节省劳力,但人要有校核意识与能力

机房实践

4

实习报告撰写

(三)



指导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考勤(20%


成果质量、实习报告(80%

课程目标130%

控制测量、碎步测量数据记录的规范性、计算准确度。


30

0.7

课程目标240%

闭合差的超限情况,地形图的各要素表达深度,地形图成果的饱满度。


40

0.7

课程目标330%

实习过程参与情况、实习报告的科学性

20

10

0.7

总分

20

8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工程测量实验与实训. 刘蒙蒙,李章树,张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2

2.学习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6__2020.工程测量标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0

[2]覃辉主编.土木工程测量.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6

[3]复杂建筑施工放线(第三版).邓学才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1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防噪音环境

3.实验仪器。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812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81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8 12




三明学院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高级编程语言应用

C++PythonMatlab

课程代码

0911330414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周玉珏、付晓强、

何力鸿、乔泽惠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3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总学时

48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D(一)

后续课程: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面向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大一学生,以“专业需求驱动、实践能力导向”为核心理念,通过PythonMATLABC++三门语言的模块化教学,构建编程基础与工程应用的深度融合。课程共48学时,分三个模块:

Python模块聚焦智能算法与数据处理,涵盖基础语法、深度学习框架及工程数据建模,培养代码规范与计算思维;MATLAB模块以工程计算与可视化为核心,强化矩阵运算、微分方程建模与数值求解能力,灵活运用高阶图形工具呈现科学计算结果;C++模块面向智能装备开发,从内存管理到硬件交互实践,覆盖数据结构、算法优化及嵌入式系统设计,衔接智能施工装备的二次开发需求。

课程采用“案例贯穿+项目驱动”模式,依托土木工程数据集与开源硬件平台,设计阶梯式项目(如“数据收集-模型构建-装备控制”全流程),融入代码规范与跨工具协同训练。此外,融入先进智能编程集成环境的搭建与使用教学,形成工具链互补。考核以实践报告、算法优化与硬件开发成果为核心,注重工程逻辑表达与团队协作,帮助学生建立“编程工具-专业场景-创新应用”三位一体的技术素养,为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PythonMATLABC++的核心语法与工程应用逻辑,贯通数据处理、科学计算与嵌入式开发的基础理论,理解跨语言协同的技术框架与行业规范,强化对国产自主技术生态的认知,树立工程伦理意识与文化传承自觉,形成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认知。

(二)能力

2.具备运用编程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初步实践能力,包括数据建模、算法设计、系统开发及跨学科协作,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科技报国情怀,在智能装备控制等场景中践行社会责任,实现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支撑行业智能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需求。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

2.3 能够基于基本原理,综合运用文献、规范、标准或图集以及先进人工智能等工具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并获得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1

4.研究

4.3 能够针对工程技术问题,采用科学方法与适宜工具进行研究分析,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课程目标1

5.使用现代工具

5.1 了解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领域常用的主流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理解其优点和局限性。

课程目标12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7.2 在工程建造、技术创新以及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中体现保护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关注、理解和评价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以及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人类社会可持续的问题。

课程目标2

12.终身学习

12.1 能在最广泛的技术变革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主动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不断寻求个人能力的突破与成长自主学习。

课程目标2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1 Python基础语法与工程数据处理

4

0

4

2 Python数据结构与算法实现

4

0

4

3 Python函数与模块化编程

4

0

4

4 Python工程场景典型应用

4

0

4

5 MATLAB矩阵运算与数值建模

4

0

4

6 MATLAB科学计算与仿真分析

4

0

4

7 MATLAB数据可视化与GUI开发

4

0

4

8 MATLAB工程计算综合实践

4

0

4

9 C++基础语法与程序结构

4

0

4

10 C++面向对象与内存管理

4

0

4

11 C++数据结构与算法优化

4

0

4

12 C++系统开发与硬件集成

4

0

4

合 计

48

0

48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R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Python基础语法与工程数据处理

1

 通过国产桥梁监测数据处理案例,强调数据安全与工程伦理。

 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课堂讨论、教学视频

2

Python数据结构与算法实现

1

 以“智能建造国产化技术攻关”为背景,展示算法优化对工程效率的提升。

 激发科技自立意识,理解技术创新的社会价值。

 课堂讨论

3

Python函数与模块化编程

1

 通过团队协作开发案例(如交通流量预测系统),强调工程文档规范与职业道德。

 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与职业责任感。

 课堂讨论

4

Python机器学习与数据建模

1

 结合国产芯片模型部署案例,传递自主可控技术理念。

 深化科技报国使命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课堂讨论

5

Python工程场景综合实践

2

 通过开源社区贡献案例,倡导技术服务于社会公共安全。

 培养协同创新精神与社会服务意识。

 课堂讨论

6

MATLAB矩阵运算与数值建模

1

 以中国高铁振动模型仿真为例,传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强技术自信与工程严谨性认知。

 课堂讨论

7

MATLAB科学计算与仿真分析

1

 结合国产仿真软件(如华为云ModelArts)对比教学。

 理解国产技术生态适配的重要性。

 试验教学

8

MATLAB数据可视化与GUI开发

1

 通过“桥梁安全预警可视化系统”案例,强调工程安全的社会责任。

 树立工程伦理与公共安全意识。

 试验教学

9

MATLAB工程计算综合实践

2

 以国产材料试验标准为案例,传递标准化建设的国家战略意义。

 强化技术规范意识与行业责任感。

 课堂讨论

10

MATLAB交通流仿真与优化

2

 结合城市交通优化案例,体现技术服务于民生需求。

 培养技术应用的社会价值导向。

 课堂讨论、教学视频

11

C++基础语法与程序结构

1

 通过智能施工机械控制逻辑设计,培养严谨的系统思维

 强化逻辑严谨性与工程安全意识。

 课堂讨论

12

C++面向对象与内存管理

1

 以北斗导航设备通信协议开发为例,深化科技自立意识。

 培养自主可控技术认知与系统设计能力。

 课堂讨论

13

C++数据结构与算法优化

1

 结合国产硬件平台(如龙芯)实践,强调自主创新。

 树立技术自主化与产业升级使命感。

 课堂讨论

14

C++系统开发与硬件集成

1

 通过国产嵌入式系统开发案例,传递技术国产化战略意义。

 增强底层技术攻坚的责任感。

 课堂讨论

15

C++高性能编程实践

1

 以国产操作系统内核优化为例,倡导核心技术自主化。

 培养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使命感。

 课堂讨论

16

 跨模块综合实践

智能交通信号优化系统联调

1.Python:车流量数据采集与预测模型训练;2.MATLAB:交通流微分方程仿真与信号配时方案生成;

3.C++:信号灯控制硬件端开发与实时反馈。

2

 通过多角色协作与开源技术贡献,培养协同创新精神。

 践行技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导向性。

 分组学习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

情况

出勤及课堂

表现

20%

平时

作业

10%

分组

作业

10%

期末

考试60%


课程目标1

50%

掌握C++,MatlabPython编程语言基本语法结构等知识。

10

10


30

0.6

课程目标2

50%

具备在典型场景中熟练运用基本编程知识的能力。

10


10

30

0.6

总分

20

10

10

60

0.6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 推荐教材:

  1.  埃里克·马瑟斯(Eric Matthes)著,袁国忠译.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2.  赵国生、于翔、王健.MATLAB完全学习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 Stanley B. LippmanJosée LajoieBarbara E. Moo著,王刚、杨巨峰译.C++ Primer(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1. 学习资料

[1]Python官方文档:https://docs.python.org/3/

[2]MathWorks官方教程与示例:https://www.mathworks.com/learn/tutorials.html

[3]C++标准库参考手册:https://en.cppreference.com/w/

[4]GitHub开源项目:智能交通信号优化系统 https://github.com/opensource-traffic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建筑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126

专家组审定意见:

2025127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128



三明学院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工程测量实习

课程代码

0963610009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R其他

授课教师

黄磊

修读方式

R必修        £选修    

学    分

1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实践学时

1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测量》

后续课程:《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



B

课程描述

测量实习属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过程,通常在学生修读《工程测量》、课程后同步展开。通过开展测量实习,将使学生所学的工程测量基础知识更加深入化、更具系统性。实习过程将为学生搭建测量理论联系工程测量实践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测量仪器操作的熟练度、规范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劳动观念,促进团队协作水平。因此测量实习对土木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较为重要的特殊意义。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理解控制测量外业操作要点及数据记录的规范要求;理解并领会不同测量仪器的使用场合和使用要点;归纳控制测量、数字测图、工程放样实施的流程步骤,并对不同方案进行比对、优化。

(二)能力

能够开发、使用现代工具分析闭合差产生的原因,能分析数字成图后与实际地形存在偏差的原因及因应对策;具备作为主完成人独立完成一份具备一定深度的合格测量成果的能力及成果评价能力

(三)素养

重视严谨负责、良性沟通等工程意识的形成;具备通过撰写实习报告、测量成果文件来阐述实习过程与展示实习成果的的素质;养成具有持续改进、终身学习的工程师职业素养。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工程知识

1.1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工程素养和正确的方法论;

目标(一)

5.使用现代工具


5.3能够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正确预测与模拟复杂土木工程问题,并理解其局限性。


课程目标(二)

10.沟通


10.1 针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能够通过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撰写设计文稿、答辩等方式准确而有效地表达专业见解,具有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目标(三)


12 终身学习

12.3 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课程目标(三)

E

教学内容

实践项目及内容

学时分配

实训

合计

第一部分 控制测量

10

10

第二部分 碎部点坐标数据采集

10

10

第三部分 内业成图

4

4

第四部分 成果整理、报告撰写

4

4

合 计

28

28


F

教学方式

R课堂示范£讨论实操£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实践名称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控制测量(外业流程、内业计算)

(一)、(二)

控制测量类似“排兵布阵”为后续的“围而歼之”决胜千里之外,作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全局观意识的培养

通过任务布置与要点讲解完成

2

碎部点坐标数据采集(外业流程、数据传输)

(一)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的培养


现场

实践

3

内业成图(cass软件操作要点)


(一)、(二)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作用

软件大大节省劳力,但人要有校核意识与能力

机房实践

4

实习报告撰写

(三)



指导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考勤(20%


成果质量、实习报告(80%

课程目标130%

控制测量、碎步测量数据记录的规范性、计算准确度。


30

0.7

课程目标240%

闭合差的超限情况,地形图的各要素表达深度,地形图成果的饱满度。


40

0.7

课程目标330%

实习过程参与情况、实习报告的科学性

20

10

0.7

总分

20

8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

2.学习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6__2020.工程测量标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1

[2]王国辉主编.土木工程测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6

[3]GB/T 20257-201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7.10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防噪音环境;

3.充足的实验仪器,合适的室外实验场地。

K

注意事项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2)实作评价: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8 13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8 13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8 13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工程测量

课程代码

0912330412

课程类型

  • 通识课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课程负责人

黄磊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分

3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总学时

48

其中实践学时

16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高等数学》、《工程制图》。

同步或后续课程:《工程测量实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



B

课程描述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本课程解决学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必须掌握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协同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理解测量原理及掌握仪器操作步骤;

(二)能力

2.具备组织完成测图及施工测量全流程能力;

(三)素养

3..培养细致认真、严谨负责的工程意识与职业操守。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工程知识


1.2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课程目标12

5 使用现代工具

5.1 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常用的现代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理解其优点和局限性;

课程目标 12

9 个人和团队

9.1 在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具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配合的意识,具有奉献精神;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3

0

3

第二章 水准测量

3

3

6

第三章 角度测量

3

3

6

第四章 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

3

0

3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3

0

3

第六章 工程控制测量与全站仪

3

6

9

第七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3

0

1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3

0

3

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

3

0

3

第十章 数字测图

3

4

7

第十一章 建筑工程测量

2

0

2

合 计

32

16

48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1 .绪论1

13

《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第一首提到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涉及到的赤道周长概念。

让学生了解到新旧社会的区别,引申当下冠状病毒肆虐影响下当今中国与西方资本社会的对照。

课堂:讲解到地球半径时,引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2.

2.1水准测量原理   2.2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

2.3水准仪的使用

1



课堂

3.

2.4等外水准测量内外业

2.5水准测量的误差 2.6自动安平仪及其他先进仪器

12

工程责任兹事体大

培养步步校核的工程实践意识、多维度防止出错

课堂:举例说明

4.

3.1水平角测量的原理

3.2-3.3光学经纬仪构造及使用

13



课堂

5

3.4水平角测量的方法3.5竖直角测量及误差分析


1



课堂

6

4.1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及电磁波测距

1



课堂

7

4.2直线定向  5.1误差概述       

1



课堂

8

5.2衡量精度的指标5.3误差传播规律

1



课堂

9

6.1 控制测量概述

6.2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计算原理

6.3 导线测量

12



课堂

10

6.4 交会定点计算

6.5 三、四等水准测量

6.6 三角高程测量    

6.7 全站仪介绍      

12



课堂

11

  1.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1



课堂

12

8.1 地形图的比例尺

8.2 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式

8.3 地貌的表示方法

8.4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8.5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解析测绘方法

12



课堂

13

9.1.地形图的识读

9.2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9.3 图形面积的量算

9.4 工程建设中地形图的应用



第十章:数字测图基础及工程应用

10.1 CASS7.0 操作方法简介

10.2 草图法数字测图   

1

 “利用已知坡度设计上山路线”该知识点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主动作为,为群众谋利益



课堂




暑期实践,村官角色等场景下的应用

14

第十章:数字测图

13



课堂

15

第十一章建筑工程测量

13



课堂


16

期末复习与总结




课堂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考勤(10%

作业(20%

期末考试(70%


课程目标150%

测量基准面,高差高程测量原理及内业计算,水平角、竖直角测量原理及内业计算、距离测量。

5

10

35

0.6

课程目标245%

坐标正反算原理及计算、控制测量原理及内业计算、施工测量原理及计算。

5

15

25

0.6

课程目标35%

测量过程的校核环节


5


0.6

总分

10

30

60

0.6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土木工程测量. 王国辉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2.学习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6__2017.工程测量标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

[2]覃辉主编.土木工程测量.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6

[3]复杂建筑施工放线(第三版).邓学才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1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防噪音环境

3.实验仪器。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8 12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81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812




三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土木工程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课程代号

0911320413

课程类型

 素质通识 ■专业核心 专业选修 专业方向

授课教师

黄凌君

修读方式

 ■必修      必选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1

总学时

32

实践学时

8

混合式

课程网址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A

预修要求

 先修课程:预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同步及后续课程:《道路与桥梁施工技术》等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土木工程试验理论和实践能力(目的)

 通过理论讲述、实验教学手段,情景演示、小组讨论、ppt等方法。(历程)

 使学生全面了解整个结构试验过程,了解各种测试仪器、仪表的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为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施工中结构试验、质量评定和各类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预期结果)

C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熟练掌握施工现场进行检测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重物加载、液压加载和支承装置(A1,D1,E1)

2.熟练掌握结构检测中各种物理量的测试原理和测试技术掌握结构检验的前期准备工作程序,为结构检测的顺利进行准备测试方案(B1,B2,D1,E1)

3.熟练掌握典型结构静荷检测的测试内容、测试方法的全过程(B1,B2,D1E1)

4.通过实验掌握建筑结构无损检测的原理和检测方法(C1,C2,D1E1)

(二)能力

具备分析实验和检测数据,编制实验和检测报告的能力

【注】学习目标细化:

核心价值: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等。

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等。

从业习惯: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工程规范等。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专业知能(A)

 实务技能(B)

 应用创新(C)

 协作整合(D)

 社会责任(E)

 合计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E1

E2

100%

15%


20%

30%

5%

10%

5%


10%

5%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及教学形式

理论

实践

合计

课程导论 , 概论

2

0

2

章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设计

2

0

2

章  土木工程结构静载试验

7

4

11

章  土木工程结构动力试验

1

0

1

章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试验

1

0

1

结构检测与建筑物可靠性鉴定

5

2

7

道路桥梁智能检测试验

2

2

4

桩基现场试验

2

0

2

 第试验的数据处理

2

0

2





 合 计

24

8

32

F

教学方式

R讲授      R讨论座谈   R问题导向学习  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  R实作学习   R探究式学习    R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单元名称与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

形式

环节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课程导论 绪论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授课内容版块、学习方法,教学相关事项通报,课后学习任务布置,工程试验与检测类别

56

讨论表决课堂公约,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类别概况

课堂公约,强调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3.团队精神

4.职业道德

 课堂

2

第一章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设计

结构试验的基本步骤,结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结构试验测试技术基本原理

13456

结构试验的基本步骤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团队精神;

2.职业道德

 课堂

结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团队精神;

2.职业道德

3

第二章 土木工程结构静载试验

静载试验加载系统和量测仪器,结构静载实验分类和具体操作,静载实验(应变片黏贴,抗弯梁加载)

13456

静载试验加载系统和量测仪器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课堂+实验室

结构静载实验分类和具体操作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静载实验(应变片黏贴,抗弯梁加载)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4

第三章 土木工程结构动力试验

动载试验仪器仪表、结构动力特性测定试验、结构动力反应测定试验、结构疲劳试验

13456

动载试验仪器仪表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课堂

结构动力特性测定试验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结构动力反应测定试验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5

第四章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试验

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人工地震试验、天然地震试验

13456

拟静力试验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课堂

拟动力试验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人工地震试验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6

第五章 结构检测与建筑物可靠性鉴定

混凝土结构的非破损检测、钢结构的非破损检测、砌体结构的非破损检测、结构可靠性鉴定

13456

混凝土结构的非破损检测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课堂

钢结构的非破损检测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砌体结构的非破损检测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结构可靠性鉴定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7

第六章~第八章

道路桥梁智能检测试验桩基现场试验试验的数据处理


工程桥梁现场荷载试验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课堂

桩基现场试验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结构模型试验设计

强调责任意识和工程规范

1.责任意识;

2.工程规范


期末总结与答疑

课后线上答疑,不占用课堂时间

 ——




 线上


【注】:

本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桥施工技术能力的专业,须将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贯穿课堂内外、课程学习始终,从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获取和职业素养格养成四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H

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线上辅助学习、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四项因素予以评定:

评价项目

 及配分

说明

 支撑课程目标

出勤及

课堂表现

10%

 出勤成绩5分。迟到、请假减0.25/次;迟到超过30分钟减0.5/次,超过60分钟等同于旷课;早退减1/次;旷课减1.5/次;缺课超过1/3课时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上课睡觉、带食物、以手机从事学习无关活动等行为,减0.25/次(暂定,以课堂公约为准)。

 课堂表现5分。侧重考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课堂互动参与度。

6

平时作业

10%

 课程有6次书面分析作业,分别占作业成绩的10%20%20%20%20%10%

3456

实验(20%

课程有4次实验,包括应变片黏贴实验,抗弯梁静载实验,回弹无损检测实验,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等

3456

期末考试

60%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作答的形式,主要考评方向:(1实验与检测基础知识; 2)对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3)运用理论知识评价、分析、解决施工实际问题的能力。

123456

注: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内容及比例由课程组商定,已报所在系和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在开课之初于课程导论环节告知学生并征求意见,班级通过后同步于课程门户界面公布。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1. 教材:《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王天稳,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

  2. 土木工程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李宗强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3

2.参考书目: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王立峰、卢成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叶成杰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建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课程大纲A—E项由所在部门和相关课程委员会编写并审核通过,教师不能自行更改;

2.本课程大纲F—J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教师不宜自行更改;

3.评价方式可参酌下列方式:

(1)纸笔测验:小考、期中纸笔测验、期末纸笔测验

(2)实作评量: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轶事记录

(3)档案评量:昼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量: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三明学院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金工实习

课程代码

0913610402

课程类型

  • 通识课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授课教师

苏志部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分

1

开课学期

2

实践学时

1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



B

课程描述

金工实习》是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也是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获得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奠基课程和必修课程。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理解现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知识;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所用的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机构、工夹量具以及安全操作技术。

2.归纳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知识,初步建立现代制造工程的概念。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二)能力

3.分析简单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式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主要工种方面应能独立完成简单零件的加工制造和在规定工艺实验中的实践能力

4.建立以现代工程材料与制造工艺为基础、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工程概念。培养学生熟悉图纸、加工符号及了解技术条件的能力

(三)素养

5.重视结合生产实际及创新设计建立大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生产质量、经济观念、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2:能够运用机械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手段,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在设计中体现一定的工程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123

5.使用现代工具

5.1:熟悉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

课程目标124

E

教学内容

实践项目及内容

学时分配

实验、上机、实训、线上教学、研讨等

合计

安生生产实习教育

实训

2

钳工基础与安全规范

实训

0.5


综合实训(制作典型工件,含考核

实训

2

工基础与安全规范

实训

0.5


综合实训(制作简单工件,含考核

实训

2

合 计


1


F

教学方式

R课堂示范R讨论实操£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实践名称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安生生产实习教育

课程目标5

大国工匠



1

钳工基础与安全规范

课程目标3




2

锉削与测量基础


课程目标12

大国工匠



3

综合实训(制作典型工件)

课程目标12




4

工基础与安全规范

课程目标3




5

综合实训(制作简单工件)

课程目标12

大国重器



H

评价方式

评价项目及配分

评价项目说明

支撑课程目标

平时60%

实习态度、出勤情况,安全实操规范













课程目标12345

期末(40%

实习加工工件质量

课程目标1234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董玉红 编著.数控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1] 王志平 主编.机床数控技术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 全国数控培训网络天津分中心编.数控机床.

[3]宋放之等.数控工艺培训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志雄.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 杜国臣 主编.数控机床编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

J

教学条件

需求

K

注意事项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下列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2)实作评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苏志部   艾子健   纪联南   张雯娟




年  月  日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三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3.问题分析

3-1能够运用数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识别。



课程目标1


5.研究

5-1能够基于专业理论针对智能

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研究方



课程目标2



7.工程与社会

7-1能够分析和评价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技术与方案对项目建设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7-2了解建设工程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其引起的社会影响,理解行业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2

0

2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

2

0

2

第三章凸轮机构

3

0

3

第四章齿轮机构

3

0

3

第五章 轮系

2

0

2

第十章 连接

2

0

4

第十一章齿轮传动

2

0

2



第十二章蜗杆传动

4

0

4

第十三章带传动和链传动

4

0

4

第十四章

2

0

2

第十六章滚动轴承

4

0

4

复习

2

0

2

32


32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1-1运动副及其分类

§1-2平面机构

运动简图

§1-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4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课程目标13










我国制造业发展







1.责任感、使命2.为国奉献精3.大国工匠精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2平面连杆






机构


讲授


§2-1平面四杆


案例教学


机构的基本类型


讨论


及其应用

课程目标1


2

§2-2平面四杆

机构的基本特性




§2-3平面四杆




机构的设计




3凸轮机构






§3-1凸轮机构




的应用和类型




3

§3-2从动件的

运动规律

课程目标1

讲授

案例教学


§3-3凸轮机构


讨论


的压力角







§3-4图解法设







4

计凸轮轮廓

§3-5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课程目标12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5







4齿轮机构




§4-1齿轮机构

的特点和类型

§4-2齿廓实现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定角速比传动的




条件

课程目标13



§4-3渐开线齿廓




§4-4齿轮各部




分名称及渐开线




标准齿轮的基本




尺寸








§4-5渐开线标






准齿轮的啮合


讲授

6

§4-6渐开线齿


案例教学


轮的切齿原理


讨论


§4-7 根切、最少

齿数及变位齿轮

课程目标13



§4-8平行轴斜




齿轮机构




§4-9锥齿轮机










7


5轮系

§5-1轮系的类

§5-2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5-3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5-4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课程目标12








分组设计





1.团队合作意

2.勇于克服困

3.提高动手能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5-5轮系的应












8




10连接






§10-1螺纹参







§10-2螺旋副




的受力分析、效

率和白锁

§10-3机械制造常用螺纹




课程目标12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10-4螺纹连




接的基本类型及




螺纹紧固件




§10-5螺纹连




接的预紧和防松







9




§10-6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

§10-7螺栓的材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料和许用应力




§10-8提高螺栓




连接强度的措施

§10-9螺旋传动

课程目标2



§10-10滚动螺




旋简介




§10-11键连接




和花键连接




§10-12销连接




11齿轮传动






§11-1轮齿的失






效形式和设计计






算准则






§11-2齿轮材料




讲授


10

及热处理

§11-3齿轮传动的精度

§11-4直齿圆柱


课程目标12


齿轮精确设计

1.认真严谨

2.专业学习使命感

案例教学

讨论


齿轮传动的作用






力及计算载荷






§11-5直齿圆柱






齿轮传动的齿面






接触强度计算






§11-6直齿圆柱





11

齿轮传动的轮齿

弯曲强度计算




§11-7圆柱齿轮

材料和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方法

§11-8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课程目标12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11-9直齿锥齿




轮传动




§11-10齿轮的




构造




§11-11齿轮传




动的润滑和效率






12蜗杆传动






§12-1蜗杆传动



12

的特点和类型




§12-2圆柱蜗杆




传动的主要参数


讲授


和几何尺寸


案例教学


§12-3蜗杆传动


讨论


的失效形式、材料




和结构

课程目标12



§12-4圆柱蜗杆




传动的受力分析




§12-5圆柱蜗杆




传动的强度计算




§12-6圆柱蜗杆




传动的效率、润滑




和热平衡计算




13带传动和






链传动



13

§13-1带传动的


讲授


类型和应用


案例教学


§13-2带传动的


讨论


受力分析




§13-3带的应力




分析

课程目标12



§13-4带传动的




弹性滑动、传动比




和打滑现象




§13-5V带传动




的计算




§13-6V带轮的




结构




14






§14-1轴的功用




和类型




§14-2轴的材料



14

§14-3轴的结构


讲授


设计

课程目标13

案例教学


§14-4轴的强度


讨论


计算




§14-5轴的刚度




计算











15

16滚动轴承

§16-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

§16-2滚动轴承的代号

§16-3滚动轴承

的选择计算

§16-4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课程目标12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16



复习回顾/案例分



课程目标123




答疑、习题、演练、讲解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

表现10%

课堂

讨论10%

作业10%

期末

考试70%









课程目标1

0.45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掌握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和设计方法。
























10











35











0.7









具备对机







构和零件进行





受力分析、运





动分析和动力





学分析的能





力。




课程目标2

0.45

掌握机械零件的强度、

10

35

0.7


刚度、寿命等





计算方法和评





价标准,初步





具备设计普通





机械传动装置





和简单机械的





能力。











培养正确







的设计思想和




严谨的工作作



课程目标3

0.1

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

10

0.7


质。




总分


10


10


10


70


0.7









I

建议教材及学习资料





1.教材:杨可帧.机械设计基础(第7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陈立德,罗卫平.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陈晓南杨培林.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M].科学出版社,2023.

3.朱东华.机械设计基础第3[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王毅.机械设计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5.郭伟.机械设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3.课程讲义及推荐文献:略


J

教学条件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课程FJ

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7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