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园丨两岸青年扎根乡野艺术创作,科技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19

盛夏七月,暑气渐盛,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济村乡的田间地头却因一群年轻人的到来而更添生机。三明学院闽台乡土微景观营造学社项目驱动创新班联合三明市乡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台湾团队),师生们带着行囊与工具进驻乡村,以“陪伴式营造、针灸式改造、微更新迭代、微循环共生”理念,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他们用艺术唤醒沉睡的乡土记忆,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在方寸之间的“微更新”里,让乡村振兴的活力自然生长。

用艺术“补色”,让文化记忆始终鲜活

长坊村的清晨总裹着草木与露水的清香。村头那处伊秉绶文化围合空间里,几个年轻身影正俯身为木构栏杆“梳妆”——这里是去年实践团队为村民打造的公共空间,承载着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在当地的文化印记,一年风雨洗礼后,木栏稍显斑驳,漆面也褪了些亮色。

“木枋衔接处得顺着纹理磨,补漆时要调得和原色调差不超过两度。”学生刘同学一边用细砂纸轻磨木面,一边向同伴叮嘱。团队分工明确:有人专注修补虫蛀的微小缝隙,有人反复调试木漆色调,有人将墙角杂草连根拔除、整平地面。两天细致劳作后,褪色的木构重焕温润光泽,杂乱的角落变得清爽整洁,连石凳都被擦拭得干干净净。

“去年过年时,全村人围着这儿烤火拉家常,娃娃们在旁边追着跑,热闹得很!”76岁的张奶奶看着焕然一新的空间笑得眼角堆起皱纹,“现在修得更精神了,等孙子回来,又能在这里跟小伙伴玩咯。”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在微公园座谈聊天。 杨应龙 供图

从初次营造到返场维护,这座文化空间早已超越“景观”的意义:它是老人午后闲谈的“会客厅”,也是孩子们听故事、学书法的“小课堂”。艺术的介入没有让老物件变成“标本”,反而给了它们持续生长的土壤——乡土记忆就在这样的日常里,被悄悄“保鲜”。

用创意“点睛”,让乡土肌理诉说故事

如果说长坊村的改造是“守护记忆”,新田村的实践则是让沉睡的乡土肌理“开口说话”。这个藏在深山里的村落,藏着亿万年冲刷而成的冰臼地貌,却因藏于深山鲜为人知。“能不能让游客没到现场,就先‘看见’冰臼?”同学们带着这个想法,在村部白墙上动起了心思。他们用深浅不一的蓝灰色颜料勾勒水流弧线,以赭石色晕染岩石肌理,寥寥几笔便让冰川融水冲刷岩石的动态图景“跃”于墙面,连冰臼的凹痕都透着立体感。

村道旁几座老旧烤烟房的“变身”,更让村民啧啧称奇。这些夯土砌筑的老建筑曾是村民种烟、烤烟的“老伙计”,如今闲置在路边。师生们没有拆改原貌,而是把村民闲置的簸箕、竹筐、斗笠收集起来,在簸箕上绘上“芒种插秧”“霜降收菜”等二十四节气插画,写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乡村振兴关键词,再用竹筐做框架、斗笠做点缀,错落地挂在夯土墙上。

金黄的簸箕衬着土黄色的夯土墙,画里的农耕场景与田间正在生长的作物相映成趣。路过村民王大叔忍不住驻足:“这画的不就是咱平时干活的样子?老房子这么一打扮,看着真舒心!”

“木漆要阴干三日才能固化,乡村振兴也像这漆料一样,急不得。”团队指导老师安教授轻触廊柱新漆面,语气笃定,“我们始终坚持‘最小干预’,保留烤烟房的夯土质感,用闲置农具做装饰,连颜料都选了能融入乡土的大地色系。艺术不是要重塑乡村,而是帮它把本有的生命力‘唤醒’。”

图为两岸青年在簸箕上创作二十四节气彩绘。 杨应龙 供图

用科技“赋能”,让生态保护更有智慧

新田村冰臼群地质奇观远近闻名,隆陂水库的清澈水域则是滋养村落的“生态屏障”。调研中,两岸青年既为冰臼的鬼斧神工与水域的洁净惊叹,也敏锐发现了隐忧:部分近岸区域散落着塑料袋、饮料瓶等生活垃圾,而传统人工巡查不仅效率低,还难以覆盖水库全域。

“能不能用技术让水域监测更精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被迅速付诸行动。同学们以 YOLOv8 算法为核心,结合 Django 全栈技术搭建“智能水面垃圾识别”网页平台,同步接入火山方舟 AI 大模型——只需导入无人机拍摄的水域影像,系统就能自动统计垃圾数量、分类种类,并生成处理方案。

“以前人工排查一片水域要两三个小时,现在用平台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参与项目的林同学展示着系统界面,屏幕上水库影像里的垃圾被精准标记,“我们还标注了 3000 多张垃圾样本图训练模型,识别准确率能达到 90% 以上。”

图为两岸青年在新田冰臼大合影。 杨应龙 供图

据了解,下一步,两岸青年计划组建无人机巡查小组,定期采集水域影像优化算法;他们还打算教村民使用简易版平台,让科技工具真正融入日常管护。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青年们用创新智慧为乡村水域生态保护装上“智慧眼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具体的实践路径。(通讯员 杨应龙 余小宝 翁敏君)

 

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6465121&app_version=1.6.2&sid=1646470&time=1755514939&signature=olXOy8gQJwx6DGYbAEV79wmwNcVBneM1PzMNdL3pWmnq02kveR&sign=55624cbdca37362af4e02b800b64e213#

 

 

来源:中青校园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