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5-09-15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25-26-1学期)








二○二五年九月



目录



一、23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1. 结构力学(齐桐)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结构力学

课程代码

0911340015

课程类型

 □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授课教师

齐桐

修读方式

 ☑必修□选修

3

开课学期

1学期

总学时

48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

混合式

课程网址

视疫情需要,可采用混合式教学。如无,则采用线下教学。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同步及后续课程:《砼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砼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等



B

课程描述

结构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任何工程结构物的设计、建造和创新都会遇到结构力学问题。结构力学又是土建、水工、航空等许多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一方面,以数学和基础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为基础;另一方面,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在工程各专业的学习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和掌握常见结构的受力分析原理、变形分析方法及力学模型的构建。能熟练运用静力学、变形学、强度理论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结构问题。(二)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复杂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结构计算。

(三)素养

3.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在实际工程中综合考虑结构安全、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养,具备一定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

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12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公式、图表和文字等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和解析

12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

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土木工程职业规范,并能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绪论

1


1

第二章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5


5

第三章静定梁

3


3

第四章静定刚架

3


3

第五章三铰拱

2


2

第六章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

4


4

第七章静定结构总论

2


2

第八章影响线

4


4

第九章虚功原理和结构的位移计算

8


8

第十章力法

8


8

第十一章位移法

8


8

合计

48


48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

安排

次别

单元名称与内容

支撑

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

形式

环节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11学时)

  1. 绪论

123

结构力学学习目标

为谁学

对现代社会下的个人主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课堂

21学时)

第二章 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2.1几何组成分析目的、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体系

2.2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

123

约束的概念

对个人主义和约束能效的思考

对现代社会下的个人主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课堂

31学时)

2.3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的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

三个规则

繁与简,从一个本质到多个角度

科学精神和工程精神

课堂

41学时)

2.4几何组成分析举例

几何瞬变

微小变形和无限危害

科学精神和工程责任

课堂

52学时)

2.4几何组成分析举例

2.5体系的计算自由度数公式

2.6结构的几何组成和静定性的关系

静定和超静定

多余的思考

社会价值和工程价值

课堂

61学时)

第三章 静定梁

3.1静定单跨梁的计算

123




课堂

71学时)

3.2叠加法绘制直杆弯矩图

3.3简支斜梁的计算

叠加法

从繁到简,从简到繁,

科学视角

课堂

81学时)

3.4静定多跨梁的计算

多跨梁

基础和附属

责任和能力

课堂

91学时)

第四章 静定刚架

4.1静定平面刚架的几何组成及特点

4.2静定刚架支座反力的计算

4.3用截面法求静定刚架杆端截面内力

123




课堂

101学时)

4.4静定刚架内力图的绘制




课堂

111学时)

4.5三绞刚架及多层多跨静定刚架的内力图

三铰钢架/多跨刚架

理想和现实,港珠澳大桥

工程设计的意义

课堂

122学时)

第六章 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

6.1桁架的特点和组成分类6.2结点法

6.3截面法

123

零杆

结构和力

科学精神

课堂

132学时)

6.4结点法和截面法的联合应用

6.5组合结构




课堂

142学时)

第五章 三铰拱

5.1三铰拱的组合和类型

5.2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三绞拱的支座反力

5.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三绞拱截面内力的计算公式

5.4三绞拱的受力特性

5.5三绞拱的合理轴线

123

合理拱轴

中国的大跨度桥梁案例

中国精神

共产党的全局观

课堂

152学时)

第七章 静定结构总论

7.1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的方法

7.2静定结构的一般性质

7.3各种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

123

学生团队探究式自学与讲授汇报

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术诚信

课堂

162学时)

第八章 影响线

8.1影响线的概念8.2静力法作静定单跨梁影响线

8.3结点荷载作用下梁的影响线

8.4静力法作桁架的影响线

123




课堂

172学时)

8.5机动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8.6影响线的应用

包络图

概率和极限

科学精神

课堂

182学时)

第九章 虚功原理和结构的位移计算

9.1位移计算概述

9.2虚功和虚功原理

9.3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和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9.4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123




课堂

192学时)

9.5图乘法

图乘法由来

偷懒和创新

探索和思考

科学精神

课堂

202学时)

9.5图乘法




课堂

212学时)

9.6温度作用时的位移计算

9.7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

9.8线性变形体系的互等定理




课堂

222学时)

第十章 力法

10.1超静定结构和超静定次数

10.2力法的基本概念

10.3力法方程的典型形式

123

力法的基本思路

平衡的寻找

科学精神和工程价值

课堂

232学时)

10.4超静定梁、刚架和排架

10.5超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




课堂

242学时)

10.6对称结构的计算

对称的本质

对称的哲学意义

工程哲学和工程价值

课堂

252学时)

10.7超静定拱

10.9温度变化和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内力

10.11超静定结构计算校核




课堂

262学时)

第十一章位移法

11.1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11.2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和载常数

123




课堂

272学时)

11.3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体系

11.4位移法方程

位移法的基本思路

新的平衡的寻找

力学意义和目的

科学精神和社会意义

课堂

281学时)

11.5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课堂

291学时)

11.6位移法计算有侧移刚架和排架




课堂

302学时)

11.7位移法计算对称结构




课堂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互动

10%

作业

10%

期中考试

20%

出勤

10%

期末考试

50%


课程目标1

35%

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5

10


20

0.8

课程目标2

50%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公式、图表和文字等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和解析

5

5

10


30

0.8

课程目标3

15%

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土木工程职业规范,并能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5



10


0.8

总分

10

10

20

10

50

0.73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结构力学(上、下册)》(第5版),包世华,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2.参考书目:

[1]胡国,兴吴莹.《结构力学》(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2]包世华.《结构力学学习指导及解题大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黄达海,郭全全.《概念结构力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4]单建,吕令毅.《结构力学》(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廉锟.《结构力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线上资源

福州大学结构力学(祁皑)线上教学视频

同济大学结构力学(朱慈勉)线上教学视频

自录视频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 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 2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 3




  1. 混凝土结构原理(周玉珏)

课程名称

混凝土结构原理

课程代码

0912330015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授课教师

 周玉珏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3

开课学期

1

总学时

48

其中实践学时

4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

同步课程:结构力学



B

课程描述

通过学习混凝土结构的基础知识、一般设计原理和方法,学生能基本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柱等构件的设计步骤、计算内容和分析方法,掌握各个受力构件的构造要求,能正确绘制和识读梁、柱截面配筋图,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过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C

课程目标

  1. 知识

掌握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构件在各种受力状态下的受力机理、破坏模式、影响因素等;影响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各类因素;掌握钢筋混凝土构件对于不同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毕业要求2.1

(二)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图标和文字等形式,对混凝土结构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获得有效的结论。(毕业要求3.1

(三)素养

能够基于土木工程学科相关背景知识,对混凝土结构项目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清楚认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设计等对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素养,将理论学习与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要求相结合并传递混凝土建筑结构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了解国内外相关混凝土专业规范和标准。(毕业要求9.19.213.1

  1.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1 具备理解土木工程专业复杂问题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

课程目标一

3.问题分析

3.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公式、图标和文字等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和解析

课程目标二

9.职业规范

9.1 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土木工程职业规范,并能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9.2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课程目标三

13.终身学习

13.1 能正确认识自主学习和追踪新知识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课程目标一、三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1绪论

2


2

2章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4


4

3章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10

2

12

4章 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

6

2

8

5章 受压构件的截面承载力

10


8

6章 受拉构件的截面承载力

2


2

7章 受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

4


5

8章变形、裂缝及延性和耐久性

4


6

9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2


2

合 计

44

4

48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R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绪论

1.1 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1.2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1.3 结构的功能和极限状态简述1.4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1.5 学习本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三

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

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


2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2.1 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一、二

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对待结构设计态度,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PPT教学

课后作业


2.2 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

2.3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一、二、三



PPT教学



3章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3.1 梁、板的一般构造

3.2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受弯性能

一、二、三



PPT教学



3.3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原理

一、二



PPT教学



3.4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一、二、三



PPT教学

课后作业


3.5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一、二、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勇敢的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PPT教学

课后作业


3.6 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一、二、三


讲解将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应用现状。

说明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高层建筑结构最多的国家之一。技术上已经不弱于任何一个国家,许多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信心。同时也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说明不盲目追求最高建筑、强调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强调低碳生活。

PPT教学

课后作业




4章 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

4.1 概述

4.2 斜裂缝、剪跨比及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

4.3 简支梁斜截面受剪机理

一、二




PPT教学



4.4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1

一、二、三




PPT教学



4.4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2

4.5 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措施

一、二、三




PPT教学

课后作业


5章 受压构件的截面承载力

5.1受压构件的一般构造要求

5.2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

一、二、三




PPT教学



5.3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破坏形态

5.4偏心受压长柱的二阶弯矩

5.5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的基本计算公式

一、二、三




PPT教学




5.6矩形截面非称配筋偏心受压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2

一、二、三




PPT教学

课后作业



5.7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一、二、三





PPT教学

课后作业


5.8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9正截面承载力的Nu-Mu的相关曲线及其应用

5.10 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一、二、三




PPT教学



实验实践1:受弯构件的正/斜截面承载力仿真模拟实验

二、三



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实践2:工程结构实验构件承载力分析实验

二、三



实验

实验报告


6章 受拉构件的截面承载力

6.1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6.2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6.2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6.3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一、二、三




PPT教学


7章 受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

7.1概述

7.2纯扭构件的试验研究

7.3纯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

7.4弯剪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1

一、三




PPT教学

课后作业


7.4弯剪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2

7.5在轴向压力、弯矩、剪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受扭承载力计算

7.7构造要求

一、二、三




PPT教学



8章变形、裂缝及延性和耐久性

8.1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

一、二、三




PPT教学



8.2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验算

一、二、三




PPT教学

课后作业


9章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三




PPT教学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表现

10%

作业10%

章节测试

10%

期中考试10%

实验

10%

期末

50%


课程目标1

40%


主要考核混凝土结构材料、各类受力状态下的截面状态、破坏模式、设计方法、设计构造要求等内容。考试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



5

5

5


25

0.7

课程目标2

45%


主要考核混凝土结构材料、各类受力状态下的截面状态、破坏模式、设计方法、设计构造要求等内容。考试题型为:选择题、计算题等。


5

5

5

5

25

0.65

课程目标3

15%


能够清楚认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设计等对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素养,将理论学习与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要求相结合并传递混凝土建筑结构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了解国内外相关混凝土专业规范和标准。

10




5


0.7

总分

10

10

10

10

10

50

0.68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4

《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工出版社,2020年,第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混凝土结构》(第二版上册),叶列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J

教学条件

需求

PPT、《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图集标准等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建筑工程学院;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810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810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2 10



  1. 交通管理与控制(黄凌君)

课程名称

交通管理与控制

课程代码

0911430032

课程类型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黄凌君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1学期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B

课程描述

交通管理与控制涉及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也就是实际工作中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课程并不探讨如何进行交通规划与道路交通设施的设计,而是着重于探讨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理解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

(二)能力

2.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三)素养

3.重视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交通工程师、驾驶员等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2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课程目标1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2在工程实践中注重交通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课程目标2

9.职业规范

9.2理解交通工程师和驾驶员、行人等在交通管理和控制工作中的职责,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绪论章交通管理概论

2

0

2

章交通管理法规章交通行政管理

2

0

2

章交通秩序管理

2

0

2

章交通运行管理

4

0

4

章优先通行管理

2

0

2

章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       章交通拥挤管理

2

0

2

章特殊事件交通管理

2

0

2

章交通信号控制概论

2

0

2

第十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

4

0

4

第十二章 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

4

0

4

第十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第十四章 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系统

2

0

2

第十章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论,第十六章 交通监控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设备简介

4

0

4

合 计

32

0

32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本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效果

  1. 交通管理概论

1.1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1.2 交通管理体制

1.3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123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了解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以人为本







了解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明确责任







2

  1. 交通管理法规

2.1 全局性管理与局部性管理

2.2 交通法规

  1. 交通行政管理

3.1驾驶人管理

3.2车辆管理及车辆检验

3.3交通业务管理

1567

交通法规、驾驶人管理

遵纪守法

课堂







3

  1. 交通秩序管理

4.1 通行秩序管理

4.2 道路使用管理

4.3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与事故处理

4.4 交通秩序管理设施

4.5 高速公路通行秩序管理

13456

交通秩序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4

5章 交通运行管理

5.1 机动车行车管理

5.2 步行管理

5.3 停车管理

13456

交通运行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5

5.4 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

5.5 快速道路交通管理

5.6 交通组织优化

13456

交通运行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6

6优先通行管理

6.1 我国公共交通发展历程与现状、发展政策、经营和管理

6.2 常规公交优先通行管理

6.3 BRT通行管理

6.4 灵活式公交通行管理

6.5 其他车辆优先通行管理

13456

优先通行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7

7章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      

7.1 交通系统管理

7.2 交通需求管理

9章交通拥挤管理

9.1 交通拥挤问题

9.2 交通拥挤管理概念、功能和策略

9.3 交通拥挤管理系统简介

13456

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交通拥挤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8

  1. 特殊事件交通管理

8.1 特殊事件的分类和对交通的影响

8.2 特殊事件的交通特征

8.3 特殊事件的交通管理原则和措施讲述

8.4 计划性特殊事件的交通管理

8.5 突发性特殊事件的交通管理

13456

特殊事件交通管理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9

10交通信号控制概论

10.1 交通信号及交通信号灯

10.2 交通信号灯设置依据

10.3 交通信号灯控制类别

13456

交通信号控制概论

技术特点

课堂







10

  1.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

11.1 定时信号控制

11.2 感应信号控制

13456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1

11.3 环形交叉口信号灯控制方法

11.4 公交车辆信号优先控制

13456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2

12章  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

12.1 定时式联动控制

12.2 感应式线控系统和计算机线控系统

12.3 线控系统的连接方式

12.4 选用线控系统的依据

13456

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3

13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13.1 概念与分类

13.2 定时式脱机操作系统

13.3 自适应式联机操作系统

14 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系统

14.1 主线控制系统

14.2 入口匝道控制

14.3 出口匝道控制

13456

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和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4

15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论

15.1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与交通运输问题

15.2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15.3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几个子系统简介

13456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论

技术特点

课堂







15

16 交通监控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设备简介

16.1 传感检测系统

16.2 交通信号控制机

16.3 信息传输设备

16.4 计算机软硬件

16.5 信息显示终端设施

13456

交通监控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设备简介

技术特点

课堂







【注】: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或者工程造价知识,学会常规的分析计算方法和实践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H

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线上辅助学习、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四项因素予以评定: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作业10%

平时表现20%

期末考试70%








课程目标1

40%

掌握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理解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

5


35

0.75





课程目标2

40%

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5


35

0.75





课程目标3

20%

重视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交通工程师、驾驶员等基本职业操守。


20


0.75





总分

10

20

70

0.7







注: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内容及比例由课程组商定,已报所在系和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在开课之初于课程导论环节告知学生并征求意见,班级通过后同步于课程门户界面公布。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交通管理与控制》.吴兵 李晔,人民交通出版社,2025.4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年  92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年  93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月  3









  1. 智能路线设计(田尔布)

三明学院土木工程 专业《智能路线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智能路线设计

课程代码

0911430035

课程类型

  • 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R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授课教师

田尔布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5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CAD》、《工程测量》。

后续课程:《桥梁工程》、《路基路面》。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道路路线设计及现场勘测选线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和道路选线的教学,情景演示、小组讨论、ppt等方法。掌握道路路线设计和选线的标准,熟练运用路线勘测与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标准,具备从事道路设计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道路功能与分级及勘测的设计阶段。

2.掌握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

(二)能力

3.分析路面所处地的地形,进行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设计

4.综合利用自然条件和一般选线原则确定路线的选择方案,由具体的选线方案进行纸上定线。

(三)素养

5.重视专业能力训练建立更科学的社会主义“驾驶”文化和生命价值观。

6.养成道路设计过程中重视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理念。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2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课程目标12

3.问题分析

3-1 能够运用数学、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基本理论,对土木工程专 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综合运用图纸、图表和文字等方 式进行恰当表达。

3-2 能运用文献、规范、标准等资料研究分析土木 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34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1能够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殊需求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比较、优化;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有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34

13.终身学习

13.2具备了解和跟踪土木工程新技术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能力

课程目标1234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3

0

3

第二章平面设计

4

0

4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3

0

3

第四章横断面设计

6

0

6

第五章线形设计

3

0

3

第六章选线与总体设计

6

0

6

第七章定线

3

0

3

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3

0

3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1

0

1

合 计

32


32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R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第一章 绪论

道路勘测设计的主要任务

道路的功能与分级

道路设计的控制要素

15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我国道路建设成就,道路自信。

学生建立“四个自信”,喜欢上本专业、为我国在本专业取得的成绩自豪。

课堂讨论、教学视频、

课后作业

2

第二章平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直线

25

社会主义“驾驶”文化和生命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道路驾驶观念、道路设计责任感、明确自己作为道路工程师的责任,建立职业素养。

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教学视频

3

第三节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与圆曲线半径

第四节缓和曲线

第五节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25

社会主义“驾驶”文化和生命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道路驾驶观念、道路设计责任感、明确自己作为道路工程师的责任,建立职业素养。

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教学视频

4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汽车的动力特性与纵坡

第三节竖曲线

第四节爬坡车道

第五节避险车道

第六节纵断面设计方法与纵断面图

25

社会主义“驾驶”文化和生命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道路驾驶观念、道路设计责任感、明确自己作为道路工程师的责任,建立职业素养。

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教学视频

5

第四章横断面与路侧设计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路缘带

25

社会主义“驾驶”文化和生命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道路驾驶观念、道路设计责任感、明确自己作为道路工程师的责任,建立职业素养。

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教学视频

6

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

3




7

第六节汽车的制动性、行车视距及其保证

第七节路基横断面设计与计算

第八节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3




8

第五章线形设计

第一节平面线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线形设计

第三节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第四节线形设计检验与评价

4




9

第六章选线与总体设计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线形新理念与总体设计

46

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学生建立的道路设计多方案的科学思想,树立设计环保、节约资源的理念

案例教学、翻转课堂、野外现场选线体验

10

第三节路线方案选择

第四节平原区选线

第五节山岭区选线

46

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学生建立的道路设计多方案的科学思想,树立设计环保、节约资源的理念

案例教学、翻转课堂、野外现场选线体验

11

第六节丘陵区选线

第七节特殊地区与不良地质地区选线

第八节3S技术在道路选线中的应用

46

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学生建立的道路设计多方案的科学思想,树立设计环保、节约资源的理念

案例教学、翻转课堂、野外现场选线体验

12

第七章定线

第一节定线方法

第二节纸上定线

第三节现场定线

第四节实地放线

1




13

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交通组织设计

第三节平面与视距设计

第四节扩宽设计

第五节环形交叉设计

第六节立面设计

1




14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1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表现

10%

平时作业

20%

期末考试

70%

课程目标1

40%

理解道路勘测基本概念、理论。


5

35

0.7

课程目标2

30%

掌握道路专业知识,使用工程背景分析,即应用分析。

5

10

15

0.7

课程目标3

25%


道勘设计的安全性等影响因素分析


5

20

0.7

课程目标4

5%


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5



0.7

总分

10

20

7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许金良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3(第5版)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014.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2.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2017.

4、尤晓. 现代道路勘测设计[M].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5、朱照宏. 道路勘测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指南[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J

教学条件

需求

PPT、制图规范、图集、施工图纸等

K

注意事项

1、本授课大纲FJ项得视教学需要调整之。

2、请尊重知识产权,并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0903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20250905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05





  1. 路基路面工程(田尔布)

三明学院土木工程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路基路面工程

课程代码

0911430036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授课教师

田尔布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3

开课学期

5

总学时

48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道路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具备一定的路线设计、路基路面材料知识及实践经验。

同步及后续课程:《工程结构与检测》等。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路基路面工程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目的)

通过ppt讲授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必要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历程)

掌握有关公路、城市道路、厂区道路工程中路基工程、路面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路基边坡稳定性和挡墙土压力计算等方法;熟悉路基路面工程施工技术。(预期结果)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路基路面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2.掌握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分析和计算方法。

3.掌握路基路面稳定性分析理论在工程设计、事故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二)能力

4.培养针对抽象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

5.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素养

6.树立正直可靠的精神品格

7.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素养层面学习目标细化:

7.1 核心价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

7.2 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等。

7.3 从业习惯:良好的交流、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1具备理解土木工程专业复杂问题所要求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

课程目标1234

3问题分析

3.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公式、图表和文字等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和解析。

课程目标123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1能够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殊需求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比较、优化;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有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1234

9职业规范


9.2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课程目标1234

13终身学习


13.2具备了解和跟踪土木工程新技术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能力。

课程目标12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概论

3

0

3

第二章 路基土的特性及设计参数

5

0

5

第三章 路基设计

6

0

6

第四章 路基防护及支挡结构设计

6

0

6

第五章 路基施工

3

0

3

第六章 交通荷载及路面设计参数

4

0

4

第七章 路面基层

6

0

6

第八章 沥青路面设计

6

0

6

第九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5

0

5

第十章 路面施工

3

0

3

第十一章 路基路面养护与管理

2

0

2

合 计

48

0

48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单元名称与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

形式







环节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课程导论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授课内容版块、学习方法,教学相关事项通报,课后学习任务布置,作业1,等

1章绪论

了解路基路面工程取得的成就及路基路面工程与各学科的关联性;掌握路基路面结构工程结构特点、结构分层和结构层主要功能等,掌握路基路面结构特点与分层要求;掌握路基路面结构的影响因素;掌握公路自然区划的概念及不同自然区划的特点、公路自然区划的划分方法。

134

讨论表决课堂公约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了解路基路面特点

了解公路发展历史,

民族与历史自信







了解中国特点

了解中国公路地理

中国公路工程建设技术自信







2

2章路基土的特性及设计参数

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要求;路基土的工程特性和承载力评价指标与方法;

3章 路基设计

路基概念及构造、病害及原因

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相关的交通、环境、材料的特性与要求、结构设计参数

1234

路基土评价方法来由

各国评价方法

寻找差距

课堂

3

掌握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和设计方法

路基稳定性分析;排水设计、特殊路基

熟练掌握直线法和圆弧法(瑞典法和BISHOP法)验算路基的边坡稳定性,能进行陡坡路堤的稳定性验算;理解浸水路堤的稳定性验算特点及要求;熟练掌握路基典型横断面组成及一般路基设计要点;理解路基变形观测与控制要点、路给排水设计要求、特殊路基设计方法,基本掌握地基加固的类型与方法。

23

路基材料特性

不同区域有不同土质

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特点

课堂

4

4章 路基防护及支挡结构设计

路基防护、支挡结构类型与构造

挡土墙布置与设计原则

了解路基的坡面防护与冲刷防护的类型与方法;掌握挡土墙的用途、类型与使用条件;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

能熟练进行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能进行重力式挡土墙的构造、设计与稳定性验算;了解轻型挡土墙的基本知识。

23

评价方法

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评价方法发展历史

课堂






5

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

能熟练进行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能进行重力式挡土墙的构造、设计与稳定性验算;了解轻型挡土墙的基本知识。

5 路基施工

掌握路基施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掌握路基压实原理和应用;

1234




课堂






6

了解石质路基施工要点以及路基的加固、路基施工新技术

交通荷载及路面设计参数

第一节 交通荷载及其对路面的作用

第二节 标准轴载及轴载换算

第三节 路面材料设计参数

1234

交通调查

调查方法进展

大数据应用,5g发展自信

课堂






7

7章 路面基层

§7-1 路面基层概述

§7-2 碎石与级配碎石基层

§7-3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

掌握级配碎石基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和刚性基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7-456 沥青稳定基层、刚性基层等了解级配碎石、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沥青稳定碎石、刚性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过程

124

半刚性基层

结合我国国情发展自己半刚性基层

因地制宜

课堂






8

8章 沥青路面设计

§8-1沥青路面概述

§8-2沥青路面分类

§8-3沥青路面性能与气候分区

§8-4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掌握沥青类路面的使用品质、工作特性、面层分类;理解沥青路面材料的力学特性与温度稳定性;了解沥青类路面的表面抗防滑基本知识;理解弹性层状体系理论;掌握路面结构破坏状态、设计指标与标准;

1234

理论体系

马歇尔理论体系与改良

因地制宜与发展

课堂






9

§8-5 沥青路面破坏状态设计指标与标准

§8-6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8-7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8-8 沥青路面排水设计

§8-9 沥青路面改扩建设计

§8-10 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熟练掌握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原则;掌握我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基本流程与方法,进行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和厚度设计;了解结构剪应力计算内容;能理解并运用沥青路面改建设计方法;了解沥青路面的最新进展。

23




课堂






10

9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9-1 水泥混凝土路面概述

§9-2 水泥混凝土路面分类与构造

§9-3 弹性地基板体系理论简介

§9-4 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

:掌握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各种接缝构造与设置原理;理解混凝土面板下地基(基层、土基加基、垫层)的作用与要求;掌握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现象,理解受力情况与结构设计的关系;

1234

理论体系

体系发展与实用性完善

引进与消化

课堂






11

§9-5水泥路面破坏状态设计指标与标准

§9-6 水泥路面设计可靠度理论

§9-7 水泥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9-8 水泥砼路面结构设计

12




课堂






12

§9-91011 水泥砼路面排水设计等

了解弹性地基板的荷载应力分析(K地基与E地基板的理论解),了解半无限地基板荷载应力的有限元方法;掌握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的基本流程与方法,进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和厚度设计;熟练掌握温度应力计算与板块平面尺寸设计内容;初步了解复合式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加铺层的设计及其他特种水泥混凝土路面。

10章 路面施工

了解路面施工的过程、施工设备、检测设备和方法;

34




课堂






13

10章 路面施工

重点了解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沥青路面(含沥青稳定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含刚性基层)的材料组成设计、施工设备要求、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方法与要求。

第十一章 路基路面养护与管理

1234

筑路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发展历史

基建技术自信

课堂



















【注】:

《路基路面工程》是道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知识,学会常规的分析计算方法和实践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表现

10%

平时作业

20%

期末考试

70%



课程目标1

40%

理解路基路面基本概念、理论。


5

35

0.7



课程目标2

30%

掌握路基路面工程专业北京,使用工程背景分析,即应用分析。

5

10

15

0.7



课程目标3

25%


路基路面工程稳定性、安全性等因素分析


5

20

0.7





课程目标4

5%


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5



0.7





总分

10

20

7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黄晓明 主编. 路基路面工程(第7版).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2

2.参考书目:

1.《路基路面工程》(第五版).邓学钧.人民交通出版社.2021.9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8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93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93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 5











  1. 交通智能建模与仿真(侯森磊)

课程名称

交通系统教学与仿真

课程代号

0911515044

课程类型

£素质通识 £专业核心 R专业选修 £专业方向

授课教师

侯森磊

修读方式

£必修      £必选      R选修

学    分

1.5

开课学期

5

总学时

24

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预修要求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管理与控制》、《机器学习》、《智能路线设计》。

同步及后续课程:《智能路线课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等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面向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系统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系统介绍了交通仿真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以及典型交通仿真软件TransCADVISUMVISSIMSynchro的操作流程以及应用方法。

本课程介绍了交通仿真技术的概念、原理、进行交通仿真的意义和基本步骤以及道路设施模型、交通生成模型、车辆跟驰模型、换道模型、行人仿真模型。并以常见的交通仿真软件为例,进行案例讲解,使学生了解交通仿真在交通控制方案改善、交通状态评价、交通规划方案评价方面的应用流程。

该课程以知识讲解为基础,以教授典型交通仿真模型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C

学习目标

(一)知识

掌握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意义,理解交通仿真技术在现代交通工程中的核心作用,熟悉主流交通仿真软件的功能特点、操作流程及适用场景,解决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二)能力

具备独立操作典型交通仿真软件的能力,能够针对实际交通场景进行建模、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能多角度考虑,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比选和评价。

  1. 素养

培养系统思维与科学严谨的工程态度,理解交通仿真技术在提升交通系统效率与安全性中的社会责任;树立“技术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结合中国国情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在仿真方案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等知识,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解决智能建造和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1

7工程与

社会

7.1能够分析和评价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技术与方案对项目建设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课程目标2

9职业

规范

9.1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及教学形式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交通系统及系统分析

2

0

2

第二章 交通系统常用模型

3

0

3

第三章 交通系统建模

3

0

3

第四章 交通系统仿真基础

4

0

4

第五章 交通系统仿真模型

4

0

4

第六章 宏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3

0

3

第七章 中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2

0

2

第八章 微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3

0

3

合 计

24

0

24

F

教学方式

R讲授      R讨论座谈   R问题导向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   R探究式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单元名称与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

形式

环节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2学时)

第一章 交通系统及系统分析

123

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讲解

系统论与系统观

认识系统科学能加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最终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堂

2

2学时)

第二章 交通系统常用模型

2.1常用模型分类

2.2交通预测模型

2.3交通系统优化模型

123

交通强国战略介绍

家国情怀与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交通事业发展而学习的志向,增强行业自信

课堂

3

2学时)

第二章 交通系统常用模型

2.4交通系统网络分析模型

2.5交通系统评价模型

第三章 交通系统建模

3.1系统建模基本技能

3.2系统建模的步骤和方法

123

交通系统模型对交通状态评价、交通规划方案评价的优化作用

工程服务社会

理解工程技术服务于社会生活与国家发展的价值

课堂

4

2学时)

第三章 交通系统建模

3.3经验模型构建及参数辨识

3.4随机性模型构建及评价

3.5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集聚与疏散特性

建模案例

123

交通流集聚与疏散特性讲解与模型预测

数据驱动社会治理

培养责任意识

课堂

5

2学时)

第四章 交通系统仿真基础

4.1交通系统仿真概述

4.2交通系统仿真建模原理

123

交通系统仿真的目的与意义

科技助力公共服务

理解技术服务社会的功能

课堂

6

2学时)

第四章 交通系统仿真基础

4.3交通系统仿真方法与步骤

123

强调仿真步骤的严谨性与错误仿真的后果

科学精神与责任感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工程结果负责的责任心

课堂

7

2学时)

第五章 交通系统仿真模型

5.1道路设施模型

5.2车辆生成模型

5.3辆跟驰模型

123




课堂

8

2学时)

第五章 交通系统仿真模型

5.4车道变换模型

5.5行人与非机动车模型

123




课堂

9

2学时)

第六章 宏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6.1宏观交通系统仿真软件

123




课堂

10

2学时)

第六章 宏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6.2宏观交通系统仿真案例分析

第七章 中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7.1中观交通系统仿真软件

123




课堂

11

2学时)

第七章 中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7.2中观交通系统仿真案例分析

第八章 微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8.1微观交通系统仿真软件

123

介绍不同中观仿真软件的适用场景与局限性

辩证思维与工具理性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不盲目迷信软件

课堂

12

2学时)

第八章 微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8.2微观交通系统仿真案例分析

123

对比宏观中观微观交通模型的适用场景

系统思维与全局观

培养“统筹全局、兼顾细节”的系统思维

课堂


【注】:

本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桥施工技术能力的专业课,须将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贯穿课堂内外、课程学习始终,从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获取和职业素养格养成四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

情况

课堂

互动

10%

作业

20%

出勤

10%

期末

报告

60%

课程目标1

40%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交通工程系统知识,识别并阐述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中的复杂交通问题(如拥堵、安全、规划等),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10


30

0.8

课程目标2

45%

能够基于仿真软件,对复杂的交通系统问题进行建模、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依据结果进行交通控制方案改善、交通状态评价、交通规划方案评价

5

10


30

0.8

课程目标3

15%

在仿真学习中,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并自觉遵守交通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

5


10


0.8

总分

10

20

10

60

0.8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慈玉生,人民交通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 《交通系统工程》,冯树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 《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隽智才,科学出版社,2011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2


  1. 智能路线课程设计(田尔布)

三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智能路线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

0913610077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授课教师

田尔布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1

开课学期

5

实践学时

16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CAD》、《工程测量》。

后续课程:《桥梁工程》、《路基路面》。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道路路线设计及现场勘测选线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和道路选线的教学,情景演示、小组讨论、ppt等方法。掌握道路路线设计和选线的标准,熟练运用路线勘测与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标准,具备从事道路设计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道路功能与分级及勘测的设计阶段。

2.掌握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

(二)能力

3.分析路面所处地的地形,进行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设计

4.综合利用自然条件和一般选线原则确定路线的选择方案,由具体的选线方案进行纸上定线。

(三)素养

5.重视专业能力训练建立更科学的社会主义“驾驶”文化和生命价值观。

6.养成道路设计过程中重视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的理念。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1具备理解土木工程专业复杂问题所要求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

课程目标34

3.问题分析

3.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公式、图表和文字等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和解析。

课程目标12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1能够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殊需求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比较、优化;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有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34

  1. 9.职业规范


9.1 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土木工程职业规范,并能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课程目标34

  1. 10. 个人和团队


10.1 在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具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配合的意识,具有奉献精神。

课程目标34

E

教学内容

实践项目及内容

学时分配


实践

合计

布置任务并演示案例;

道路勘测设计的设计要求;

熟悉地形、地质等基础资料。

3

3

平面线性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

6

6

平纵组合设计

3

3

构造物设定

2

2

文本编制、图纸打印。

2

2

合 计

16

16

F

教学方式

 ■课堂示范讨论实操£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实践名称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布置任务并演示案例;

道路勘测设计的设计要求;

熟悉地形、地质等基础资料。

1234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介绍不同道路等级发展特性

民族与历史自信

2-3

平面线性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

1234


工业发展

课堂

4-6

平纵组合设计

1234

不同区域有不同土质

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特点

课堂

7

构造物设定

1234



课堂

8

文本编制、图纸打印。

4



课堂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考勤10%

课堂表现20%

实验报告70%

课程目标1

40%

理解路基路面基本概念、理论。


5

35

0.7

课程目标2

30%

掌握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背景,使用工程背景分析,即应用分析。

5

10

15

0.7

课程目标3

25%


路基路面工程稳定性、安全性等因素分析


5

20

0.7

课程目标4

5%


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5



0.7

总分

10

20

7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许金良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3(第5版)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014.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2.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2017.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2)实作评价: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820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820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820


  1.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黄凌君)

课程名称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

0913610080

课程类型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黄凌君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1

开课学期

1学期

总学时

一周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B

课程描述

交通管理与控制涉及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也就是实际工作中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课程并不探讨如何进行交通规划与道路交通设施的设计,而是着重于探讨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针对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在课程设计时添加较多工程案例,并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设的能力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理解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

(二)能力

2.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设计科学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三)素养

3.重视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强化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交通工程师、驾驶员等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2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课程目标1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2课程设计实践中注重交通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课程目标2

9.职业规范

9.2理解交通工程师和驾驶员、行人等在交通管理和控制工作中的职责,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学时分配

收集资料,列项

0.5

方案确定,图案绘制

2

相关计算

3.5

设计成果整理并提交

1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4

5章 交通运行管理

5.1 机动车行车管理

5.2 步行管理

5.3 停车管理

13456

交通运行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5

5.4 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

5.5 快速道路交通管理

5.6 交通组织优化

13456

交通运行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0

  1.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

11.1 定时信号控制

11.2 感应信号控制

13456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1

11.3 环形交叉口信号灯控制方法

11.4 公交车辆信号优先控制

13456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注】: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或者工程造价知识,学会常规的分析计算方法和实践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H

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线上辅助学习、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四项因素予以评定: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作业10%

平时表现20%

期末考试70%








课程目标1

40%

.掌握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理解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

5


35

0.75





课程目标2

40%

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设计科学的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5


35

0.75





课程目标3

20%

重视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强化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交通工程师、驾驶员等基本职业操守。


20


0.75





总分

10

20

70

0.7







注: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内容及比例由课程组商定,已报所在系和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在开课之初于课程导论环节告知学生并征求意见,班级通过后同步于课程门户界面公布。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交通管理与控制》.吴兵 李晔,人民交通出版社,2025.4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年  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年  9月  2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2










  1. 智能感知路面设计(田尔布)

三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智能感知路面设计

课程代码

0913610090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授课教师

田尔布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1

开课学期

5

实践学时

20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道路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具备一定的路线设计、路基路面材料知识及实践经验。

同步及后续课程:《工程结构与检测》等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路基路面工程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目的)

通过ppt讲授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必要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历程)

掌握有关公路、城市道路、厂区道路工程中路基工程、路面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路基路面设计方法。(预期结果)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路基路面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2.掌握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分析和计算方法。

3.掌握路基路面稳定性分析理论在工程设计、事故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二)能力

4.培养针对抽象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

5.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素养

6.树立正直可靠的精神品格。

7.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素养层面学习目标细化:

7.1 核心价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

7.2 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等。

7.3 从业习惯:良好的交流、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1具备理解土木工程专业复杂问题所要求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

课程目标12

3.问题分析

3.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公式、图表和文字等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和解析。

课程目标34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1能够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殊需求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比较、优化;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有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34

  1. 9.职业规范


9.1 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土木工程职业规范,并能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课程目标34

  1. 10. 个人和团队


10.1 在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具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配合的意识,具有奉献精神。

课程目标234

E

教学内容

实践项目及内容

学时分配

实践

合计

布置任务并演示案例;

某等级公路设计要求;

熟悉地形、地质等基础资料。

2

2

路面等级确定和结构组合设计

3

3

路面材料选择和材料组成设计、设计参数确定、厚度计算及拉应力验算


8

8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施工图绘制

4

4

文本编制、图纸打印。

3

3

合 计

20

20


F

教学方式

 ■课堂示范讨论实操£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实践名称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课程导论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授课内容版块

布置任务并演示案例;

某等级公路设计要求;

熟悉地形、地质等基础资料;

1234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介绍不同道路等级发展特性

民族与历史自信

2

路面等级确定和结构组合设计

1234

道路等级升级

工业发展

课堂

3-6

路面材料选择和材料组成设计、设计参数确定、厚度计算及拉应力验算

1234

不同区域有不同土质

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特点

课堂

7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施工图绘制

23



课堂

8

文本编制、图纸打印。




课堂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考勤10%

课堂表现20%

实验报告70%

课程目标1

40%

理解路基路面基本概念、理论。


5

35

0.7

课程目标2

30%

掌握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背景,使用工程背景分析,即应用分析。

5

10

15

0.7

课程目标3

25%


路基路面工程稳定性、安全性等因素分析


5

20

0.7

课程目标4

5%

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5



0.7

总分

10

20

7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黄晓明 主编. 路基路面工程(第4版).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

2.参考书目:

1)邓学钧 主编. 路基路面工程(第3版).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方福森 《路面工程》(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设社 1990.12

3)方左英 《路基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12

4)黄晓明 李昶 马涛编著 《路基路面工程》(第2版)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2)实作评价: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03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05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05


二、24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12

  1. 运筹学(徐欣)

三明学院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理论课程)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运筹学

课程代码

0911320005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徐欣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3学期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A

先修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同步及后续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管理与控制》

B

课程描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性规划、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图与网络、排队论、存储论、对策论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管理、经济以及工程技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使学生获得运筹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进一步获得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知识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

C

课程目标

1.知识

理解运筹学基本知识,线性规划、图与网络;归纳运筹学基本理论,运输问题、整数规划、排队论、存储论、对策论。

2.能力

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解决管理、智能建造以及智慧交通等技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

3.素养

重视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强化定量依据。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化人,赋能国家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指标及权重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3.问题分析50%


3.1 能够运用数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识别。

课程目标1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0%



4.1 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设计针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智能设计方法、技术或工艺流程;

课程目标2

12.项目管理20%


12.2 了解建设项目具备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专业能力,并提出合理的投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及教学形式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线性规划

4

0

4

第二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2

0

2

  1. 运输问题

2

0

2

第四章   目标规划

2

0

2

第五章   整数规划

2

0

2

第六章   非线性规划

1

0

1

第七章   动态规划

1

0

1

第八章   图与网络分析

4

0

4

第十章   排队论

2

0

2

第十一章 存储论

2

0

2

第十二章 对策论

4

0

4

第十三章 决策分析

3

0

3

第十四章 运筹学中的启发式方法

1

0

1

总复习、习题课

2

0

2

合 计

32

0

32

F

教学方式

R讲授      R讨论座谈   R问题导向学习  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   R探究式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单元名称与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

形式

环节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绪论

0-1 运筹学释义与发展简史

0-2 运筹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0-3 运筹学主要分支简介

0-4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0-5 运筹学应用软件简介

1  线性规划

1-1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1-2 图解法

1

讨论表决课堂公约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2

1  线性规划

1-3 单纯形法原理

1-4 单纯形法计算步骤

1

学情通报

章节自学及测验情况

1.自主学习;

2.勇于质疑


课堂

计算步骤的原理

土方调配

1.体会古人作业智慧;

2.民族与历史自信

3

1  线性规划

1-5 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

2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2-1 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2-2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2-3 影子价格

2-4 对偶单纯形法

12

对偶理论

数学物理的对称结构

科学理论的精美

课堂

作业布置

 “影子价格”

市场效率

4

2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2-5 灵敏度分析

3  运输问题

3-1 运输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3-2 用表上作业法求解运输问题

3-3 运输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12

灵敏度分析

两弹一星研制

制度自信

课堂

学生互评

班级学生及上届学生的典型作业案例

1.团队协作;

2.批判性思维

课外推荐

华罗庚的应用数学推广故事

科学家服务人民群众精神

5

4  目标规划

4-1 目标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4-2 目标规划的图解法

4-3 解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

4-4 目标规划的灵敏度分析

2




课堂

6

5  整数规划

5-1 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及解的特点

5-2 解纯整数规划的割平面法

5-3 分支定界法

5-4  0-1型整数规划

12




课堂

7

6  非线性规划

6-1 基本概念

6-2 一维搜索

7  动态规划

7-1 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最优化

7-2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7-3 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

搜索

机器学习搜索原理

学以致用


课堂

动态规划

施工组织的动态规划

与时俱进

8

8  图与网络分析

8-1 图与网络的基本知识

8-2

1




课堂

9

8  图与网络分析

8-3 最短路问题

8-4 最大流问题

8-5 最小费用流问题

2

费用流

工程造价控制的费用流

周密谋划;

课堂

课堂测验

最短路问题

鼓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10

10  排队论

10-1 引言

10-2 生灭过程和Poisson过程

10-3  M/M/s等待制排队模型

10-4  M/M/s混合制排队模型

1

排队模型

资源紧缺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课堂

11

11  存储论

11-1 存储问题及其基本概念

11-2 确定型存储模型

11-3 单周期的随机型存储模型

11-4 其他的随机型存储模型

1

物流问题

京东大型物流

市场效率

课堂

12

12  对策论

12-1 引言

12-2 矩阵对策的基本理论

1

博弈论

齐王赛马

周密谋划

课堂

13

12  对策论

12-3 矩阵对策的解法

12-4 其他类型对策简介

2

理论答疑

纳什均衡与科学奖励

科学家的专注


课堂

反复博弈

大国博弈

制度自信

14

13  决策分析

13-1 决策分析的基本问题

13-2 风险型决策方法

13-3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3-4 效用函数方法

23

学生团队探究式自学与讲授汇报

1.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

2.团队分工协作;

3.勇于质疑;

4.学术诚信

课堂

15

13  决策分析

13-5 层次分析法

14  运筹学中的启发式方法

14-1 启发式方法的概念

14-2 应用问题举例


16

总复习、习题课

12

学生做题

典型例题的举一反三

辩证思维

课堂

 —

期末总结与答疑

课后线上答疑,不占用课堂时间

 ——




线上

H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

情况

课堂讨论15%

作业20%

小测

15%

期末考试

50%


课程目标1

50%


理解线性规划、图与网络;归纳运筹学基本理论,运输问题、整数规划、排队论、存储论、对策论。

5

10


35

0.7

课程目标2

30%


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解决管理、智能建造以及智慧交通技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

10

10

5

5

0.7

课程目标3

20%


重视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强化定量依据。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化人,赋能国家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

10

0.7

总分

15

20

15

50

0.7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胡运权主编.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0

[2] 吴臻,蒋晓芸.运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12

[3] 傅家良.运筹学方法与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9

[4] 徐玖平,胡知能.运筹学.科学出版社,2023.11

[5] 侯福均,吴祈宗.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6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工程造价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2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4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5


  1. 工程力学(郭长升、刘静)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

课程代码

0911340405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授课教师

郭长升、刘静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4

开课学期

1

总学时

64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视疫情需要,可采用混合式教学。如无,则采用线下教学。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或推理归纳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同步及后续课程:《结构力学》《钢结构原理》《混凝土原理》等


B

课程描述

工程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任何工程结构物的设计、建造和创新都会遇到工程力学问题。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针对力学专业和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而开设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旨在通过对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平面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教学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杆件内力和变形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结构力学和钢结构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在工程各专业的学习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C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

掌握力、刚体、平衡、约束的概念,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理解力偶、力矩等基本概念。 熟练计算力的投影及力对点的矩;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课程目标2:能力

应用平缓方程、受力构件变形及其变形过程中构件内部应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进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计算。具有符合专业规范的解题表达能力,解题步骤分明、思路清楚、图形简明、数据准确、书写整洁。

课程目标3:素养

具有阅读和自学结构力学参考书、相关文献和线上视频资源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判别力。通过小组任务,初步建立小组合作能力。能运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和结构大师和PKPM等辅助软件,进行力学分析。培养匠心设计、落笔有责的职业操守和勇于质疑和探索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为人民的安全和生活幸福而设计的使命感。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具备识别、理解工程建设、智能建造领域复杂技术问题所要求的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1.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1 能够设计/开发满足智能建造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具有一定特殊需求的体系、结构及智能施工、运维方案,并在设计/开发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课程目标2

11项目管理

11.2 具备建设工程全周期一体化视野、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1章 静力学基础

6


6

2章 力系的简化

4


4

3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6


6

4章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2


2

5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6


6

6章 圆轴扭转

4


4

7章 梁的弯曲(1)——弯曲内力

8


8

8章 梁的弯曲(2)——与应力分析相关的截面几何性质

4


4

9章 梁的弯曲(3)——弯曲应力与弯曲强度计算

4


4

10章 弯曲刚度

4


4

11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8


8

12章 组合受力与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4


4

13章 压杆稳定性问题

4


4

合计

64


64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

安排

次别

单元名称与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

形式

环节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1. 静力学基础

1.1力和力矩

1.2力偶及其性质

123

讨论表决课堂公约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2

1.3约束与约束力的概念

1.4平衡的概念

123




课堂

3

1.5受力分析方法应用举例

123




课堂

4

2章 力系的简化

2.1力系等效与简化的概念

2.2力学简化的基础力向一点平移定理

123




课堂

5

2.3平面力系的简化

123




课堂

6

3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3.1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123




课堂

7

3.2简单的空间力系平衡问题

123




课堂

8

3.3简单的刚体系统平衡问题

3.4考虑摩擦式时的平衡问题

123




课堂

9

4章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4.1关于材料的基本概念

4.2弹性杆件的外力与内力

4.3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点

4.4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4.5正应变与剪应变

4.6线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4.7杆件受力与变形的基本形式

123

案例分析

赵州桥

1.工匠精神;

课堂

10

5章轴向拉伸与压缩

5.1轴力与轴力图

123




课堂

11

5.2拉压杆件的应力与应变

5.3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

123




课堂

12

5.4拉伸与压缩时的材料力学性能

123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低碳钢拉伸四个阶段与人类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相类比

1.不畏困难,勇于与困难做斗争。

课堂

13

6章 圆轴扭转

6.1工程上传递功率的圆轴及其扭转变形

6.2扭矩与扭矩图

123




课堂

14

6.3剪应力互等定理

6.4圆轴扭转时的剪应力分析

6.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123




课堂

15

7章梁的弯曲(1)——弯曲内力

7.1工程中的弯曲构件

7.2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123




课堂

16

7.3剪力图和弯矩图

123




课堂

17

7.3剪力图和弯矩图

123




课堂

18

7.3剪力图和弯矩图

123




课堂

19

8章梁的弯曲(2)——与应力分析相关的截面几何性质

8.1为什么要研究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8.2静矩、形心及其相互关系

8.3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

123




课堂

20

8.4惯性矩与惯性积的移轴定理

123




课堂

21

9章 梁的弯曲(3)——弯曲应力与弯曲强度计算

9.1平面弯曲与纯弯曲的概念

9.2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

9.3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的应用与推广

123




课堂

22

9.4平面弯曲正应力公式应用举例

9.5基于弯曲正应力的梁的强度计算

123




课堂

23

10章 弯曲刚度

10.1弯曲变形与位移的基本概念

10.2小挠度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123




课堂

24

10.5弯曲刚度计算

123




课堂

25

11章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11.1基本概念

11.2平面应力状态中任意方向面上的应力分析

123




课堂

26

11.3应力状态中的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

11.4分析应力状态的应力圆方法

123




课堂

27

11.5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应变能密度

123




课堂

28

11.6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条件

123




课堂

29

12章 组合受力与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12.1斜弯曲

12.2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123




课堂

30

12.2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12.3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123




课堂

31

13章 压杆稳定性问题

13.压杆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13.2细长压杆的临界荷载——欧拉临界力

123




课堂

32

13.3长细比的概念 三类不同压杆的判断

123




课堂




H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表现(15%)

作业(20%)

期中(5%

期末

60%


课程目标1

30%

力学基本概念及规律、力系简化及平衡、基本变形、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压杆稳定以及自主学习

2.57

3.43

3


21

0.6

课程目标2

60%

内力计算、强度分析、位移计算、刚度分析、应力状态分析、稳定性分析

8.14

10.86

2


39

0.6

课程目标3

10%

了解力学对工程的影响

4.29

5.71



0.8

总分

15

20

5

60

0.62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唐静静,范钦珊.结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2.参考书目:

[1]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I(第9版).理论力学(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刘文鸿.材料力学1(第6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

[3] 王博.材料力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4] 李德才.材料力学I(第6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3

3.课程讲义及推荐文献:略

J

教学条件

需求


1.教学材料。全课程具有多媒体课件,项目负责人完成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编写了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习题库等。

2.教学设施与环境。课程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学课件内容丰富、架构合理。

3.实践教学条件。建筑结构实验室为开展课程实验提供保障。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3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5




  1. 工程地质水文学(黄亚冬)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工程地质水文学

课程代码

0911330408

课程类型

  • 通识课 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课程负责人

黄亚冬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3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总学时

48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高等数学》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或推理归纳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同步及后续课程:《边坡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地质实习》等。



B

课程描述

工程地质水文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及水文问题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运动以及循环转化的规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成分以及水质的变化规律,并解决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消除地下水的危害等实际问题。













C

课程目标

  1. 知识

1.掌握土的形成和土的结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影响,土的分类和特殊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理解水的流动导致的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影响,会进行不良地质现象的评价

(二)能力

2.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矿物、岩石特征的辨识;运用所学理论进行人性化设计和工程加固措施掌握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

(三)素养

3.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3.1 核心价值:坚定“四个自信”及利、力、理、立核心价值,家国情怀,等。

3.2 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等。

3.3 从业习惯:认真严谨,团队协作,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等。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7.2在工程建造、技术创新以及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中体现保护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关注、理解和评价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以及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人类社会可持续的问题。

课程目标1

11.项目管理

11.2 具备建设工程全周期一体化视野、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课程目标2

12. 终身学习

12.1 能在最广泛的技术变革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主动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不断寻求个人能力的突破与成长自主学习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矿物和岩石

6

0

6

第二章 地层与地质构造

6

0

6

第三章 水的地质作用

6

0

6

第四章 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6

0

6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6

0

6

第六章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

6

0

6

第七章 地基工程地质问题

3

0

3

第八章 边坡工程地质问题

6

0

6

第九章 工程地质勘察

3

0

3

合 计

48

0

48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R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绪论

第一章 矿物和岩石

1.1 地球的概况

1.2 主要造岩矿物

1.3岩浆岩


1

坚韧不拔意识

1.学习态度;

2.坚韧意识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2

1.4 沉积岩

1.5 变质岩


23

1.章节自学及测验情况

2.对岩石标本进行辨识

3.地学科普--岩石有话说;《一块石头引发的血案》片段;峨眉山玄武岩地质调查资料

4.地球演化历史;地质学家--李四光;高效地质文献查找方法

1.自主学习;

2.勇于质疑;

3.体会漫长成岩过程;

4.民族与地域自信;

5.辩证思维;

6.民族多元文化自信;

7.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第二章 地层与地质构造

2.1 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的概念

2.2 地层概念

2.3 岩层及岩层产状

2.4 褶皱构造

123

1.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盾构施工;火神山医院背后的土木力量

2.班级学生及上届学生的典型作业案例

3.《科学公开课-读懂地层》《自然传奇--科罗拉多大峡谷》《决胜胡麻岭-胡麻岭隧道攻克纪实

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缜密谋划思想;

2.强化缜密谋划意识;

3.团队协作;

4.批判性思维;

5.人文关怀;

6.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

7.职业素养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4

2.5 断裂构造

2.6 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2.7 地质图


123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5

第三章 水的地质作用

3.1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123

1.三明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措施:美丽三明--从河而来;福建砂质红土特性

2.永安林隐石林--卡斯特地貌;玉华洞--喀斯特地貌

1.学以致用;

2.可持续发展;

3.安全意识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6

3.2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123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7

第四章 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4.1 岩石的物理性质

4.2 岩石的水理性质

4.3 岩石的力学性质

4.4 风化作用  

123

1.膨胀类岩石软化实验

2.沙尘暴也可以对人类有益


1.周密谋划;

2.可持续发展;

3.工程治理赋能社会发展;

4.鼓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创新思维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8

4.5 岩石、土的工程分类

4.6 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123

《建设者--穿越喀斯特》

1.周密谋划;

2.人文关怀;

3.工程师职业道德;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9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5.1 崩塌与落石

5.2 滑坡

5.3 泥石流

123

 “新滩滑坡”、“深圳滑坡事故”分析

1.周密谋划;

2.人文关怀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10

5.4 岩溶

5.5 地震

5.6 山地灾害链

123

1.大金湖--水上丹霞奇观

2.唐山大地震

3.漫步城市绿道尽享精彩生活

汶川大地震

1.周密谋划;

2.人文关怀;

3.周密谋划;

4.可持续发展;

5.生态保护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11

第六章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

6.1 岩体及地应力的概念

6.2 洞室围岩变形及破坏的主要类型

6.3 地下洞室特殊地质问题

6.4 围岩工程分级及其应用

6.5 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6.6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23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12

6.5 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6.6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123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13

第七章 地基工程地质问题

7.1 地基变形及破坏的基本类型

7.2 地基承载力

7.3 地基处理

23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14

第八章 边坡工程地质问题

8.1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

8.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8.3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8.4 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123




15

8.3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8.4 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123




16

第九章 工程地质勘查

9.1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分级与阶段

9.2 工程地质测绘

9.3 工程地质勘探

9.4 测试与长期观测

9.5 编制工程地质文件

23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

情况

讨论10%

作业10%

课堂表现10%

期末考试

70%

课程目标1

45%

矿物和岩石;地层与地质构造;水的地质作用;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5


5

35

0.6

课程目标2

45%

矿物和岩石;地层与地质构造;水的地质作用;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5


5

35

0.6

课程目标3

10%

领悟“工程地质”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从业习惯,坚守基本职业操守。


10



0.6

总分

10

10

10

70

0.6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白志勇,《土木工程地质》,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月,第4

2.参考书目:

1)李志萍主编,《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2022,5.6

2)琚晓冬主编,《工程地质》,20193,第1

3)张广兴主编,《工程地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12.3

4)刘芳宏、魏蓉、陈艳华编,《工程地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7月,第1

3.线上课程推荐:

1)《工程地质》,重庆大学 王桂林等,中国大学MOOC

2)《工程地质》,郑州大学 闫长斌等,中国大学MOOC

3)《工程地质》,福建工程学院 欧阳恒等,中国大学MOOC

4.课程讲义及推荐文献: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3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5



  1. 信号与系统(蔡豫威)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信号与系统

课程代码

0911320415

课程类型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R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授课教师

蔡豫威

修读方式

R必修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3学期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工程数学

后续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



B

课程描述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气信息学科的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的数学课程,也用于智能制造等跨学科专业学习。本课程通过学习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类型、基本表述和基本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初步系统地获得线性时不变系统时域分析法、变换域分析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C

课程目标

例如:

(一)知识

1.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类型、基本表述和线性时不变系统时域分析法、变换域分析法的基础理论;形成较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能力

2.熟练应用连续信号的卷积积分、连续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连续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以及离散信号的卷积和与 z 变换等计算方法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特性。

3.灵活应用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应、因果性等工程应用的一些重要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出下一步改进的具体措施。

(三)素养

4.注重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与实践产生研究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指标点1.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将其用于机器人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过程,并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系统或过程)表述中,进行正确的数学模型建立,并用于解决复杂机器人问题。

课程目标123

2问题分析

指标点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机器人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并能够运用机器人基础理论识别、表达和分析复杂机器人问题。

课程目标23

12终身学习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机器人领域的最新进展、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持续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

课程目标4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4

0

4

第二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8

0

8

第三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8

0

12

第四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

0

5

第五章  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

8

0

3

合 计

32

0

32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R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1.1引言 1.2信号的基本概念:信号的定义及分类1.3信号的简单处理

课程目标124

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坚持真理,不畏惧权威,无论在非典期间还是 2020 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讲真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严谨好学等品质。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

2

1.3信号的简单处理-21.4系统的概念,1.5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分析习题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3

2.1连续时间系统模型与算子表示法;2.2连续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4

2.4  卷积积分

2.5  连续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求解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5

3.1  信号的正交分解与傅里叶级数

3.2  周期信号的频谱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6

3.3  傅里叶变换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3.4 典型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7

3.5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课程目标234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8

3.6  频域系统函数

课程目标24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9

3.7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课程目标234

中国北斗的发展史,说明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2020 6 23 号,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全面完成组网。

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10

4.1  拉普拉斯变换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课程目标24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11

4.3  拉普拉斯反变换4.4 复频域系统函数

课程目标3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12

4.5  线性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法   4.6  线性系统的模拟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13

4.7  系统稳定性的判断,MATLAB仿真实例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14

5.1 离散时间信号

5.2 连续信号的采样

课程目标12

华为 5G 通讯事件:面对美国制裁时,公司不仅有自己的麒麟芯片,开发了鸿蒙系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拥有创新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并且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15

5.3 离散系统的描述与模拟5.4 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16

5.5 离散系统的零状态响应5.6 离散系统的全响应用

MATLAB仿真实例

课程目标124



课堂讲授+实作学习

H

评价方式

评价项目及配分

评价项目说明

支撑课程目标


平时(30%



年  月  日


作业、视频学习、小设计、单元测验、阶段小测等

1234


期末(70%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纸笔考试

123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工程信号与系统》,郭宝龙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钱玲 等编著,《信号与系统》(第五版),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06

3.超星教学平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视频资料


J

教学条件

需求

多媒体设备、Multisim软件、MATLAB软件、超星网络教学平台通畅稳定,并有企业微信平台,具备开展网络教学条件。

K

注意事项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3



  1. 机器学习(乔泽惠)

三明学院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器学习

课程代号

0911420401

课程类型

£素质通识 £专业核心 £专业选修 R专业方向

授课教师

乔泽惠

修读方式

R必修      £必选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3

总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预修要求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同步及后续课程:《机器人学》等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面向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本科生,系统讲授机器学习的基础理论、主流算法、工程建模流程与实践应用。课程以张旭东主编《机器学习》教材为依托,结合交通工程、建筑施工、基础设施运维等领域的典型问题,讲授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集成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聚类分析及强化学习等核心模型,涵盖模型评估、泛化能力、优化策略等关键知识点。

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设置覆盖建造与交通工程的案例项目,如施工进度预测、城市交通流量建模、结构健康诊断、智能调度与路径规划、交通图像识别等,鼓励学生通过 Python 编程实践掌握数据建模与算法实现的全流程。课程安排配套编程作业与工程数据实验,帮助学生掌握从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选择到结果解释的实际技能。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建立系统的机器学习知识体系,提升其在智能建造、智慧交通系统中的算法设计、模型实现与工程应用能力,为从事数据驱动的建造管理与交通智能化决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C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掌握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主要算法原理及模型评估方法,理解其在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二)能力

具备使用主流机器学习工具对工程类数据进行分析建模的能力,能够解决建造管理与交通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1. 素养

形成数据驱动的工程思维,具备良好的技术表达习惯与持续学习新技术的意识,适应智慧建造与交通的行业发展需求。

【注】学习目标细化:

核心价值: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等。

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等。

从业习惯: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工程规范等。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5.1

了解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领域常用的主流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理解其优点和局限性;

课程目标1

7.1

能充分认识并合理评价针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产生的影响

课程目标2

11.2

具备建设工程全周期一体化视野、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及教学形式

理论

实践

合计

1章 机器学习概论

2

0

2

23章机器学习的统计与优化基础

2

0

2

4章 基本回归学习和分类学习

2

0

2

5章 机器学习流程、评价和性能界

2

0

2

6章 核函数与SVM

2

0

2

7章 决策树

2

0

2

8章 集成学习

3

0

3

9章 神经网络

4

0

3

1011章 深度学习

6

0

6

12章 无监督学习

3

0

3

13章 强化学习

5

0

5

合 计

32

0

32

F

教学方式

R讲授      R讨论座谈   R问题导向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   R探究式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单元名称与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

形式

环节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机器学习概论

123

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与国家战略

科技强国

激发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使命感

课堂

2

统计与优化基础

123




课堂

3

回归学习与正则化

123

施工成本与交通预测建模案例

工程服务社

提升问题建模能力

课堂

4

分类学习

123

拥堵分类、隐患识别问题引导

数据驱动社会治理

培养责任意识

课堂

5

机器学习流程与性能评估

123

图像识别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科技助力公共服务

理解技术服务社会的功能

课堂

6

核方法与支持向量机

123

决策树方法



课堂

7

决策树方法

123




课堂

8

集成方法

123

类比团队合作与模型集成思想

协同创新

树立协作共赢理念

课堂

9

集成方法(续)

123

自动驾驶中的神经网络



课堂

10

神经网络基础

123

城市视频监控智能识别案例

城市视频监控智能识别案例

理解AI伦理

课堂

11

深度学习基础(激活函数、卷积网络)

123




课堂

12

深度学习进阶(RNNTransformer简介)

123




课堂

13

无监督学习

123




课堂

14

无监督学习(续)

123




课堂

15

强化学习

123




课堂

16

强化学习(续)

123




课堂


【注】:

本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桥施工技术能力的专业课,须将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贯穿课堂内外、课程学习始终,从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获取和职业素养格养成四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互动

10%

作业

20%

出勤

10%

期末考试

60%

课程目标1

40%

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10


30

0.8

课程目标2

45%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公式、图表和文字等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和解析

5

10


30

0.8

课程目标3

15%

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土木工程职业规范,并能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5


10


0.8

总分

10

20

10

60

0.73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教材:《机器学习》,张旭东,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

2.参考书目:

[1]. 《机器学习(全彩图解 + 微课 + Python编程)》,姜伟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2




  1. 交通管理与控制(黄凌君)

课程名称

交通管理与控制

课程代码

0911430032

课程类型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黄凌君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1学期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B

课程描述

交通管理与控制涉及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也就是实际工作中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课程并不探讨如何进行交通规划与道路交通设施的设计,而是着重于探讨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理解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

(二)能力

2.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三)素养

3.重视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交通工程师、驾驶员等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2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课程目标1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2在工程实践中注重交通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课程目标2

9.职业规范

9.2理解交通工程师和驾驶员、行人等在交通管理和控制工作中的职责,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绪论章交通管理概论

2

0

2

章交通管理法规章交通行政管理

2

0

2

章交通秩序管理

2

0

2

章交通运行管理

4

0

4

章优先通行管理

2

0

2

章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       章交通拥挤管理

2

0

2

章特殊事件交通管理

2

0

2

章交通信号控制概论

2

0

2

第十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

4

0

4

第十二章 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

4

0

4

第十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第十四章 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系统

2

0

2

第十章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论,第十六章 交通监控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设备简介

4

0

4

合 计

32

0

32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本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效果

  1. 交通管理概论

1.1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1.2 交通管理体制

1.3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123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了解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以人为本







了解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明确责任







2

  1. 交通管理法规

2.1 全局性管理与局部性管理

2.2 交通法规

  1. 交通行政管理

3.1驾驶人管理

3.2车辆管理及车辆检验

3.3交通业务管理

1567

交通法规、驾驶人管理

遵纪守法

课堂







3

  1. 交通秩序管理

4.1 通行秩序管理

4.2 道路使用管理

4.3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与事故处理

4.4 交通秩序管理设施

4.5 高速公路通行秩序管理

13456

交通秩序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4

5章 交通运行管理

5.1 机动车行车管理

5.2 步行管理

5.3 停车管理

13456

交通运行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5

5.4 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

5.5 快速道路交通管理

5.6 交通组织优化

13456

交通运行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6

6优先通行管理

6.1 我国公共交通发展历程与现状、发展政策、经营和管理

6.2 常规公交优先通行管理

6.3 BRT通行管理

6.4 灵活式公交通行管理

6.5 其他车辆优先通行管理

13456

优先通行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7

7章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      

7.1 交通系统管理

7.2 交通需求管理

9章交通拥挤管理

9.1 交通拥挤问题

9.2 交通拥挤管理概念、功能和策略

9.3 交通拥挤管理系统简介

13456

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交通拥挤管理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8

  1. 特殊事件交通管理

8.1 特殊事件的分类和对交通的影响

8.2 特殊事件的交通特征

8.3 特殊事件的交通管理原则和措施讲述

8.4 计划性特殊事件的交通管理

8.5 突发性特殊事件的交通管理

13456

特殊事件交通管理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9

10交通信号控制概论

10.1 交通信号及交通信号灯

10.2 交通信号灯设置依据

10.3 交通信号灯控制类别

13456

交通信号控制概论

技术特点

课堂







10

  1.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

11.1 定时信号控制

11.2 感应信号控制

13456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1

11.3 环形交叉口信号灯控制方法

11.4 公交车辆信号优先控制

13456

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2

12章  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

12.1 定时式联动控制

12.2 感应式线控系统和计算机线控系统

12.3 线控系统的连接方式

12.4 选用线控系统的依据

13456

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3

13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13.1 概念与分类

13.2 定时式脱机操作系统

13.3 自适应式联机操作系统

14 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系统

14.1 主线控制系统

14.2 入口匝道控制

14.3 出口匝道控制

13456

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和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强调责任意识

1.责任意识;

2.相关法规

课堂







14

15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论

15.1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与交通运输问题

15.2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15.3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几个子系统简介

13456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论

技术特点

课堂







15

16 交通监控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设备简介

16.1 传感检测系统

16.2 交通信号控制机

16.3 信息传输设备

16.4 计算机软硬件

16.5 信息显示终端设施

13456

交通监控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设备简介

技术特点

课堂







【注】: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或者工程造价知识,学会常规的分析计算方法和实践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H

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线上辅助学习、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四项因素予以评定: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作业10%

平时表现20%

期末考试70%








课程目标1

40%

掌握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理解所谓“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各种治理措施。

5


35

0.75





课程目标2

40%

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各种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5


35

0.75





课程目标3

20%

重视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交通工程师、驾驶员等基本职业操守。


20


0.75





总分

10

20

70

0.7







注: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内容及比例由课程组商定,已报所在系和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在开课之初于课程导论环节告知学生并征求意见,班级通过后同步于课程门户界面公布。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交通管理与控制》.吴兵 李晔,人民交通出版社,2025.4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年  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年  92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3









  1. 机器人学(周玉珏)

    课程名称

    机器人学

    课程代码

    0911420408

    课程类型

    • 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授课教师

    吴添财

    周玉珏

    修读方式

     √必修£选修

    2

    开课学期

    1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非必填,根据实际填写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PLC》、《模拟电子技术》、《控制原理》等。

    后续课程:《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器视觉》、《机器人软件设计与开发》等



    B

    课程描述

    机器人技术课程是面向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是一门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高度交叉的新工科学科,主要研究机器人机械结构、控制系统和传感检测系统等有机融合问题。机器人技术课程是该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方向课之一,为后续的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工程实践和创新等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C

    课程目标

    作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坚持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办学理念。课程围绕学校办学方针和机械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专业领域的工程知识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本专业学生肯吃苦、勤动手的特点,培养服务地方智能制造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一线二融三联三进阶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实现课程系统化、一体化和落地化:

    1.知识目标:

    关注学科前沿,掌握机器人机械模块、传感模块和控制模块等专业知识。

    2.能力目标:

    融会贯通三大模块,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拥有机器人相关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调试等专项技能,具备工程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价值目标:

    厚植家国情怀,厚载服务地方、扎根地方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拥有交叉融合思维和守正创新、吃苦奋斗的科学精神;养成团队合作、终身学习的人文素养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械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2:具有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机械产品设计的能力。

    课程目标1234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了解机械工程和其他行业交叉的必要性,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关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

    课程目标123456

    12. 终身学习:掌握获取最新信息、知识和技术手段,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持续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

    课程目标123456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1章  绪论

    4

    0

    4

    2章  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

    8

    0

    8

    3章  机器人运动学

    2

    0

    2

    4章  机器人动力学


    2

    0

    2

    5章  机器人轨迹规划

    8

    0

    8

    6章  机器人控制系统

    6

    0

    6

    作业讲评、期末复习与答疑

    2

    0

    2

    32

    0

    32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项目式学习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融入

    思政目标

    1

    课程要求;1.1概述

    课程目标13

    典型的中国机器人案例,如2022冬奥会机器人和2023/2024世博会的宇树机器人、EX机器人等

    科技报国+使命担当:厚载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爱国情怀,厚植服务地方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2

    补充:机器人发展史1.2机器人的分类

    课程目标13

    蒋新松院士与我国机器人的故事

    爱国情怀+民族自信:激励学生爱岗敬业、孜孜以求,投身制造业强国建。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3

    1.3机器人的组成;1.4机器人的技术参数

    课程目标12



    专题学习、分组合作学习、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4

    2.1概述;2.2.1机身结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课程目标123

    全世界范围内古今中外的机器人发明创造举例

    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体会世界各国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匠人精神。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5

    2.2.2臂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课程目标123

    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团队: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获研发成果并转化落地,解决卡脖子难题

    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6

    2.3腕部与手部结构;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

    7

    2.4传动及行走机构;

    课程目标12



    讲授、讨论、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

    8

    3.1-3.2齐次坐标与位姿表示

    课程目标123

    通过大家熟知的两平行轨道为什么会看起来相交于地平线,引导同学们挖掘齐次坐标引入的原因

    科学精神具备知其所以然的钻研精神及终身学习能力;善于挖掘、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专题学习、分组合作学习、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9

    3.3机器人的位姿分析;

    课程目标12

    分析市面上大多工业机器人的结构都类似的现象,挖掘本质的原因

    科学精神:养成善于挖掘、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

    专题学习、分组合作学习、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0

    补充:机器人位姿实例分析;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1

    3.4机器人正向运动学;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2

    补充:机器人正向运动学实例分析

    课程目标12



    专题学习、分组合作学习、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3

    4.1机器人雅可比;

    课程目标12

    数学家雅可比的辉煌成就对后人的影响

    科学精神具备勤思考、能吃苦、肯奋斗、敢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4

    4.2机器人静力分析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5

    4.3机器人动力学方程;

    课程目标123

    以动力学方程繁琐的推导为切入点

    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耐心、细心、严谨的科学精神。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6

    实例分析与训练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7

    5.1 概述;

    课程目标123

    《西部世界》的情节、谷歌的AlphaGo

    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引发对未来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讨论,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借机器人的高层规划思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的规划。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8

    5.2插补方式分类与轨迹控制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19

    5.3 机器人轨迹插值计算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20

    6.1驱动与运动控制系统

    课程目标123

    美国制裁华为芯片事件、黑神话悟空等

    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厚植爱国情怀,厚增危机意识,厚载复兴使命,积极投身中国制造2025”伟大复兴中国梦,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专题学习、分组合作项目学习、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21

    6.2基于树莓派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实践课)

    课程目标123



    项目式教学、小组探究式学习(随机选2组代表作PPT成果汇报及作品呈现)

    22

    6.3基于芯片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实践课)

    课程目标123



    项目式教学、小组探究式学习(随机选2组代表作PPT成果汇报及作品呈现)


    23

    7.机器人传感器

    课程目标12



    课堂讲授、讨论、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

    24

    作业讲评、期末复习

    课程目标123



    课堂讲授、讨论

    H

    评价方式

    评价项目及配分

    评价项目说明

    支撑课程目标

    平时(50%

    50%=课堂互动20%(包括签到、抢答、主题讨论、选人、随堂练习等课程活动)+作业30%(包括专题PPT 汇报、专题小论文、课程综合设计、课后习题等)







    课程目标123

    期末(50%

    期末纸笔考试

    课程目标123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 刘极峰 主编. 机器人技术基础(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

    2.(印度)S K SAHA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8

    3.蔡自兴.机器人学基础(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12

    J

    教学条件

    需求

    多媒体教室、机器人套件、机器人武术擂台等

    K

    注意事项

    1.本授课大纲FJ项得视教学需要调整之。

    2.请尊重知识产权,并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1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2

  2. 工程地质实习(黄亚冬)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工程地质实习

课程代码

0913610068

课程类型

  • 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R其他

授课教师

黄亚冬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1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实践学时

1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高等数学》、《流体力学》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或推理归纳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同步及后续课程:《边坡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等。



B

课程描述

工程地质教学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和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和要求,充分认识到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土的形成和土的结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影响,土的分类和特殊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理解水的流动导致的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影响,会进行不良地质现象的评价知识。

(二)能力

2.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矿物、岩石特征的辨识。运用所学理论进行人性化设计和工程加固措施。掌握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

(三)素养

3.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3.1 核心价值:坚定“四个自信”及利、力、理、立核心价值,家国情怀,等。

3.2 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学术诚信,等。

3.3 从业习惯:认真严谨,团队协作,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等。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工程素养和正确的方法论。

课程目标123

5.使用现代工具

5.3能够针对智能建造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工程问题对象,通过组合、选配、改进、二次开发等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满足特定需求,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课程目标123

10.沟通

10.1 针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能够通过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撰写设计文稿、答辩等方式准确而有效地表达专业见解,具有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目标123

12. 终身学习

12.3 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课程目标123

E

教学内容

实践项目及内容

学时分配

实践(天)

合计(天)

1、常见岩石的识别

1

1

2、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1

1

3、了解工程地质与工程的关系

1

1

4、了解各种矿物的名称和工程特性,以及地球的发展史

1

1

5、了解基坑工程的施工工艺

1

1

合 计

1

1


F

教学方式

R课堂示范R讨论实操R问题导向学习R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R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R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次别

实践名称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常见岩石的识别

123

坚韧不拔意识

1.学习态度;

2.坚韧意识

实践

2

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12


学以致用;


实践

3

了解工程地质与工程的关系

12



实践

4

了解各种矿物的名称和工程特性,以及地球的发展史

123



实践

5

了解基坑工程的施工工艺

123


1.鼓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创新思维

2.安全意识

实践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

情况

讨论10%

观察能力20%

平时表现10%

期末报告

60%

课程目标1

40%

矿物和岩石;地层与地质构造;水的地质作用;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5


5

30

0.6

课程目标2

40%

矿物和岩石;地层与地质构造;水的地质作用;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5


5

30

0.6

课程目标3

20%

领悟“工程地质”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从业习惯,坚守基本职业操守。


20



0.6

总分

10

20

10

60

0.6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教材:白志勇,《土木工程地质》,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月,第4

3.参考书目:

1)琚晓冬主编,《工程地质》,琚晓冬,20193,第1

2)张广兴主编,《工程地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12.3

3)刘芳宏、魏蓉、陈艳华编,《工程地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7月,第1

4.线上课程推荐:

1)《工程地质》,重庆大学 王桂林等,中国大学MOOC

2)《工程地质》,郑州大学 闫长斌等,中国大学MOOC

3)《工程地质》,福建工程学院 欧阳恒等,中国大学MOOC

5.课程讲义及推荐文献:略

J

教学条件

需求

1.超星泛雅或爱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慕课堂;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艺术设计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2)实作评价: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3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5




  1. 机器学习课程设计(乔泽惠)

课程名称

机器学习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

0913610414

课程类型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乔泽惠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1

开课学期

1学期

总学时

一周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机器学习



B

课程描述

《机器学习课程设计》是一门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个人独立完成的项目为核心,要求学生在已有机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亲自完成从数据获取、预处理、建模、训练、评估到优化的完整流程。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加深对机器学习核心算法的理解,提升数据处理与建模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强调个人动手实践,学生需独立选择数据集与研究方向,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的机器学习应用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掌握数据清洗与特征工程、模型训练与调参、性能评估与结果分析等关键环节的方法。课程最终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答辩,以检验其在问题建模、算法实现、实验分析和学术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机器学习建模的基本流程,理解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选择、参数优化和结果评估等环节的核心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问题理解不同算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二)能力

2.具备独立完成一个完整机器学习项目的能力,能够进行数据处理与编程实现,选择并实现合适的模型,开展实验分析与改进;培养逻辑思维与实验设计能力,为后续科研或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三)素养

3.强化科学探索与工程实践意识,养成严谨治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程设计中注重结果分析与学术表达,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及持续学习的综合素养。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3 能够针对工程技术问题,采用科学方法与适宜工具进行研究分析,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课程目标12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7.1 能充分认识并合理评价针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产生的影响;

课程目标12

11.项目管理

11.1 具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寿命周期中所涉及的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学时分配

课程动员与任务说明

0.5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1

模型设计与实现

2

模型优化与结果分析

2

总结与成果汇报

1.5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3

回归学习与正则化

123

工程服务社

提升问题建模能力

课堂

4

分类学习

123

数据驱动社会治理


培养责任意识

课堂

7

决策树方法

123



课堂

8-9

集成方法

123

协同创新

树立协作共赢理念

课堂

10-11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基础

123

城市视频监控智能识别案例


理解AI伦理

课堂

【注】:本课程设计以个人独立完成的完整项目为目标,因此在机器学习课程中,重点选取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授课内容作为前置支撑。第 3 次至第 5 次授课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建模与评价方法,第 7 次与第 8 次授课扩展了树模型与集成方法的应用场景,第 9–10 次授课则进一步拓展到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为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尝试更复杂的数据建模任务提供可能。其他章节虽具备理论价值,但不作为本次课程设计的必要前置环节。


H

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线上辅助学习、平时作业、期末课程报告等四项因素予以评定: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作业10%

平时表现20%

期末课程报告70%


课程目标1

37%

掌握机器学习建模的基本流程,理解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选择、参数优化和结果评估等环节的核心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问题理解不同算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2

8

30

0.75


课程目标2

40%

具备独立完成一个完整机器学习项目的能力,能够进行数据处理与编程实现,选择并实现合适的模型,开展实验分析与改进;培养逻辑思维与实验设计能力,为后续科研或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3

7

30

0.75


课程目标3

20%

强化科学探索与工程实践意识,养成严谨治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程设计中注重结果分析与学术表达,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及持续学习的综合素养。

5

5

10

0.75


总分

10

20

70

0.70


注: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内容及比例由课程组商定,已报所在系和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在开课之初于课程导论环节告知学生并征求意见,班级通过后同步于课程门户界面公布。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机器学习》,张旭东,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月  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月  2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3




三、25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1

  1. 智能建造专业导论(周玉珏)

课程名称

智能建造专业导论

课程代码

0911310401

课程类型

£通识课 R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课 £专业任选课 £其他

授课教师

周玉珏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1

开课学期

1学期

总学时

16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


同步及后续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学,工程项目管理,混凝土结构原理



B

课程描述

《智能建造专业导论》是本科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阐述土木工程的重要性和“智能建造”的内涵,是一门知识面较宽、启发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土木工程以及智能建造广阔领域,获得大量的信息及研究动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建立献身工程建设事业的信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期成效)。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

2.了解智能建造的背景、意义、面临的挑战和近年来的发展。

(二)能力

3.具备根据不同土木工程建设场景选取合适智能建造典型技术的能力,可以制定相应的方案并进行方案比选。

(三)素养

4.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3 针对工程建设中的复杂技术问题可以提出具有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二)

5.使用现代工具

5.1 了解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领域常用的主流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理解其优点和局限性。

课程目标(一)

9.个人和团队

9.2 具备多学科背景下的思想交流、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承担任务,合作开展工作,完成工程实践任务。

课程目标(三)

12.终身学习

12.3 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课程目标(三)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1章 智能建造概述

2


2

2BIM与智能建造

2


2

3章 智能建造平台体系

4


4

4章 智能建造技术与应用

2


2

5章 智能建造多场景实例

2


2

合 计

16


16

F

教学方式

R课堂讲授R讨论座谈R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R专题学习£实作学习R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课程导论: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授课内容版块、学习方法,教学相关事项通报,课后学习任务布置,作业1,等。

1章 智能建造概述

智能建造的定义、内涵及其特征,梳理智能建造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1

2

3

4

智能建造发展过程与趋势;介绍中华民族古老建筑发展过程

家国情怀;人文关怀;

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

课堂

2

2BIM与智能建造

BIM的应用现状、相关技术、平台、软件、标准与规范、局限性和发展过程,BIM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推动智能建造的方式。

3

4

介绍沙溪特大桥正向BIM设计。

建立民族自信心。

课堂

3

3章 智能建造平台体系

智能建造在前期规划与决策、施工、监管以及后期运营维护等各阶段采用的平台体系。

3

介绍我国当代超级工程中使用的智能建造技术。

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课堂

4

4章智能建造技术与应用

智能建造的各种技术及其内涵、特征、应用场景和实例,如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

4

介绍新旧中国交通的发展进程和目前我国交通建设所处的大国地位。

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课堂

5

5章 智能建造多场景实例

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实际案例,介绍智能建造技术多场景的应用现状。

4

结构性能特点要求的变化,体现环保的更高要求

绿色发展理念

研讨

6

5章 智能建造多场景实例

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实际案例,介绍智能建造技术多场景的应用现状。

4

结构性能特点要求的变化,体现环保的更高要求

绿色发展理念

研讨

7

5章 智能建造多场景实例

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实际案例,介绍智能建造技术多场景的应用现状。

4

结构性能特点要求的变化,体现环保的更高要求

绿色发展理念

研讨

8

6章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起源、发展情况和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定义、内涵和顶层设计框架。

1

2

3

4

介绍新中国智慧城市方面的应用成就。

因地制宜与发展

课堂

H

评价方式

评价项目及配分

评价项目说明

支撑课程目标

平时成绩(30%

出勤占10%,迟到、请假减0.25/次;迟到超过30分钟减0.5/次,超过60分钟等同于旷课减1/次;早退减0.5/次;课堂表现占5%,上课睡觉、玩手机或从事学习无关活动等行为,减0.5/次;作业占10%,平均分配成绩。


支撑课程目标12

期末考试(70%

课程结课论文。

支撑课程目标1-4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建议教材《智能建造理论与实践》,主编:杨琳,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7

学习资料

1、《土木工程(专业)概论》,主编:罗福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

2、《智能建造概论》,主编:刘文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超星学习通;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86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86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86




  1. 《工程制图与CAD》(杨悦)

三明学院智能建筑与智慧交通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工程制图与CAD

课程代码

0912330402

课程类型

 □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其他

授课教师

林威杨悦

修读方式

R必修£选修

3

开课学期

1

总学时

48

其中实践学时

16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无先修课程、本门课程为专业先导课;

同步课程:《土木工程概论》

后修课程:结构力学,桥梁工程,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B

课程描述

《工程制图与CAD》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通过学习投影原理、施工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熟悉相关的规范标准,通过上机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CAD命令,进而能够准确绘制符合规范的建筑施工图,从而具备识图绘图的综合素质。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投影原理的基本知识,熟悉施工图制图规范。

(二)能力

2.能够准确识读施工图,熟练掌握AutoCAD的绘图、修改、图层、文字标注、尺寸标注等工具,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快速绘制施工图;

(三)素养

3.重视工程制图的严谨与客观,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3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和解决复杂土木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12

8.职业规范

8.1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土木工程职业规范,并能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课程目标2

12.终身学习

12.1能正确认识自主学习和追踪新知识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制图基本知识与技术

2

0

2

第二章投影法和点的多面正投影

2

0

2

第三章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线面投影分析

6

0

6

第四章平面立体构形及轴测图画法

4

0

4

第五章规则曲线、曲面及曲面立体

2

0

2

第六章组合体

2

0

2

第七章图样画法

2

0

2

第十二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图

4

0

4

第十三章房屋建筑图

8

0

8

第八章绘图软件AutoCAD的基本用法和二维绘图

0

16

16

32

16

48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第一章制图基本知识与技术

1.1制图标准1.2字体

1.3图纸幅面1.4绘图比例

1.5图线1.6尺寸的标注形式

1.7手工绘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8手工绘图中的几何作图



13

遵守制图标准

树立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意思

课堂讲授

2

第二章投影法和点的多面正投影

2.1投影法

2.2三投影体系及点的三面投影图

12



课堂讲授

3

第三章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线面投影分析

3.1平面立体的三面投影


13



课堂讲授

4

第三章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线面投影分析

3.2立体上直线的投影分析3.3立体上平面的投影分析

12



课堂讲授

5

第三章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线面投影分析

3.4点、线、面间的相对几何关系

3.5同坡屋顶的画法

12

职业操守

1.从业人格;

2.工作精神

课堂讲授

6

第四章平面立体构形及轴测图画法

4.1基本平面体的叠加

4.2基本平面体的切割

12



课堂讲授

7

第四章平面立体构形及轴测图画法

4.3基本平面体的交接

4.4平面立体的尺寸标注

4.5轴测投影原理及画法

12

轴测图作图演示

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课堂讲授

8

第五章规则曲线、曲面及曲面立体

5.1曲线5.2曲面概述

5.3直纹面5.4旋转曲线面

5.5基本曲面立体和立体上的曲表面5.6平面与曲表面相交

5.7两曲面体或曲表面相交5.8圆柱与圆锥的轴测图画法

2



课堂讲授

9

第六章组合体

6.1组合体的形成分析

6.2组合体的三视图及其画法

6.3组合体的尺寸注法

6.4组合体三视图的阅读和根据两视图作第三视图

6.5组合体的轴测图

123



课堂讲授

10

第七章图样画法

7.1基本视图7.2剖视图

7.3断面图

7.4轴测图中的剖切画法

7.5简化画法7.6第三角画法

12



课堂讲授

11

第十二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图

12.1钢筋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12.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图示方法

12.3钢筋混凝土构配件图的阅读


23



课堂讲授

12

第十二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图

12.4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的改革及平法

123



课堂讲授

13

第十三章房屋建筑图

13.1概述13.2房屋总平面图


12

总平面图中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

课堂讲授

14

第十三章房屋建筑图

13.3建筑平面图

12



课堂讲授


15

第十三章房屋建筑图

13.4建筑立面图

13.5建筑剖面图

13



课堂讲授


16

第十三章房屋建筑图

13.6建筑详图

13.7结构施工图

12



课堂讲授


17

第八章绘图软件AutoCAD的基本用法和二维绘图

8.1AutoCAD用户界面

8.2绘图基础

8.3常用绘图命令


12

中国工业设计软件发展现状介绍

科技强国的意识

上机指导

18

8.4对图形的显示控制8.5图层、线型、线宽、颜色

8.6图形编辑8.7使用多线

12



上机指导

19

8.8辅助绘图工具 8.10块的使用 8.11图案填充

8.12注写文字 8.13尺寸标注

12



上机指导

20

8.14 建立自己的样板文件 8.15图形输出

12



上机指导

21

建筑平面图绘制(图框、图名、网格线等元素绘制)

123

天正建筑软件介绍

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态度

上机指导

22

建筑平面图绘制(门窗洞口等元素绘制)

23



上机指导

23

建筑平面图绘制(楼梯等元素绘制)

23



上机指导

24

建筑剖面图绘制

23



上机指导

H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课堂表现

10%

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60%

课程目标1

30%

掌握投影原理的基本知识,熟悉施工图制图规范。

5

15

10

0.7

课程目标2

60%

能够准确识读施工图;熟练掌握AutoCAD的绘图、修改、图层、文字标注、尺寸标注等工具,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快速绘制施工图。

5

10

45

0.7

课程目标3

10%

重视工程制图的严谨与客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5

5

0.7

总分

10

30

6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教材:卢传贤.土木工程制图(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06

学习资料:

1、施建俊主编.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6

2、左咏梅,王立群主编.土木工程CAD.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1

3、王以功,刘家友.土木工程CAD.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8

4、赵冰华,土木工程CAD+天正建筑基础实例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1

J

教学条件

需求

1.计算机机房;

2.CAD软件(2010-2014版本);

3.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解释权归土木工程系;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 7 12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 7 1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 7 12



  1. 智能工程材料(张仁巍)

课程名称

智能工程材料

课程代码

0911320403

课程类型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张仁巍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2学期

总学时

32

其中实践学时

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土木工程概论》等课程,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理念。

同步及后续课程:《混凝土结构》等。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性质、制备、使用方法、用途及检测方法,并了解工程材料性质与材料组成和结构的关系,以及改善材料性能的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针对不同工程能合理的选择材料和正确使用材料,并熟悉材料性质与设计参数和施工措施的相互关系。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质及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的基本技能训练。(预期结果)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掌握土木工程常见的工程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沥青,木材等材料的基本特点,属性等;理解常见工程材料的工程性质和力学性质。

(二)能力

2.分析土木工程的特点,能够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工程材料;评价具备分析材料的能力,具备选择材料,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素养

3.重视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从业习惯,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注】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2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识别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复杂问题。

课程目标1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2在工程实践中注重使用节能环保新材料和先进技术,重视节能节水环保;理解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师的新要求。

课程目标2

9.职业规范

9.2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课程目标3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绪言

2

0

2

第二章建筑钢材

4

0

4

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

2

0

2

第四章水泥

4

0

4

第五章混凝土

6

0

6

第六章建筑砂浆

2

0

2

第七章烧结砖

2

0

2

合成树脂

1

0

1

第九章沥青材料

3

0

3

第十章木材

2

0

2

十一其他土木工程材料

4

0

4

合 计

32

0

32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课程导论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授课内容版块、学习方法,教学相关事项通报,课后学习任务布置,作业1,等

1绪言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标准化;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


123

课堂公约


1.学习态度;

2.契约精神

课堂








了解材料发展历史,

民族与历史自信







了解中国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概况

中国工程建设技术自信







2

1绪言

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质(包括强度和变形);掌握建筑材料耐久性及提高耐久性的措施。

1567

评价方法

寻找差距

课堂







3

2章  建筑钢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建筑钢材的种类,钢材的化学成分对钢材性能的影响,掌握钢材的性质。

23

钢材发展概况

了解我国钢材发展重要事件

课堂







4

2章  建筑钢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钢材的冷加工及热处理工艺,掌握常用建筑钢材的技术标准与钢材选用,钢材的锈蚀类型与防腐蚀措施。


23

不同工艺方法的优缺点

工艺发展历史

课堂







5

3章 气硬性胶凝材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石灰、石膏、水玻璃的生产简介;理解石灰、石膏的水化与硬化的过程;掌握石灰、石膏、水玻璃的特性与具体应用,以及在保存与运输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1567

石膏人生

石膏的特性

课堂







6

4水泥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水泥的生产过程;活性、非活性混合材料;特性、专用水泥组成、特性的适用范围;理解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矿物组成、凝结硬化过程

156

工业废弃物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技术

课堂







7

4水泥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特点和使用范围,掺有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适用及不适用范围。


124567

性能特点要求的变化,体现环保的更高要求

环保的要求

课堂







8

5章  混凝土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混凝土的分类,混凝土的变形,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与使用效果以及新型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原理、措施、原材料对其性能产生波动的原因。水泥品种、强度等级选择的原则。

12567

原材料发展概况

因地制宜与发展

课堂







9

5章  混凝土

拌合用水的质量要求;掌握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23

技术要求的变化

技术特点

课堂







10

5章  混凝土

掌握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123

掌握配合比重要性

消化

课堂







11

5章  混凝土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123

掌握配合比重要性

消化

课堂







12

6章  建筑砂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砂浆对原材料的要求,底面为不吸水材料的砂浆配合比的设计;理解砌筑砂浆的组成、分类及其应用;掌握砌筑砂浆的技术性能(和易性、强度、耐久性),底面为吸水材料的砂浆配合比的设计步骤。

34

砂浆发展概况


课堂







13

7章  烧结砖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砖的种类、生产工艺等,砌墙用混凝土砌块的种类、规格、技术要求;理解砌块、板材的定义及其功能;掌握常用砌块、板材的外观尺寸、质量、强度等级,国家现阶段大力推广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的一系列有关知识:多孔砖、空心砖的规格、主要技术性能、应用。

34

砖的发展史

环保要求与进展

课堂







14

8章  合成树脂

了解合成树脂概念,了解建筑塑料

9章  沥青材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石油沥青的组分与结构,掌握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

3.4

树脂和沥青工业发展史

中国工业生产能力

课堂







15

9章  沥青材料

了解煤沥青;了解改性沥青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的类型;掌握建筑防水制品的品种、性能及应用。

3.4.5

沥青混凝土发展概况

高等级路面发展

课堂







16

10章  木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木材的构造;掌握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了解木材的性能,掌握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了解木材的等级及木材的综合利用;掌握木材的防腐与防火措施。

235


模板、家具、装饰

木材家具发展信心

课堂







17

7章  烧结砖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砖的种类、生产工艺等,砌墙用混凝土砌块的种类、规格、技术要求;理解砌块、板材的定义及其功能;掌握常用砌块、板材的外观尺寸、质量、强度等级,国家现阶段大力推广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的一系列有关知识:多孔砖、空心砖的规格、主要技术性能、应用。

2

砖的发展史

环保要求与进展

课堂







18

8章  合成树脂

了解合成树脂概念,了解建筑塑料

9章  沥青材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石油沥青的组分与结构,掌握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掌握建筑防水制品的品种、性能及应用

2

树脂和沥青工业发展史

中国工业生产能力

课堂







19

石油沥青实验

123



讲授

实验







20

10章  木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木材的构造;掌握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了解木材的性能,掌握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了解木材的等级及木材的综合利用;掌握木材的防腐与防火措施。

123


模板、家具、装饰

木材家具发展信心

课堂







【注】: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或者工程造价知识,学会常规的分析计算方法和实践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请任课老师注意并灵活调整,教学大纲中不再单独列出。







H

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线上辅助学习、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四项因素予以评定: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作业10%

平时表现20%

期末考试70%








课程目标1

40%

土木工程常见的工程材料,石灰、石膏、水玻璃、水泥、混凝土、砂浆、烧结砖、建筑钢材、沥青、木材等材料的基本特点、分类、属性,工程性质和力学性质等。









课程目标2

40%

分析土木工程的特点,能够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工程材料。









课程目标3

20%

常见土木工程材料的设计,领悟“土木工程材料”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从业习惯,坚守基本职业操守。









总分











注: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内容及比例由课程组商定,已报所在系和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在开课之初于课程导论环节告知学生并征求意见,班级通过后同步于课程门户界面公布。







I

教材

及学习资料

1.陈志源、李启令编著,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7,3

2.参考书目:

[1] 陈正,土木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2] 刘娟红,土木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3] 赵亚丁,土木工程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2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活动桌椅;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年  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年  92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3










  1. 工程材料实验(张发兵)


三明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独立设

置的实践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工程材料实验

课程代码

0913305404

课程类型

£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其他

授课教师

张发兵/康海鑫

修读方式

 ■必修£选修

0.5

开课学期

1

实践学时

16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预修《智能建造专业导论》等课程,具备一定的工程理念。

同步及后续课程:《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等。

  

  

B

课程描述

《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与《智能工程材料》课程紧密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了解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要求和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课程目标

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

课程目标1:知识

熟悉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定义;了解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掌握水泥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的定义;理解砂和石子拥有良好颗粒集配的意义,掌握细度模数的定义;掌握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掌握混凝土和易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砂浆和易性的概念;掌握沥青粘滞性、塑性、温度敏感性的概念。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

掌握李氏瓶、电子天平、烘箱、量筒、水泥净浆搅拌机、维卡仪、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压力机、摇筛机、塌落度筒、砂浆稠度仪、砂浆分层度测定仪、针入度测定仪、软化点测定仪、延伸仪等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相应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

养成良好从业习惯,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1 具备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研究方法

  

课程目标2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7.1能充分认识并合理评价针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产生的影响

课程目标3

11.项目管理

11.3 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的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能协调平衡多种资源,从而优化工程实践的经济效益。

课程目标1

E

教学内容

实践项目及内容

学时分配

实验

合计

材料基本性质实验

1、测定水泥的密度

2、测定砂、石的表观密度

3、测定砂的堆积密度

2

2

水泥实验(一)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2、水泥凝结时间测定

3、水泥胶砂强度试件制作

2

2

水泥实验(二)

1、水泥胶砂抗压强度测定

2、水泥胶砂抗折强度测定

2

2

混凝土用骨料筛分实验

1、砂的筛分实验

2、石子的筛分实验

2

2

普通混凝土实验(一)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

3、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测定

4、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制作

2

2

普通混凝土实验(二)

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

2

2

砂浆实验

1、砂浆稠度实验

2、砂浆分层度实验

2

2

石油沥青实验

1、测定石油沥青的针入度

2、测定石油沥青的延度

3、测定石油沥青的软化点

2

2

合 计

16

16

  

F

教学方式

 ■课堂示范讨论实操£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实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次别

实践名称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材料基本性质实验

123

了解材料发展历史

提高学生民族

与历史自信

讲授

试验

2

水泥实验(一)

123

介绍工业废弃物在水泥原材料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讲授

试验

3

水泥实验(二)

123

  

  

讲授

试验

4

混凝土用骨料筛分实验

123

  

  

讲授

试验

5

普通混凝土实验(一)

123

  

  

讲授

试验

6

普通混凝土实验(二)

123

介绍一些失败的工程案例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讲授

试验

7

砂浆实验

123

  

  

讲授

试验

8

石油沥青实验

123

  

  

讲授

试验

H

课程目标及其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及评分占比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

预期达成情况

考勤10%

课堂表现30%

准备工作和卫生打扫20%

实验报告40%


课程目标1

0.35

熟悉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定义;了解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掌握水泥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的定义;理解砂和石子拥有良好颗粒集配的意义,掌握细度模数的定义;掌握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掌握混凝土和易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砂浆和易性的概念;掌握沥青粘滞性、塑性、温度敏感性的概念。

  

  

  

0

  

  

  

15

  

0

  

20

  

0.7

课程目标2

0.35

掌握李氏瓶、电子天平、烘箱、量筒、水泥净浆搅拌机、维卡仪、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压力机、摇筛机、塌落度筒、砂浆稠度仪、砂浆分层度测定仪、针入度测定仪、软化点测定仪、延伸仪等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相应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0

15

0

20

0.7

课程目标3

0.3

养成良好从业习惯,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坚守工程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10

0

20

0

0.7

总分

10

30

20

40

0.7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 陈志源、李启令编著,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6,3

2.参考书目:

[1] 苏达根编著,土木工程材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 彭小琴编著,土木工程材料,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

[3] 彭小芹主编,《土木工程材料》,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3、线上课程推荐:

[1]《土木工程材料》(国家精品课),大连理工大学 王宝民等,中国大学MOOC

[2]《土木工程材料》,东南大学 高英,中国大学MOOC

  

J

教学条件

需求

1.实验所需的所有设备及道具;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温度、照明、声音环境。

K

注意事项

1.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团队联合制定;

2.本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实时调整;

3.请尊重知识产权,本课程大纲不得非法影印。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2)实作评价: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591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59月  2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