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于意见〉的通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市委开展”三明实践“综合培训的要求,切实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 提升全市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7月25日至7月30日,由三明市教育局主办、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2021年三明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明实践”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举办。来自13所市直属学校及11个县(市、区)中小学的一百多名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刘若嘉、市教育局副局长郑丽、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秀兰等出席了开班式。
课程建设与时政理论相结合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桂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刘若嘉,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刘有升,三明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王毕珍分别带来《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与中小学德育》《学党史、悟初心、担使命,争做新时代有担当有作为的好教师》《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重要讲话解读》《本立而道生一一对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专题讲座,凸显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切实提高学员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
思政教育与三明实践相结合
三明市委党校科社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锦琪以《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实践”》为题,从讲好“三明实践”的三明万寿岩的故事、朱熹“孩提问天”的故事、“风展红旗如画”的故事、“幸福鲤鱼的故事”四个故事入手,介绍“三明实践”的背景由来,分析“三明实践”的内涵定位,总结“三明实践”的启示意义。学员们深入了解“三明实践”的意义,提升了对“三明实践”内涵和成效的理解,增强了对持续做实做足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四篇文章”,打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的信心,坚定了加快新三明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政治责任和担当。
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相结合
本次培训组织学员们赴永安、沙县、泰宁三地实践学习,不管是小陶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洪田镇马洪村的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吉山抗战遗址群、泰宁东方军司令部(红军街)、夏茂文昌宫等革命遗址遗迹的走访,还是“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上青乡崇际村“一条鲤鱼”实践点、新桥乡岭下村“一杯米酒”实践点的体验,都让学员们既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了深刻的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又激发他们思考如何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善用“三明实践”资源,上好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达到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目的。
深入思考与创新实践相结合
通过培训,学员们更加深入领悟到思政课一线教师肩上的重担。在结业式上,来自三明九中的学员代表丁燕青老师表示,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能为思政课的铸魂育人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教材是每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她说:“三明这片土地上留有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这些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要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大思政课堂’,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来自宁化六中的学员代表雷巧云老师深有感触地表示:“三明实践”精神远远不止这五天参观和培训的内容,还有许许多多散播在三明大地可敬而平凡的人物和事迹,都是教师们在平时思政课教学可以应用的素材。
(刘春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