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团课为切口打造德育实践的创新突围

信息来源: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4-22浏览次数:10

近日,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微团课大赛顺利举行。27组青年学子以“强国有我,青春有为为主题,将理论课堂延伸至社区实践、田间地头,构建起“学思践悟行”一体化育人链条,让思政教育成为青年学子追更的“爆款课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从“德育受体“育人主体的蜕变之路。

青春叙事:“聆听者”到“主讲人的角色蜕变

选手以《哪 2》与《逃出大英博物馆》为切口,在动画神兽展翅的勇气与文物“回家”的渴望中架起古今桥梁:“让历史伤痕成为创新的养分,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化使命。”这样的“破圈”表达,正是本届大赛的鲜明特色。团员青年们通过角色扮演、影视片段、情景演绎等多元形式,构建起“沉浸式体验+艺术性表达”的全新范式,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模式,化身“理论主讲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宣讲团更是将课堂搬到校园各个角落。60余场覆盖3000人次的主题宣讲中,学生宣讲员用“Z世代”俚语解读红船精神,把“文件语”转化为“朋友圈体”,让党的创新理论在“00后”心中泛起涟漪。

正如参赛选手所说:“站在讲台上才发现,微团课是青春与时代的对话场 —— 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理论,用身边的故事传递信仰,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燃’!”

多维破圈:红色基因碰撞青春表达的创新实践

当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在赛场回响,参赛选手陈凡以加勒万河谷英雄的故事为引,带领全场走进新时代军人的精神世界:“从初中立下从军志到用生命践行誓言,陈祥榕的青春抉择让我们明白,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自找苦吃方能苦尽甘来》《铁血闽中淬忠魂,山河铭记赤子心》等一系列参赛作品中,团员青年们以鲜活案例与历史回响为叙事纽带,通过艺术化呈现与创新性表达,将文化传承与使命担当有机融合,生动诠释了革命精神的永恒价值。

同步推进“青春萤火学堂”品牌建设,与六路社区共建“青春萤火学堂”,在课堂中,非遗与微团课擦出火花。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剪刻雷锋剪影时,同步讲述“半条棉被” 的故事,让红色精神在指尖传承;将皮影戏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同时带领用皮影戏演绎宁化长征故事,让红色精神在皮影中发展。这种“课程+实践”的双线育人模式,使微团课从“三尺讲台延伸至“生活现场”。

培根铸魂:“声入人心”到“浸润灵魂”的“青春答卷”

舞台上,从生态文明中的生命关怀到文化振兴中的道德传承,从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师德浸润到民族复兴征程中的精神培育,团员青年实现着从德育对象德育主体的蜕变升华。他们以躬身践履的道德体悟对接典籍文献中的德育资源,用青春话语重构情理交融的德育叙事。“我们的团课有热门影视片段,有角色扮演,有风采展示,各类图表、动画、音乐、舞蹈随时穿插其中,很有吸引力。”师生观众对微团课的呈现给予好评。

“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不再是口号。迪丽阿热姆・迪丽木拉提在“三下乡”支教中,将微团课中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边疆儿童的手工课堂;肖伊灵、庄婧轩在社区服务中创新“课业辅导+红色故事会”模式,让微团课的“道理”变成孩子们眼中的“光”。

“学生不再是坐在台下的‘听众’,而是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情感去表达的‘行动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魏秀兰指出,赛事通过“学生主讲、师生共研、朋辈互学”的模式,将三明地方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融合,让“大思政课”在情理交融中浸润人心。下一步,学院将串联微团课、团干上讲台等的生动实践、激活青年党史宣讲团的青春力量,让理论宣讲与德育培育同频共振推动学习教育从集中性主题教育向常态化浸润转化。

高辉、纪晶晶、饶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