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烽火弦歌”实践队奔赴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开展“红色课堂再出发”暑期社会实践。聚焦抗战精神教学资源开发,实践队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座谈研讨等形式,深入挖掘当地珍贵的抗战教育历史资源,在历史旧址中探寻红色记忆,在资源开发中凝聚育人力量,为构建可转化、可体验的红色课堂体系奠定基础。

观展寻迹:触摸烽火岁月的教育坚守
实践队首先走进第二集美学村陈列馆,在解说员的引导下,认真参观战时课本、泛黄的办学章程、磨损的教具等珍贵实物,并在“森林课堂”复原场景和模拟战机轰炸的数字化展馆中,沉浸式体验烽火岁月中内迁办学的艰辛历程。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嘉庚精神”中“教育救国”的坚韧内核,更系统采集史料信息,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静态见证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可视化的教育素材与沉浸式互动体验,使其成为激发当代青年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源头活水。

旧址悟魂:聆听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在历经烽火的旧教室中,实践队成员围坐于斑驳的木质课桌椅旁,聆听指导老师讲述第二集美学村中俞文农老师的事迹——他舍高薪赴国难,以讲台为战场,在深山里为学生勾勒“海洋蓝图”。“船可暂离港口,教育不能偏离救国航向”的信念,成为抗战时期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的生动注脚。队员们身临其境,在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中深刻感受到在民族存亡之际,教育工作者坚守阵地、弦歌不辍的执着与激情,也激发了自身传承“育人兴邦”使命的责任感。同时,更坚定了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也为后续开发基于真实场景的“战时课堂”情境教学模块奠定了情感与认知基础。

座谈聚力:共探红色资源的教学转化
实践队与学村负责人深入座谈,重点探讨抗战精神教育资源的教学化开发与利用。双方将携手系统梳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抗战故事与人物事迹,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的鲜活案例;同时推动这些资源融入三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在“可听、可看、可感、可思”的互动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课堂中焕发强大育人力量。

此次实践是弘扬抗战精神、丰富红色教育内容的重要探索。队员们不仅是在寻访历史,更是在为构建具有时代感染力和教育说服力的红色课堂体系提供实践样本,助力红色教育再出发。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挖掘与整合相关史料资源,让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从历史地标转化为活态的、可持续的思政教育资源库,让凝聚民族气节与教育智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持续赓续传承、激励青年,焕发育人光芒。
(吴欣宇/供稿 张璐璐/校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