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福建高校思政网】三明学院:艺术点亮乡土 乡村振兴中的“瓦坑蝶变”

行走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瓦坑村的乡间步道上,曾经闲置的烤烟房内传出陶艺制作的敲打声,斑驳墙面上跃动着学生们创作的乡村振兴主题墙绘,废弃的货郎车也被装饰成装载艺术梦想的“瓦坑号”。这一切的改变,始于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团队的到来,他们用艺术设计激活乡村,让瓦坑村迎来了一场美丽的“蝶变”。

“空心村”到艺术聚落

“第一次见到瓦坑村的烤烟房,我就被它独特的结构吸引了。”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杨扬帆回忆道。这些因工艺进步而闲置多年的建筑,在师生眼中成了“宝藏空间”。

在学院教师团队的带领下,同学们保留烤烟房原有的砌体结构,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规划。素净的墙面成为展示学生艺术作品的画廊,内部空间被改造为陶艺工坊和研习教室。

“推动乡村振兴要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在改造过程中融入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对乡村进行重构和设计,做出趣味性表达。”指导老师郑如心表示。改造遵循“微改造、巧更新”理念,注重保留村庄原有肌理和历史记忆。

基于村民口述的货郎车历史,学生们将破败的推车装饰上五颜六色的风车、灯笼、鱼灯等物品,既保留了基本形态与历史记忆,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原本破败的烤烟房与闲置农房,如今变身艺术工坊与研学空间,使面临“空心化”的瓦坑村焕发新生,成为集艺术创作、展示、教育、交流于一体的共建共享艺术聚落。

把课堂搬到田野大地

“这里的每一堂课都让人难忘。”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学生刘香灵一边在稻田边写生,一边感慨。在瓦坑艺术村,传统的教室边界被打破,整个村庄都变成了课堂。

在这里,美术学专业学生开展写生创作,环境设计专业进行公共艺术实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村庄设计品牌标识,产品设计专业开设陶艺工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从地方元素中汲取灵感,动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用镜头、动漫记录乡村蜕变。

各专业师生在瓦坑村的改造中完成从创意到落地的全流程训练,推动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我们不是在教室里教设计,而是在乡村里做设计。”指导老师陈萍婉说,“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以设计服务社会、如何以设计服务乡村。”

通过“一半在学校、一半在乡村”的跨区域育人模式,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知农爱农情怀同步提升。据统计,学校已累计组织超过1万人次学生参与两岸乡建乡创学习与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共建共享凝聚振兴合力

艺术改造之初,村民们多持观望态度。随着项目推进,越来越多村民开始主动参与。

“看到学生们这么用心,我们也很感动。”村民老张主动拿出家中留存的老物件供学生创作使用,村里几位老人也主动担任“顾问”,为艺术创作提供历史和文化建议。

“我们秉持‘村民为主体、设计团队是协作者’的理念。”艺术与设计学院负责人表示。在瓦坑村的改造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村民全程参与。学校还邀请专家介入,与村民共同完成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空间利用、农产品改良销售等工作,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瓦坑艺术村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三明学院多年来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平台积累与资源整合。学校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形成乡村振兴的服务共同体。依托国家级“设计+”众创空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等平台资源,学校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撑。2025年8月成立的三明乡村振兴研究院,更成为推动艺术乡建、美育普及、产业设计赋能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如今,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正在更广阔的田野上生根发芽。从清流葫芦的“价值倍增”到将乐擂茶的“产业升级”,从瓦坑艺术村的“空心再生”到岭下村的“红色IP打造”,三明学院的乡村振兴实践,正逐步凝练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服务地方实践范式。

据统计,三明学院通过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已累计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创造就业岗位近千个,孵化乡村文创品牌10余个。这些数字背后,是高校智慧与乡村活力的完美融合。随着更多“瓦坑故事”在闽西北的青山绿水间不断涌现,三明学院正用实践诠释着“艺术让乡村更美好”的深刻内涵。

来源:学习强国 2025-10-14

链接网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745676905421961816&t=1760400307411&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fuji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2745676905421961816&ref_read_id=839238d0-0c08-421c-9c44-fd403e38bf9c_1760438218631

来源:福建高校思政网 2025-10-14

链接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TZZ0HuURw1Ptr7B2pj-U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