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三明学院:设计激活非遗,校地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盛夏的闽西山区,漫山遍野的竹林在微风中摇曳。在曾经诞生过“玉扣纸”传奇的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一支来自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暑期地方(产业)服务团,用智慧与热情为“玉扣纸”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创意设计激活传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切实行动,谱写出一曲高校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动人乐章。

深挖文化根脉,从田野调查中寻找设计灵魂

“千担纸,万担粮”,这句流传在宁化治平畲族乡的老话,道出了玉扣纸与中央苏区血脉相连的红色往事。在革命烽火岁月里,这里的纸张曾作为重要的物资,支援着苏区的建设与宣传。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门古老的技艺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一度面临被尘封的危机。

服务团的到来,就是要唤醒这段沉睡的记忆,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项目初期,团队成员便一头扎进文献与田野之中。他们系统梳理宁化、清流、明溪等地的非遗资料,实地走访了曹坊镇的红色旧址、治平畲族乡的“纸都治平”展馆,以及非遗传承人雷长天那间飘着纸香的工作坊,在畲族村落里记录独特的文化符号。

“触摸着温润如玉的玉扣纸,听着传承人讲述祖辈‘抄纸’的故事,那段‘一纸千金’支援革命的辉煌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团队中的一位学生成员感慨道。正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一纸千年,匠韵传承”的设计理念在团队成员心中愈发清晰。他们意识到,设计不仅是创造美的形态,更是要挖掘和讲述深藏于物品背后的文化与精神。

创意落地生金,让非遗技艺焕发现代光彩

带着从田野中汲取的养分,服务团进入了紧张的创作阶段。他们的目标明确: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技艺与市场接轨。

围绕“玉扣纸乡”和“纸都治平”的主题,团队的创意蓬勃迸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成员勾勒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感的IP形象;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则潜心研发线装书、特色包装等实用文创产品;还有成员巧妙地将玉扣纸与“福”文化、文房四宝等元素融合,设计出能带走、能传播的“宁化记忆”系列伴手礼。

“我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符号粘贴,而是深度的文化转译。”项目负责人介绍道。团队数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当地政府沟通方案,一遍遍修改、优化,确保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既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具备产业落地的可行性和市场吸引力。

汗水浇灌出果实,创意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合作。服务期间,团队与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人民政府成功签署了技术服务合同,标志着校地合作从意向走向了实质。以玉扣纸项目为起点,借助三明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影响力,团队在暑期调研中,又成功对接了“夏茂优质米包装品牌宣传项目”和“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宣传导视系统开发及非遗工坊提升项目”,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越走越宽。

实践反哺教学,构建校地融合育人新课堂

这场社会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几份设计图纸或一纸合同。它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大思政课”与实践教学课,深刻体现了产教融合的育人实效。

团队中的学生成员全程参与了从前期调研、资料整理到设计辅助、沟通协调的全过程。“在学校里学的是理论和技法,在这里,我们学到的是如何与真实的世界打交道,如何让设计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沉浸式的产业实践,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项目执行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深化了对专业价值的理解。“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设计可以为乡村振兴做这么多实实在在的事。”一位学生成员感慨道。

与此同时,项目成果被迅速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反哺”到课堂教学中。指导老师将“纸都治平IP设计”“线装书开发”等真实项目案例植入课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直面地方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这种“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围墙,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同频共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生动范例。

当夏日的忙碌归于平静,高校学子带来的创意火花却已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一张古纸,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一支团队,汇聚着创意与匠心;一次实践,链接着高校与乡村。在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对话中,千年非遗正被赋予新的生命,而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因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的加入,描绘得更加生动而多彩。

来源:中国网 2025-10-23

链接网址:http://hs.china.com.cn/2025-10/23/content_4325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