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沃土:瓦坑艺术村成为高校实践新基地

      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瓦坑村,一场艺术与乡村的美丽邂逅正在上演。曾经闲置的烤烟房内传出陶艺制作的敲打声,斑驳墙面上跃动着学生们创作的乡村振兴主题墙绘,这个宁静的村落因成为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实践基地而焕发新生。

校地共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瓦坑艺术村是三元区与三明学院开展深度合作的成果,依托三明市作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优势,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计划实施9个项目,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我们带着任务进来,利用现有材料进行艺术改造。”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史美华博士介绍。在改造过程中,师生团队遵循“微改造、巧更新”理念,注重保留村庄原有肌理和历史记忆,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

专创融合,培育创新人才

     在瓦坑艺术村,传统的教室边界被打破,整个村庄都变成了课堂。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学生在此获得了真实的实践体验:美术学专业学生开展写生创作,环境设计专业进行公共艺术实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村庄设计品牌标识,产品设计专业开设陶艺工坊。

     “我们不是在教室里教设计,而是在乡村里做设计,”指导老师陈萍婉说。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以设计服务社会、如何以设计服务乡村。学院将课程植入现场教学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每周到此开展1至2次的现场实践课程,拓展合作式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创新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瓦坑艺术村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寻找创新解决方案,学生们夯实了参加创新大赛的能力基础。由破败的推车改造而成的货郎车,装饰着五颜六色的风车、灯笼、鱼灯等物品,成为学生们尊重历史并融入创新设计的缩影。

      艺术改造过程中,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到主动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看到学生们这么用心,我们也很感动,”村民老张主动拿出家中留存的老物件供学生创作使用。

 辐射带动,彰显示范效应

      据统计,三明学院通过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已累计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创造就业岗位近千个,孵化乡村文创品牌10余个。学校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形成乡村振兴的服务共同体。从清流葫芦的“价值倍增”到将乐擂茶的“产业升级”,从瓦坑艺术村的“空心再生”到岭下村的“红色IP打造”,三明学院的乡村振兴实践正逐步凝练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服务地方实践范式。

      如今,瓦坑艺术村不仅成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沃土,更成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这片充满创意与活力的土地,继续见证着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用实践诠释着“创新让乡村更美好”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