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学院:从“一站式”学生社区到全域浸润的美育育人实践

在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美育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成长轨迹。一站式学生社区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美育实践的孵化场;校地合作不仅是资源对接,更是美育共同体的构建过程;文化传承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学院通过区域协同、文化传承、实践转化三个维度,让美育从社区空间走向社会场域,从课堂学习延伸到实践创造,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美育育人新格局。

区域协同:构建开放融合的美育共同体

在学生社区活动室里,刚从上海大学交流归来的学生们正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分享见闻。在外滩源历史建筑群的考察,让我对城市更新中的美学表达有了全新认识。环境设计专业林潇雨侬好,老同学交流会上分享,引发了美术学产品设计等多个专业学生的热烈讨论。

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展第二届“侬好,老同学”上海大学交流生分享会

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这样的交流场景已经成为常态。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更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学院将沪明合作成果直接送达学生身边,从学生社区的公告栏到共享空间,从线上社群到线下沙龙,沪明合作的最新动态、交流生选拔信息、学术讲座预告等都成为学生社区的高频内容。

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在三明市三元区瓦坑艺术村开展景观改造活动

自沪明合作启动以来,学院已选派多批学生赴上海大学交流学习启动沪闽华裳传统服饰设计大赛……今年9月,在“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学院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签署战略协议,沪明合作再上新台阶。从学生交流到师资共建,从学术研讨到基地建设,学院正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美育共同体。

文化传承:打造扎根时代的美育课堂

518文创区的非遗工坊里,“客韵华裳”实践队的队员们正在为即将开展的沙县小吃城文化展示活动做准备。“这块蓝染布要这样折叠,才能染出客家传统的‘水波纹’。”队长一边演示,一边向学弟学妹们讲解。这种朋辈间的传承,在学生社区的共享空间里每天都在发生,学生社区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工场。

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沙县小吃城开展扎染文化宣传活动

与此同时,在瓦坑艺术村的栲树林间,一场融合自然美学与客家文化的时装秀正在上演。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将客家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让古老的服饰文化在自然山水间焕发新生。这场在林间自然呈现的展演,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命力,更让观众感受到服饰与自然对话的美妙韵律。“把课堂搬到森林里,让设计回归自然,这是我们最生动的美育课。”参与展演的李欣说道。

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在三明市三元区瓦坑艺术村开展服装秀

从街头展示到森林课堂,从技艺传承到创新设计,学院正不断突破传统学生社区空间限制,将课堂搬到田野,扎根时代,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重焕生机,让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发展为学生打造了一堂堂行走的、沉浸式的美育活课堂。

实践转化:搭建多元互融的美育立交桥

在三明市荆西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动画专业的董宇杰正站在墙前,小心翼翼地为一幅《哪吒》墙绘勾勒最后的线条。这幅占据了派出所整面砖墙的作品,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打卡点。这个创作构想最初诞生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创意工坊,董宇杰分享道,我们在社区的共享空间里进行了多轮方案研讨,才最终呈现出现在的作品。

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为三明市荆西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创作墙绘

瓦坑艺术村的田野小道上,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们背着画具穿梭在栲林花海间,将自然美景转化为笔下的艺术作品;栲花节现场,服装专业的学生们指导游客体验扎染技艺,让非遗文化在互动中传承;在社区街道,动画专业的学生们用墙绘装点城市空间,用艺术温暖人心。

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助力三元格氏栲第三届栲花节

这些从一站式学生社区孕育而生的实践项目,如今已发展成为连接课堂学习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桥梁。学生们在走出学生社区、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在三明市将乐县白莲镇开展墙绘活动

如今,一站式学生社区已成为学院美育实践体系中的关键枢纽。在这里,创意得以生根发芽;走出这里,创意在实践中绽放光彩。从社区到社会,从创意到创造,这座美育立交桥正见证着学子们从学习者到创造者的精彩蜕变。

未来,艺术与设计学院将继续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起点,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校地界限、虚实界限,不断拓展美育的新维度,让美育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自然发生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繁荣的创造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