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将乐,风中弥漫着蔗田的清甜和擂茶的暖意。10月25日至26日,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镛城拾遗实践队”的队员们穿过蜿蜒的乡间小路,走进充满古韵的博物长廊,开启了一场与时间对话的旅程。青年学子以好奇与敬意,对话非遗传人,在古老技艺的脉络中,在项目挖掘的创新中,探寻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共鸣。
红糖飘香:从甘蔗田到“甜蜜产业”
黄潭镇西湖村的红糖工坊里,省级非遗传承人肖六金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实践队员。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满墙的奖状与老照片上。肖师傅语气温和而坚定:“我和红糖的缘分,是从小就种下的。每到冬天,村里的土灶上总是飘着糖香,那是我最温暖的童年记忆。”
他带着队员们走向屋后的甘蔗林。秋风拂过,成片的甘蔗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甜蜜故事。“这是‘柳城05-136’蔗苗,”肖师傅轻抚着青紫色的蔗杆,“我们特地把它从广西引种回来,就是要让将乐红糖重新活起来。”
工坊门口,几口传统熬糖大缸静静陈列,缸壁上还留着经年使用的痕迹。“这叫‘连环锅’,”肖师傅解释道,“从前熬糖要经过五口锅,从大到小,温度逐级升高,每一步都很讲究。”虽然此刻锅灶未燃,但队员们仿佛能想象出糖香四溢的热闹场景。
谈及糖色在熬制过程中的变化,他说道:“从青涩的蔗汁到醇厚的糖浆,需要四个小时的守候。糖色从浅金渐变为深红,是时间才能酝酿出的甜蜜。”
面对提问,肖师傅也坦言,红糖产业曾因技术断层和市场萎缩而面临困境。但近年来,通过引进优质蔗种、制定行业标准、开发红糖饮品与文创产品,合作社年产值已突破600万元,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我们希望红糖不仅是调味品,更能成为人们日常的健康伴侣。”
擂茶回响:千年茶韵叩问现代生活
当队员们走进“镛城擂茶吧”的直播现场,淡淡的香气弥漫开来,擂钵中,茶叶、芝麻与草药缓缓研磨,仿佛时光在此放慢了脚步。
队员们亲手体验擂茶制作。一人扶擂钵,一人拿磨棍,木棍沿着钵壁缓缓画圆,茶叶、芝麻、花生在石钵中渐渐融合,发出沉稳而有节奏的研磨声。队员翁晴晴很快掌握了技巧,双手握着擂棍,一上一下用劲,乐在其中:“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真的很考验耐心和技巧。”当第一碗亲手研磨、热冲而成的擂茶端到大家面前,浅碧色的茶汤上浮着细密泡沫,入口绵密醇厚,层次丰富的香气在唇齿间缓缓绽放。
来自俄罗斯的交换生安吉丽娜也专注地模仿着林师傅的动作,尽管动作略显生涩,她的眼神却格外认真。“我喜欢这个味道,”她用连贯的中文感叹道,“它承载着独特的故事。我想把这份味道带回我的家乡,让更多人体验。”
传统擂茶制作需两人协作。在协调的动作间,热腾腾的茶汤渐渐生成,人们的心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贴近。正如林师傅所言:“擂茶是一种媒介、一条纽带,联结着邻里感情,温存着共同的岁月。”
面对快节奏生活的挑战,林师傅积极探索擂茶的“轻量化”与“创新化”转型:将擂茶与咖啡结合,推出擂茶拿铁,并开发便携式擂茶系列,让人们随时随地品尝到“家乡味”。他也期待青年团队能助力品牌“破圈”,通过新包装、短视频、电商直播等方式,让擂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数字赋能:非遗走进青春视野
将乐县博物馆里,传统与现代悄然交融。队员们观摩了当地非遗的典型数字化保护成果:借助AR技术,古老的西山纸制作工艺在屏幕上生动再现;数字档案里,详细记录着每一项技艺的工艺流程。
这场旅程让队员们认识到,非遗不是僵硬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让非遗跟上新时代步伐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老树的根扎得更深,让新枝发得更茂。”队员史若晗说道。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青年学子不仅是文化的倾听者,更成为创新的推动者。团队秉持这一理念,将传统红糖从大块形态改良为便捷的糖果包装;将擂茶从繁复的待客礼仪转变为即冲即饮的日常饮品;将西山纸从书画用纸创新开发为文创礼盒。这些改变,正是非遗在当代生命力的体现。
未来,团队将坚持“数字化保护+文创设计+跨境传播”的保护模式,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电商,助力将乐非遗实现“活态传承”。
一碗擂茶,一块红糖,承载的不仅是技艺与记忆,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镛城拾遗,拾起的是历史的片段,激活的是未来的可能。而那缕穿越千年的茶香,那块凝结时光的糖甜,将继续在年轻一代的手中,飘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