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述学风(九)|宋晓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动态浏览次数:170


    宋晓文,三明师专77级中文专业毕业,从事教育工作15年,八十年代曾获福建省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称号,后转任多个岗位。现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福建省集邮协会专职副秘书长、三明学院福州校友会顾问

 

我在三明师范(专)当见习老师

那是春风化雨的特殊大学年华,作为1977级考上大专的应届高中生,我算是时代的幸运儿。回眸自己的人生路,在师专短短的两年学习、见习时光,我的感触是:时代催人奋进,我辈自当戮力。

在我的一篇回顾师专学习生活的文章中,我曾总结了自己在师专成长的重要因素:老师的教诲,特别是周安达源老师在文学理论课给我的启迪和深刻教导;学兄、学姐们的言传身教,他们多是“老三届”不仅学习功底扎实且社会经验丰富;自身的刻苦努力,我在写作、书法、现代文学上狠下功夫,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其实,我在这里更要说,我们这些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专)生更应感谢这个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改革开放、风清气顺、思想活跃、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成为时代的宠儿和娇子。正是这个年代,烟火与诗情迸发,开放与包容并举,情怀辽阔与思想翱翔。我作为这个年代的青年学子,正应验了那个热词:年轻,真诚,单纯。

至今我还能背诵实习教学中上的朱自清散文《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个春天,这拂春风,这场春雨,我播种,也收获。我在这春天创下了读书两个学期,直接成为一个师范班和两个大专班的见习老师的特殊工作经历。

在师范班教书的日子



1

那张摄于1979年7月,三明师范七九届二年七班同学毕业照片是历史见证。我在这张照片中不是以学生身份,而是以教师身份参加合影(第二排左三即是我,1)。此时,我作为粉碎“四人帮”后参加高考的首届大学生,进入三明师专学习仅一年零四个月。当时由于师资紧缺,我被提前实习,担任三明师范七七级二年七班的语文科现代汉语的实习教师。这个班的同学其实也都是七七年参加高考后被录取的,只是他们进了三明师范学校(中专)。历史就是这样一场误会,与我当年在大专中文一班情况相同,这些同学绝大多数也都是往届生,应届生极少,因此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这个班上我仍属“小弟弟”。但我却成了他们的实习老师。说是实习教师,实际上是作为正式教师来使用,我记得,当时我是完整地教了这个班的现代汉语课一学期(每周三节),与正式老师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只是每月拿学校给的18元教学补助。这在当时已是十分了不起的事了,因为加上当时我读大专班发给的助学金,我生活上不仅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并且略有盈余。也因此当时能拿出钱来购买我自己喜欢的文学类书籍和自己喜欢的邮票了。

作为见习老师,我得到许多前辈老师的帮助,包括中文科主任叶森明老师、汉语言文字王钦焕老师,乃至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苏绍彬老师。当然,在教学中,我也一直以正式老师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学习是一刻不敢放松。我用自己的见习补贴,到新华书店买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包括许多中外国文学名著,如中国的《鲁迅回忆录》《老舍剧作选》《茅盾短篇小说选》《建国以来短篇小说选》(上、下)《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外国的《斯巴达克斯》、《牛虻》《外国短篇小说》(上、下)《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一、二卷)《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利用课余时间我不仅认真阅读,还认真做好笔记,及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应用到课堂教学。

在师范当见习老师期间,我还做了两件事:一是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艺活动,提炼自己的文化功力。我曾在师范举办的元旦书法比赛获得二等奖,在师专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我参与到师范团委的宣传工作中,出板报、办刊物,于1979年3月当选师范团委委员。我认为,在学校参加各类活动不仅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辅助手段,更是提升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换节。有志青年,应是多面手、全能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成为79级中文班的老师

1979年7月,七九届二年七班同学毕业,师专中文科主任叶森明老师找我谈话,告诉我,领导考虑,随着79级的新生入学,师专师资十分匮乏,决定安排我到师专本部见习。这样,我班在78级正招班和扩招班担任实习教师的张善文(教古典文学)、洪申我(教文学概论)、陈用毅和阙国虬(教中国现代文学)、郭则宪(教现代汉语)、邹运恒和王震国(教写作)、姚心真担任该年级学生的管理工作之后,又增加了新鲜血液。


2三明师专中文系8130周年聚会

担任师专中文科的全职教师,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挑战。因为,在七九级中文班中,既有学识渊博的老三届同学,更有在厂矿历练的学习型人才。如一班的周代启(学识渊博,师专毕业后他考上了同济大学研究生,后在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担任要职)、二班的黄景平和徐群辉(学识深厚,毕业后因成绩优秀分别到三明市教育局和泉州晚报工作),他们都待人诚恳、真挚,在我的实习教学中他们既当学生,又如兄长,课堂上认真钻研,课间课后常与我探讨学问,生活中又对我这个被称为“老师”的小弟弟关心有加,我们也因此成为亦师亦友的好伙伴、好兄弟。在与七九级两个班相处短短的一个学期,我和班上许多同学结下深厚友情,他们中间有叶彦、邓民铿、方兴星、朱念、李晋田……这些情谊一直延续到今天,每每到同学所在的地方,我们情同手足,热情相拥(2,32年后我参加三明师专中文系81届30周年聚会)。

十分荣幸,我当时与我读师专的老师张建华搭档,教79级中文一班和二班的“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张建华老师是当年师专的年轻才俊,对学生十分和蔼与年龄相仿的校友们成了亦师亦友的至交。十分荣幸,在母校实习期间,我能够有大量的时间泡在图书馆,这里有全省高等院校(师范学校)最丰富的藏书让我从书籍的滋养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十分荣幸,在母校的学习生活中,我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绘画、书法、集邮,一样都不能少,我的从艺道路也因此越走越宽。

在三明师专的短短两年的学习生活和教学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历练和激励。我的主要感受有三点:一是大学校园是一个学习气氛浓郁、思想活跃的大舞台,三明师专有着优良的学习氛围,老师教学认真严谨,学生读书风清气正,这正是培养合格人才必备的条件。二是学习课堂是同学友谊、师生友情的大家庭,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和谐相处、优良的学风在人际关系的融合中滋长,这是让莘莘学子心系母校、怀念母校、感恩母校的起飞之地。三是师专注重对年轻人才培养、历练,敢于给年轻委重任、压担子,因此造就了一大批社会精英,就我们七七、七八、七九届而言,从三明师专就走出了数十位名校研究生、知名教授、中学正高职称教师和特级教师、省厅和设区市领导,以及各行业(专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和中间,是三明学院的品牌和骄傲。四是一个好的时代,是追求知识、崇尚知识、尊重知识的时代,三明学院以“明德明智明理”为校训,其实是表明对知识的渴望、渴求和追求,终身学习,爱校尊师,完美人生,这是我们对母校120周年生日最大的感恩和回报。
  光阴似箭,我作为77届高中毕业,77级应届入校的学子,一晃走过了45年的路。而今,我也从当年班上那个“少年得志”(同学们这样说我)的小弟弟成了已退休三年的爷字辈。当年我一同上山下乡的同学,经历第二年再考,有的考上浙江大学,有的考上厦门大学;而我至今仍然以师专文凭为荣。因为,我曾拥有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学养精深、积淀丰厚“闽师之源”的母校。

“青春无悔,师专无悔。”我感恩这个平台,感念班集体的荣耀,感动时代的赋予!




供稿:宋晓文

本文为2023年中科协学风传承行动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