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闽西北革命老区的生态环境人才培养,三明学院作为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改革试点,立足闽江源,以生态思维打破学科壁垒,打造“系统治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流域治理、清洁生产和绿色材料”为学科特色,致力培养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生态链的环境人才,以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需求。
构建“亲地方”的教学路径。为服务三明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学校以省级一流应用型高校主干学科为先导,多学科协同,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等3个碳中和领域专业,构建“平台共享+模块共融+拓展自选”三层递进课程模式。推进“基础理论—技术工具—场景应用”知识链与“生态认知—生态监测—修复设计”项目链的矩阵化融合,设置碳中和微专业、清洁生产驱动创新班、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培养方向。师生参与的“将乐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构建“亲生态”的教学机制。以闽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切入点,学校构建以生态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教学生态,建立“企业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库”三库联动机制,开发烧结全流程超低排放等虚似仿真项目,通过数字技术激活课程要素,构建项目考评、足迹记录、实践学分等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可视化学习、交互式评价。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工HSE创新设计大赛2项一等奖;2个项目入选省级“新工科”优秀教学案例。
构建“亲产业”的教学平台。学校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双核驱动,完善“课程实验、科研实训、综合实习”相衔接的泛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省级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打造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双创”教育等为一体实训教学平台。从“河小禹”专项行动到美丽乡村规划,师生团队连续10年开展“流域调查—污染诊断—修复设计”闽江源保护生态实践,实施巡河护河、水样采集、水质测定、生态修复等专项行动,实现教学场景与生态建设实景的深度耦合。

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5-03/27/nw.D110000gmrb_20250327_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