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西革命老区三明,一支由16名党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正以“氟”为媒,书写着高校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作为福建省首批成立的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明学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党支部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科技蓝”,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党员参与率100%、全方位成果转化,成为三明学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标杆,其“以氟造福:激活产教融合新引擎 打造校地共生新格局”项目更荣获2022—2024学年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
红色领航
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筑牢产业发展“根与魂”
“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的阵地在哪里,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就到哪里!”这一铿锵誓言,正是氟化工党支部的行动纲领。面对氟化工产业作为三明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发展需求,党支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为指引,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2017年三明市政府依托三明学院成立全省首家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时,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党支部同步成立。
支部创新“四维领航”模式,以政治领航夯实产业根基、以理念领先深化产教融合、以先锋领英锻造人才梯队、以科研领军突破技术壁垒。通过组建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无机氟化物等党员科研攻坚团队,设立“党员责任区”,实施“党员先锋行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科研攻关的强劲动力。支部党员带头攻关的“环境友好型含氟多氧杂表面活性剂”技术,不仅攻克了行业关键难题,更通过技术转化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
产教融合
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贯通,培育振兴“源动力”
在人才培养领域,支部开创“全链条参与、全人才服务”的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一课双师”制度,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共同授课;实施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将企业的实践技术需求转化为学生科研课题研究,探索“二元制”产业人才培养路径,让党建引领贯通育人全过程。近年来,支部党员指导学生斩获全国、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毕业生在三明地区就业率连续三年位居全校榜首,考研录取率稳居全校前列,为老区产业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攻坚
实验室与生产线无缝对接,激活创新“强引擎”
支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通过设立科研专岗、选派党员先锋特派员定点服务企业,已促成2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累计带动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其中,废盐酸与白泥综合利用技术助推5万吨电子级氢氟酸项目落地清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支部党员为骨干的福建省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在两次省级考评中均获优秀,获得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支部研究成果更斩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发明专利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等荣誉,形成“研发-转化-反哺”的良性创新生态,推动三明氟化工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彰显了“党员带头干、创新加速跑”的先锋力量。
队伍锻造
党建与人才双向赋能,打造“双师型”教师摇篮
在队伍建设上,支部创新“一才双培”机制,既培养教学能手,又锤炼行业骨干。通过该机制,1名党员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名党员入选省级B、C类人才,12名党员担任厦门大学等高校联培硕士生导师,累计培养研究生62名,4门专业课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依托“传帮带”优良传统,青年教师实现“教得了‘氟’,也造得了‘氟’”的跨越,形成“双促进、双提升”的良性循环。近两年,22人次获聘省级科技特派员,9支科研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帮扶,被评为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以“把论文写在产业一线,将课堂搬进生产车间”的实干精神,生动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从红色热土到产业一线,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这个“氟”力全开的党支部用实践证明:当高校党建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当党员先锋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老区振兴的征程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氟”光!
【新福建】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370/3373470.html?isShare=true&advColumn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