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西北的青山绿水间,三明学院立足地方、服务产业,将学科建设扎根于农业沃土,把科技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以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服务三明特色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学科专业对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人才培养反哺乡土”的特色发展之路。
学科专业精准对接,打造“农人”培养新高地
三明学院紧扣区域农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生物医药与生态农业为特色的涉农学科专业体系。该专业体系依托生物工程系12名博士组成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推动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了“学科-专业-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该系建设了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构建了“课堂+基地+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将实验室延伸到生产基地,让学生在农业企业车间、农业种植基地中提升实践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中文核心论文十余篇,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达18项,其中石庆会、邢建宏老师指导的项目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全国一等奖。
科技创新精准发力,注入农业发展新动能
生物工程系教师团队深耕农业科技服务一线,近三年承担横向合作项目二十余项,授权专利十余件,成功实现专利技术转化3项,以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助力三明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邢建宏老师带领的科技服务团队,长期扎根三元区金花茶产业,成功选育出6个经济价值高、适应性强的金花茶优良品种。通过技术攻关,使金花茶种子育苗成活率达到85%,扦插成活率达到90%,一次嫁接成活率达到75%。团队编写的《金花茶栽培技术手册》成为农户不可或缺的“技术宝典”,帮助企业制定生产标准10余项,协助企业成功申请各类科技项目6项,为企业科技创新累计争取资金300多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校长张君诚教授主持的“金线莲高效培育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标志着学校在特色药用植物开发领域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重大跨越。杨琳老师总结多年研究与实践经验,编著的《金线莲种质创新与栽培技术教程》,为相关产业的标准化、高效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校地融合协同创新,构建农业服务新机制
三明学院积极探索校地融合服务新模式,推动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生物工程系建立了完善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全系11位在岗教师中有9人被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3个,形成了人人参与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
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累计开展中草药栽培等技术培训30多场次,受益人员近千人。完成的草珊瑚丰产栽培技术视频课被“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视频库”收录,供广大草珊瑚种植户免费学习。团队先后帮助枫溪乡营建草珊瑚良种繁育圃50亩、示范栽培林2000亩,在中村乡营建金花茶良种生产及示范栽培基地200亩,在建宁县黄坊乡推广种植多花黄精600亩。
在2025年暑期,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组成“红果筑梦,乡约三明”社会实践团,深入洋溪镇开展科技助农活动。师生们走访农业产业园和育种基地,与专家围绕育种技术、种植模式等开展深度交流,为农户提供精准建议,助推农业产业升级。
十年来,生物工程系科技特派员服务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亿元,成员先后获得“福建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福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三明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5次。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彰显应用型大学担当
三明学院生物工程系的生动实践,是学校办学成效的集中体现。通过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机制,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农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8项,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以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系内教师全部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陆续被聘为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十余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课堂到田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三明学院以其扎实的学科基础、务实的工作作风、显著的服务成效,生动诠释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服务农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科技+产业”融合模式,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升级,为三明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高校智慧与科技力量,在强农兴农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
来源:学习强国
来源:新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