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螺丝钉的千里征程—— 沪明一甲子间的傅家三代与工业血脉
发布时间:2025-03-31   动态浏览次数:10

一、从黄浦江畔到闽中山城:一家工厂的迁徙史诗

2025年3月16日,我们前往三明市富兴堡的老厂区采访原傅振兴五金厂负责人傅振华。斑驳的红砖墙下,傅振华凝视着墙上褪色的“安全生产”标语,仿佛穿越回1960年那个改变命运的冬天。

作为上海傅振兴五金厂迁明后的迁厂第二代,傅振华的命运与三明这座城市紧密交织。从资本家后代到国营大厂掌舵人,从“黑五类子女”到共产党员,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小三线建设史诗。

原傅振兴五金厂书记——傅振华

二、“一厂”与“标准件厂”的合并:三明工业的破局之战

1969年的合并,是傅振华反复提及的转折点。彼时,上海迁来的三明五金厂与本地金属制品厂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市领导拍板合并时,全厂工人都捏了把汗。”傅振华回忆,新组建的三明市标准件厂首任厂长侯水泉,正是当年带领上海食品厂迁明的老书记。

合并后的阵痛超乎想象。上海技工与本地工人的操作习惯冲突、设备整合的磨合期、文革期间的管理动荡……但正是这种“背水一战”,催生出福建省最大的标准件厂。鼎盛时期,600多名职工生产的螺丝螺帽不仅覆盖华东,更远销海外。傅振华指着窗外已经被推平的老车间旧址说:“当年这里24小时三班倒,机器声能盖过暴雨。”

三、傅振兴的锁链:一个家族的百年沉浮

“傅振兴这个厂名,嵌着我们祖孙三代的名字。”傅振华掏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骆驼锁,锁身“傅振兴”三字仍清晰可辨。上世纪30年代,其祖父在上海南市创办锁厂,专为内蒙古骡马、驼队提供防盗锁具。“包头那边整箱整箱采购,说我们的锁特别好用

1956年公私合营的浪潮中,傅家交出了经营二十年的工厂。1960年11月26日,响应“小三线建设”号召,全厂设备拆解装车,71户职工家庭踏上南迁列车。傅振华清晰记得母亲在闷罐车厢里的叹息:“阿拉这是去福建当‘开荒牛’啊!”

四、荒原上的创业者:三张工资条与三代人的烙印

初到三明的艰辛,刻在傅振华的骨髓里。母亲每月59元工资,20元寄回上海赡养祖母,剩下的39元要养活四口人。“同学们边走边吃冷饭,走到学校午饭就没了。”他比划着富兴堡到城关的山路,“中午饿的时候只能去学校旁边小小的街上转一转忍住

但更痛的,是成分带来的桎梏。1972年厦门大学工农兵学员推荐,公社干部看着他的档案直摇头:“资本家后代,政审过不了。”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个“黑五类子女”才在车间入党,用二十年从学徒爬到厂书记



队员与傅振华采访交流

五、十八颗火种:沪明协作的精神图腾

“我们不是孤例。”傅振华展开泛黄的老照片,18家上海迁明企业的名单赫然在列。从纺织厂到食品厂,从五金厂到化工厂,这些企业沿着沙溪河铺就三明的工业骨架。他特意提到2024年的沪明联谊会:“李春书记给18家企业的代表献花时,台下多少老职工抹眼泪。”

在留守处办公室,傅振华的记事本密密麻麻记着老工友的近况。“最后36名上海老职工,平均年龄89岁。”他说这话时,窗外的老厂区早已被改造成居民住房

六、红色里的光阴:时代浪潮中的精神密码

谈及对年轻人的期待,傅振华办公室墙上的入党誓词陷入沉思:“我们那代人像螺丝钉,国家拧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希望年轻人,能把老一辈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接过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嘛——总归要对得起时代、对得起自己。等到未来面对下一代的时候,我们能摸着良心说:在那个时代里,我们没辜负那个时代”

临别时,老人执意送我们到厂门口的公交站。暮色中,他指着已经被改建成居民住房的旧厂房遗址说:“你们知道吗?这里曾是我们挥洒汗水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记载着我们的故事。现在虽然变成了住宅区,但那段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这个见证三明从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变成工业重镇的老人,终于看到了历史的闭环——曾经支援山城的工业火种,正在新时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如今,标准件厂的老设备已沉寂,但流水线上曾日夜轰鸣的螺丝钉,仍在三明的钢铁丛林中默默锚定着历史与未来。正如傅振华书桌上的旧厂牌,斑驳处透着光亮,恰似那段激情岁月未曾褪去的底色。  


20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  林国权,原文刊载在2025年3月30日的澎湃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