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征文·生态中国·幸福画卷 |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
发布时间:2025-05-21   动态浏览次数:10

万顷筼筜水接天,夜来渔火出云烟。夜幕降临,静水沉璧,点点渔火闪耀水天之间,这是怎样的一幅静美的水墨图画啊!

筼筜湖,旧称筼筜港,位于厦门岛西南部,与西海域紧密相连。它静静地躺在城市的心脏地带,自其源头缓缓流淌,穿越思明区的繁华后汇入广阔的厦门湾,成为连接城市与海洋的温柔纽带,是厦门人民心中的“母亲湖”。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作为一个厦门人,每次读到这句诗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爷爷描述的画面。他说他小时候,天一黑,就跑到筼筜港去,看渔舟唱晚、灯火绵延。随着渔网被船夫们提起,一条条银光闪闪的鱼儿跃出水面,溅起一片片水花,与湖面闪烁的灯火交相辉映,“美得像在神话故事里一样”。

但我父亲对记忆里的筼筜湖的描述,却与这诗意阑珊的图景毫不相关。他说,“那时的筼筜湖,湖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大家都绕路走,迫不得已经过都得捏着鼻子,湖边的居民房里,即使常年门窗紧闭,也恶臭萦绕”,筼筜湖,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厦门人心中的痛。

“筼筜渔火”怎么就变成了“筼筜恼火”?原来,这场噩梦的开始要从那道堤坝说起。

20世纪70年代,因城市发展需要,厦门围湖筑堤,将筼筜港变成了一片基本封闭的死湖,这严重影响了筼筜湖的水体更新和自我净化。八九十年代周边加大开发,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排入湖中,筼筜湖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湖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

可是,最初的筼筜湖并不是这样的呀!那个柔波万里、碧光闪耀的筼筜湖啊,那个厦门人的母亲湖啊!在筼筜湖畔长大的爷爷,他们那一代人在美丽的筼筜湖畔“找乐子”,在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片湖边长大的孩子对这一片湖水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感。

我完全理解爷爷对这一片湖水的依恋。谁不渴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谁不渴望“推窗风来,窗景如画”的惬意生活?

可是,在父亲的青年时代,筼筜湖的明天在哪里?这一片湖水又是怎样让爷爷在老年之后再度邂逅那份诗意阑珊?

1988年3月,厦门市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一场从上到下、全面修复治理筼筜湖的战斗就此打响!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空前力度致力于治理顽疾;依法关停、搬迁污染企业,建设起厦门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又清淤筑岸,堆起湖心岛,种植红树林,建设闸门和外导流堤,巧妙利用外海潮汐实现湖水的常态化清淤。

为了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到筼筜湖的治理与保护,厦门创造性地在全国首推“市民湖长”管理模式,推行“双总河长制”,面向广大市民选聘筼筜湖“市民湖长”,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筼筜湖的共管共治中来。政府与社会勠力同心,共同探索着筼筜湖的蝶变之路。

爷爷的朋友陈伯伯,2020年被选聘为“市民湖长”。巡湖是他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我常看见他在白鹭洲公园东公园巡湖,一双鹰眼锐利地观察着湖泊是否有垃圾、漂浮物,有时会俯身嗅嗅水面是否有异味。遇上违规垂钓的市民,他就会上前制止劝导。“当好‘第三只眼’,有问题及时上报,这就是我的责任”,他曾笑着对我这样说。

改变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好转是日复一日完成的。

30多年来,厦门市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曾经“脏、乱、臭”的筼筜湖如今蝶变为“城市会客厅”。放眼望去,如今的筼筜湖正用它最动人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白鹭翩跹的生态画卷。清晨,蓝天倒映于碧波之中,白鹭在湖面上展翅飞翔,偶尔一触水面,泛起点点涟漪;夜晚亮了灯,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灯光,夜色里璀璨的霓虹,都倒映在这筼筜湖的心窝窝里,随着水波荡漾,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画面伴随着湖边公园的音乐一起入目入心,忙碌了一天的厦门人民,在这里放牧心灵,唱歌跳舞,和这筼筜湖的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清风、笑语、绿水、游鱼,都成了美的叙事和幸福的抒情。

那晚,我又陪爷爷去筼筜湖畔散步,两岸灯如昼,烟波映重楼。我沉醉在美丽又迷离的“筼筜灯火”里,这时,爷爷看着筼筜湖面荡漾的灯火,又诵出了那句熟悉的诗——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

【作者:林益锦,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指导老师: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