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漫漫,“征”而必至——读《长征》有感
发布时间:2025-09-08   动态浏览次数:10

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

铭记来时英雄路,脚下重启新长征。

手指轻轻摩挲着.绯红的书封,血与泪的英雄史诗叩击着我的心房。翻动书页,点燃古老东方的狼烟,千难万险的征途,可歌可泣的人间真情……都一幕幕浮现。“长路漫漫远征难,长久为功磐石转。”这是我第二次走进《长征》时浮上心头的话,这部史诗带给我的是震撼,是力量,更是深思。

王树增先生的《长征》第一次以纪实的方式和全景式的写法,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11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山脉,越过了30多条河流,在敌人的围追阻截下顺利会师的全貌。作者在宏大的叙事中又增添了许多真实的故事与温情的片段,让红色历史变得更加有温度更加深入人心。

长路漫漫,红军远赴沙场,以大爱护小家。面对内忧外患,红军被迫开始进行战略转移。临行前,十送红军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百姓送红军……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百姓泪水里对他们“志在四方”的骄傲,一路“艰险难料”的担忧和“此去经年,不知归途”的不舍,但他们只是“相望泪眼”却未出言挽留。数年未闻儿郎信,青山万里埋忠骨。这“大爱”便是长征第一程。

千难万险,前方是否有曙光?理想信念的光辉就是火炬。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红军战士们血染湘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其中的艰险千言万语也道不尽。但哪怕前路未知,红军战士们始终保持着“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崇高信念,服从指命令,百折不挠,心怀人民,真正做到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道不尽千难万险,扑不灭燧火跳跃。这“信念”便是长征第二程。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翻越六盘山,不断北上,顺利与三大主力会师……恍惊起,《长征》已经结束了,但我们仍应是“赶路人”。

如今岁月静好,战火硝烟早已被掩盖,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已不可再现。但我想,重走长征路,并非让我们也如先辈们一般去历经百般险阻,而是让我们铭记,铭记这血泪与大义。虽读书时无法切实体会先辈们的苦难,但只要有所触动,有所鼓舞便是收获和意义。长征精神渗透在字里行间中,当我们每一次目光所及时,都会入眼入心,成为无形的力量。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做为青年学子,在学习的这场长征中,当学会“坚持”,耐得住枯寂,攀得过“雪山”也淌得过“草地”。而在“中国梦”的这场长征中,我们早已从“阅书者”变成了赶路人,我们当沐浴着先人的精神光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条光亮的“长征路”上一步走向富强。

《长征》以文字为载体,让读者触摸英雄的光辉,看从古至今,一代代人拓通途,看青山在人未老,新长征正起航!